大学教师社会批判精神养成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2021-11-30 05:58廖启云焦聪聪
关键词:大学精神教师

廖启云,焦聪聪

(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马克思曾经说过:“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1]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是在不断地批判中完成的,没有批判精神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2]批判精神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来源。大学教师在推动社会发展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应当理性发扬自身的社会批判精神,积极推动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一、大学教师社会批判精神养成的客观必然

“人类的文明进步有赖批判精神的存在,否则社会生活将濡滞不前,甚至流入僵化没落。……只有容许批判的余地,才有好的社会和好的个人。”[3]回看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人类批判意识的质的飞跃不可分割。而大学教师在承载和发扬社会批判精神的过程中并非随意而为,其社会批判精神是在自觉遵循自身生成逻辑的基础上孕育而成的。

(一)植根社会需要:大学教师社会批判精神养成的现实土壤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及其诸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具有复杂性,这种复杂性,表现为极为复杂的种种‘社会现象’”。[4]大学教师的社会批判精神根植于社会及其诸要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需要之中。作为意识的范畴,大学教师社会批判精神首先表现出对现实世界问题聚焦的反映。大学教师的社会批判意识从观察周围环境为起点,但又从周围的环境中剥离出来,在对社会的反思和思考中发现问题,提炼出问题域,并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发现问题是科研的起点,是之后每一步的基础。只有发现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创新性,有目的地针对问题进行研究,对现有的观点、看法和结论进行反思和扬弃,方能不断推陈出新,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将学术理性运用到社会公共生活、公共事件中去,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持续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对物质又具有反作用。大学教师的社会批判存在着诸多对现实进行批判的元素,包括政治的批判、道德的批判、文明的批判、学术的批判等,“有助于传播一种新的价值观念与人文理想,为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提供思想上的‘火种’”。[5]大学教师进行社会批判,可以保留与现实社会文化相适应的部分,通过传播进而扩大某种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同时批判与现实社会文化不相适应的部分来制约某种文化价值观念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大学教师的社会批判性精神可以创造出新的思想和理论,不断丰富我国优秀文化成果,推动社会发展。大学教师要将现代社会优秀的思想和实践元素融入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在理性批判中实现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与推陈出新的辩证统一,在时代前行中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大学教师社会批判精神的作用还在于,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批判性思维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和基础。大学教学它不仅仅是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目标达成的途径,它亦是大学教师审视、反思、评论社会的舞台。”[6]大学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路人,其具有的社会批判精神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散他们的思维,开拓他们的视野,使他们能够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以理性的眼光审视社会现象。因此,大学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彰显出其作为一个社会批判者的身份和使命担当,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能力,使学生成为有着独立人格的理性的社会批判者。

(二)探究高深知识:大学教师社会批判精神养成的内在基础 大学教师与其他专业人员的最根本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还肩负着对社会批判的责任。“知识的积累并不赋予任何优越性,而仅仅是更大的责任”。[7]大学教师对社会的批判,是大学批判功能的集中体现。一方面,高等教育以高深知识作为其独特的内容与对象,教师是大学教育的主体之一,自然要对高深知识进行探究和追求。大学教师的社会批判精神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因为社会批判精神是高深知识增长的重要来源,缺少了社会批判,知识就会停滞不前,知识更新的动力就不足。这是由社会批判功能的基础地位决定的,是批判功能最内在的基础。也就是说,如果离开了批判,高等教育就会因迷失白己独特的运作对象而丧失自身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大学教师掌握着具有高深性和专门性特点的知识,为其社会批判精神的养成提供了可能性。清代大学者章学诚讲到:“所贵君子之学术,为能持世而救偏……”[8]大学教师在掌握大量知识的基础上,实现了从知识量变到知识质变、知识序变的转化,其所具有的知识具有了高深性的特征。大学教师掌握的高深知识,使得他们能够基于理论知识形成的理性事实判断,对相关问题保持敏锐的眼光,以反思批判的态度对社会诸方面进行客观公正的批判,促进社会发展。社会中的很多现象是复杂且深奥的,要想摆脱表面现象理解其背后的本质,必须掌握关于这一问题的系统理论知识,这样才能使其社会批判具有合理性和系统化。大学教师掌握的专业知识经历了从广博到专精的过程,分门别类的专业知识使得他们在看待社会问题时,能够保证其社会批判的方向性和深度性。如果忽略知识的专业性,大学教师对社会的批判很可能仅仅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发展和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反而起不到应有的社会批判作用。

(三)追求真善美:大学教师社会批判精神养成的道德选择 大学教师的生存方式和社会地位使其社会批判精神具有可行性。首先,大学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包括善意、耐心、公平之类的特定职业美德的背后,本身就折射着他们足以赢得学生积极评价的人格特征,可以说追求真善美是他们的职业使然;此外不仅如此,大学教师还应具备符合社会期许和传统认知的普遍能力和品质,可以这样说,追求真善美是大学教师职业生涯的核心。这些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价值让他们喜欢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崇尚本真、善于审美,能够透过社会现象达到问题本质,对社会局部失序持理性批判态度,有兴趣去探讨社会中的敏感问题。大学曾经被认为是社会边缘的“象牙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逐渐走向社会的中心,为社会发展服务,就社会问题坦率地发表意见,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发挥其批判和前瞻作用。大学教师的职业使然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使得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去,以自身的崇高价值追求引领和形塑社会价值观,通过批判精神的运用在时间与空间之维的互动,从而推动真善美的出场和传播。

二、大学教师社会批判精神养成的现实困境

虽然大学教师的社会批判精神有其生成逻辑,许多大学教师在社会批判精神培育中能够发挥主体自觉,但市场经济的逐利性、文化多元化趋势、知识性质及结构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教师社会批判的空间,弱化了他们的社会批判精神。

(一)市场经济逐利性转化了大学教师社会批判的态度 当代社会,大学教师为了适应社会现实生活,在其直接利益诉求的处境下其精神特质的反思性和价值选择也出现了转变。大学教师需要依赖社会经济的资助来进行研究活动,一些研究活动裹挟资本驱动,在此过程中一些大学教师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退居其次,知识“生产”反成为实现私利目标的手段,社会批判意识有所减弱。大学教师对社会的批判意识一旦受到私利的左右,他们对于学术的研究和社会现象的分析,就不再是从普遍利益的角度出发,从而丧失了其社会批判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这不仅不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助长社会问题。例如,当今大学在聘用教师时引入竞争机制,这有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大大增强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使得一些大学教师只重视科研成果的数量而忽视其质量,产生急功近利和学术腐败,其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缺乏社会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此外,特定的科学研究均需要相当的时间成本,一些大学教师为了获得职称和绩效疲于应付“制造”科研,缺乏精力涵养自身的社会批判精神。

(二)文化多元化趋势削弱了大学教师社会批判的力度 我国现在正处于多元文化加速发展时期。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大学教师接触各种观点、思潮的机会被无限放大,获得信息的途径呈现“多、快、乱”的特点。在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信息面前,难免有形无形地受到各种负面思想的冲击,影响大学教师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批判的立场,使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敏锐力和辨别力大大地减弱,降低了其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到问题的本质。一些大学教师不辨是非,对外国理念囫囵吞枣,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盲目借用其理念以批评中国社会发展;一些大学教师在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中将经济利益奉为圭臬,基于自身逐利立场片面抨击社会问题,对学生思想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一些大学教师对社会现象的批判缺乏其客观性和公正性,批判缺乏人文关怀、理想追寻、国际比较和中国立场,其社会批判无理论和价值根基,人云亦云,影响青年学子和社会风气,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造成较大冲击。

(三)知识性质及结构的更迭弱化了大学教师社会批判的强度 在当代,人文知识在理念上虽被重视,但在实践中却受到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和国际竞争的挤压,逐渐沦为自然科学和工商技术知识的配角。一些大学教师受社会物质利益的影响,不再是社会生活的观察者、刻画者、讲述者和批判者,他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更加务实,更倾向于学习可以作为谋职和生存本钱的知识,他们的知识视野不够开阔,自然难以承担社会批判的使命。此外,世界范围内早期大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相对全面的,没有严格的学科划分,大学教授是“通才”,许多大师往往在几个方向都有着非常出色的成就,放射出自己的光芒。而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加剧使得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精细,大学教师受到的是更具有专业性的教育。虽然这种划分为社会培养了专门性的人才,推动了专门性教育,但在现实社会中,社会问题的解决是各个学科共同协调发挥作用的结果。学科的划分使得大学教师与全面的知识结构相隔阂,与他人的相互交流相对减少,对专业以外的知识关注的精力减少,而且专业与专业之间也形成壁垒,限制了大学教师对社会现象的整体性认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缺乏更加广阔的知识背景,导致他们对社会的批判弱化。

三、大学教师社会批判精神养成的实践路径

大学教师社会批判精神的养成不是自发过程,而是自觉过程,主体自觉不仅包括大学教师本人,也包括高校。大学教师社会批判精神的培育需要既关涉教师本人,更关涉高校为之创设培育环境、培育导向与培育机制。

(一)秉持马克思主义批判观,提升大学教师社会批判精神的理论性 批判精神是马克思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马克思的很多著作和实际行动之中。马克思的批判是全面的、辩证的。“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从而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9]马克思主义是在对前人提出的很多思想的批判和社会中存在的不合理性的批判中逐渐完成的,其包含的批判精神和方法,在当今时代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社会中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理论层面中学科的批判性分析,还包含着实践层面的批判,是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要增强高校教师的社会批判,一是教师要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批判观,从中寻找灵感,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获取启迪;二是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加强教师党员的理论学习,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激活和提升高校党员教师的理性的社会批判精神,使其在多元文化交锋和激荡中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做到明辨是非、激浊扬清;三是高校要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专家讲座,为各类专业课教师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强化社会批判的理论武器;四是高校要运用好开展课程思政的契机,通过课程思政凝聚各类专业课教师的社会理性批判共识,达到理性批判与立德树人的有机统一。

(二)注重高深知识研究,树立大学教师社会批判精神的权威性 “现代教师权威正发生着由‘外在依附’到‘内在生成的历史性’转型,即教师权威日益由‘外在依附’的传统、法定权威趋向‘内在生成的感召、专业权威’”[10]社会的变革与时代的发展对大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不断学习高深知识,以增强社会批判的“内在权威性”。大学教师要以广博、深厚的高深知识为基础,才有能力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前沿问题和难点问题敏锐地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高深知识与社会批判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批判理性思维的培养是以高深知识的学习为基础的。高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研修学习和国内外访学,持续加深大学教师的学习。只有不断学习高深知识,才能敏锐地发现隐藏在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才能对各种前沿问题、疑难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才能不受到外来思想、观点的影响,才能不受到传统思维的固化,对任何来源的知识、理论进行理性地思考,批判性地探究事物的本质。此外,大学教师要注重知识积累,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多与他人交流沟通,才能做到思维新、视野广,才能突破自身的局限,看到社会现象复杂联系背后的本质。如此,大学教师才能依据其社会批判意识敏锐地做出事实分析和价值判断,以理智的力量对社会进行批判,承担起对社会进行反思和批评的责任。

(三)加强道德建设,强化大学教师社会批判精神的自觉性 大学教师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除了拥有高深的和专业的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以道德良知作为前提,对社会有强烈的关怀之情。大学教师是大学进行社会批判的行为主体之一,其社会批判要公平和公正,而不是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渊博的知识随意评价,有失公允。大学教师在评判社会问题时,要出于公共的良知和社会的普遍利益,而不是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这是大学教师坚持其社会责任的表现。大学教师只有以良知和道德责任为前提,才有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才有要揭露、批判社会现象不公的决心,才有理性的思考。有些教师缺乏社会批判精神,并不是因为他们缺少对社会问题的敏锐力与判断力,不是因为他们缺乏批判社会现象的能力,而是他们受私利的影响而关注对物质的追求。因此,要提高大学教师的社会批判意识,就要不断强化教师的道德责任意识,提高社会批判的自觉性。

结论

社会批判精神是大学教师不可或缺的素养,是大学教师精神养成的至善境界。然而,受到复杂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教师的社会批判精神涵育亦面临诸多难题。因此,一方面高校要努力创设环境,完善培育机制,另一方面,大学教师也要自觉强化社会批判精神,共同守护大学教师社会批判的精神家园。

猜你喜欢
大学精神教师
“留白”是个大学问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最美教师
《大学》
大山里的教师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