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助推村落文化建设的探索
——基于象山县西周镇的实践

2021-11-30 14:51浙江省象山县西周社区教育学院315722倪永侃
新农村(浙江) 2021年1期
关键词:村落乡土社区

浙江省象山县西周社区教育学院(315722)倪永侃

村落文化是在特定地理区域内逐渐形成的,渗透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植根于村落、繁荣于村落、回馈于村落的社会文化形态,是社区教育的丰厚土壤。农村社区教育是基于农村社会的实际需求,服务农村发展的一种具体教育形态。浙江省象山县西周镇除了发达的地方经济,还有着丰富的村落文化。将村落文化融入农村社区教育之中,充分挖掘和发挥其作为农村内在精神的整合、导向、传续等作用,必将产生强大的发展合力和历久弥坚的内生动力,走出一条个性鲜明活泼多彩的农村社区教育发展之路。

1.挖掘村落文化:接续传统文脉、升华内涵价值

(1)天人合一的耕读文化以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儒雅洋村为代表。儒雅洋,由千年古驿发展成村,祈愿“耕读传家,儒生雅士辈出”。最让人称道的是何恭房主人——何涵。以兴教为己任,创办了象山县第一所女子学校——“广志女子完全小学”,此后,何涵又建家祠(承志堂),祠堂旁又建藏书楼、书房,供何氏子侄辈修学进业。弘扬耕读文化对提升乡民的归属认同感,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和文明风尚的创建等有着积极的作用。

(2)约定俗成的民俗文化西周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较有代表性的如谢圣岙庙会。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演变成西周地区一年一度的盛大民间文化活动。逢年过节西周百姓组织的“舞龙”和“舞狮”等民间传统表演和民俗庆典活动,融体育竞技和风情文化于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

(3)传承文明的古迹文化西周历史悠久,至今还保留着不少古桥、古道、古建筑、古井、古树。如儒雅洋古村,目前全村有历史建筑约56 000平方米,占全村建筑总量的70%。这些建筑年代虽有不同,但格局大致相似,四合院、木雕精细繁复且少有雷同。主人造桥修路、积善成德的善举被记载、传颂,成为珍贵的传统艺术宝库和历史文化遗产。

(4)体味乡情的舌尖文化饮食文化伴随着生命的繁衍而生生不息。以西周“舀糕馒头”为品牌的诸如笋团、盐烤笋、番薯烧、桂花青馒头、黄金茶等特色饮食世代相传,有着独特的制作工艺,成为了西周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留住乡愁的重要寄托,也是发展特色旅游的一个重要支点。

(5)涵养身心的竹·笋文化

西周拥有16.9万亩山林面积,浩瀚竹林勾勒出了独特的山区休闲旅游风貌。同时,丰富的竹林资源也为当地的产业发展和旅游开发带来了基础。每年清明前后为竹笋盛产期,“竹·笋节”应时而生。内容包括观竹乡民俗、品美味笋鲜、看村嫂展演、晒香白笋干、办农家笋宴、上非遗课堂、游千年古村等活动。

(6)历久弥新的乡土工艺乡土工艺是一项民俗积淀,具有深层次的民俗文化背景。以国家级工艺大师张德和领衔的德和堂根雕艺术,精湛古朴,寓意吉祥,蕴涵乡民祈求洪福、崇真向善的愿望和对安康美好生活的向往。西岙郑竹编是世代相传的民间手工艺术,也是工匠传承精神的现实版教科书。另外,如土纺、民具、剪纸、刺绣等,这些生活技巧承载着地域性的知识技能,影响着地域文化的记忆和建构。

(7)老少咸宜的民间戏曲民间戏曲具有很强的参与性、趣味性,百姓通过舞台艺术演绎着生活中最纯真的故事,用自己的方式颂扬正义、善良、济贫,传播乐善好施、孝仪持家等价值理念。最具代表性的:如土桥皮影戏,因其表现手法极具艺术感、审美感,被列为宁波市非遗名录;还有民间说唱“西周走书”,其不失时效性的内容及表达方式的通俗性和方言感,尤其受农村老人和儿童的喜爱,并得以传承。

2.宣扬村落文化:搭建育人平台、优化培训服务

(1)建立基地,打造培训网络村民学习具有动态性、多样性、综合性等特点,应统筹学院、行政村、社会团体的优势,架构起完善的培训网络。一是以学院为平台成立村落文化宣讲基地。开设“西瀛文化讲堂”,开展村落文化的宣传教育。二是以文化历史名村为基地建立村落文化教育示范点。通过组织主题摄影、专题讲座、图片展览、传统文化场景体验等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乡土文化的价值。三是以农村文化礼堂为依托创建村落文化展示基地。根据各村的文化特点,采用图片、文字、实物等形式合理设计板块,全方位展示村庄的历史沿革、文化遗存、村规民约、科普资料等内容,以彰显民俗文化,丰富精神世界。

(2)挖掘人才,创设传承机制乡土人才是村落文化的主力军,要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必须注重挖掘和培养乡土人才,把他们纳入到社区教育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中来,给他们提供发展空间。如乡老群体,他们普遍受村民的敬重;再如乡贤人士,乡贤从乡村走出去,经过工作生活的锤炼磨砺成为社会精英,他们视野开阔、人脉广泛,对于哺育过自己的家乡感念难忘。

(3)理实一体,开展教育培训对村落文化的专题培训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一是组织专题讲座增强村落文化认同。增强村民对现存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意识,并自觉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二是通过节庆活动渗透村落文化内涵。当地政府每年举办“竹·笋节”“蒙顶山节”“乡村旅游文化节”等活动。学院主动参与策划并成为该项活动的主要推手。三是借助互联网开展村落文化宣教。利用微课教育软件、多媒体投影及各村的大屏幕电视,播放村史民俗、科普法律、家教礼仪、健康生活等教育内容。

3.传承村落文化:重建精神家园、振兴乡土文化

(1)立足村落文化,融入农民生活西周社区教育立足农民群众,关注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及农村劳动力群体,依托文化礼堂和村民学校,结合农事和农民作息来安排社区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同时,把农村社区教育与乡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处处体现“土”味,传承发扬传统文明,坚定文化自信。不仅改变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也改善了农村的文化生态。

(2)开发本土课程,打造地方特色本土特色课程是实施社区教育品牌建设的主载体,西周素有“茶叶之乡”“竹海之乡”“非遗之乡”美誉,学院深入调研挖掘,以系列乡土教材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将西周的文化古迹、民情风俗、宗教信仰等特色文化展示出来。编写了《西周文化古迹》《西周民间技艺》《茶艺与茶韵》《西乡风情》等本土课程。这些特色课程以“特”为着眼点,强调本土特色,既提升了社区教育的品牌效应,又弘扬了区域传统文化,促进了区域经济建设和农村社区和谐发展。

(3)构建特色载体,展现优秀文化要展示一个地区的优秀文化,最重要的是做出特色、打出品牌。学院与镇文化站联合成立“乡村艺术团”。每逢节假日,以“送戏进村”“我们的村晚”等方式,将饱含茶文化、根雕文化、非遗文化、节日文化等独具西周特色的文化在百姓中宣传展示;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茶艺、竹刻、小吃”等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推进传统特色文化的传承创新;民间社团组织大多由志趣爱好相同的群体组成,目前,全镇有各种俱乐部、小型协会、工艺坊等十几个社团组织,一些特色培训项目如戏曲、太极等交由社团组织完成,使文化传承作用更务实、更广泛。

(4)促进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近几年,西周社区教育积极通过研究、宣传、参与等手段,促使村落文化融入乡村产业振兴,将村落文化挖掘与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品位,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如儒雅洋承志书院举办的耕读文化讲座,夏叶村老年学堂的根雕·书画展览,土桥村的草龙、皮影戏巡演,每年春·秋季分别举行的全镇性的“竹·笋节”“蒙顶山节”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已成为当地群众喜爱的终身教育项目,也是西周镇对外宣传的一张亮丽名片。

猜你喜欢
村落乡土社区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