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传播专业?与校史馆合作的思考
——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

2021-11-30 18:14胡武生许立莺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校史馆校史网络新闻

胡武生,许立莺,戴 昕

(苏州市职业大学 a.教育与人文学院;b.档案馆,江苏 苏州 215104)

校史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一所大学无形的精神财富。作为陈列学校发展历史、展示办学过程和不同时代校园风貌的场所,校史馆对广大师生了解校史校貌,增强自信心、自豪感,激发学习工作活力,有着不可忽视的独特作用。“高校校史文化以其鲜明的时代印记,丰富的精神内涵,众多的人物形象以及呈现各异的物质形态,孕育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1]因此,许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学校校史馆的建设,重视学校历史文化资源的保存、收集和展示,将校史馆打造为学生德育教育基地,将其作为学校公共服务的平台,为全体师生服务。

除了提供档案服务之外,校史馆还有一项极其重要的功能有待开发,即针对学校某些专业提供服务,服务于某些特殊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教学与科研。与服务全体师生的档案服务不同,这种专业服务具有双赢性、精准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等特点。

所谓双赢性,是指通过合作,可以实现校史馆和专业之间的双向互动、互利互惠,既有利于专业建设与发展,又有利于校史馆资源开发与利用。所谓精准性,是指这种合作是两个具体而微的实体之间的合作,合作内容可以落小、落实、落细,合作结果可测可控。所谓多样性,则是指合作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自主性强,灵活度高。可持续性,则是指建立在自主合作、互利互惠的基础上,惟自主故自愿、自觉,惟双赢故可持续、能深化深入。

1 合作共赢:校史馆和网络新闻传播专业的现实需求

苏州市职业大学办学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据档案馆统计,学校现有全宗馆藏纸质档案12 541卷、41 879件,基建档案1 518卷,会计档案7 938卷;特殊载体档案中,有照片205册(11 606张),光盘768盘,录像49盒,实物849件。受人力、物力、政策等主客观条件限制,馆藏资源绝大多数处于“沉睡”状态,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目前,档案馆向师生展示的形式主要是新生入学参观、新入职教师参观、不定期专项展(如2019年9—12月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档案馆馆藏珍品展”)、校园网(数字档案)、苏州市职业大学档案馆APP等,手段相对简单,内容比较单一,未能适应新形势尤其是网络技术、数字化飞速发展背景下,师生多样化的需求。对于以图片、文字、实物、故事、传说等物质与非物质形式珍藏于校史馆内的大量历史文献资料,除了需要以专题展览等传统方式呈现给广大师生外,在当前校史馆尤需要以短、平、快的方式,通过校园网、云课堂、校园广播台、微信、短视频等网络渠道,快捷、迅速、有效地实现对外传播,达到启迪师生、教书育人的效果。

苏州市职业大学网络新闻传播专业是教育与人文学院品牌专业之一,始办于2007年,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增加和专业建设升级,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该专业现在每年招生约100人,生源质量较高,基本为第一志愿生源,录取分数接近本科线。通过三年学习,学生需要具备文字写作、新闻采编、音视频制作、网页制作、网络新媒体运营等技能。网络新闻与传播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学生在“基础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摄影”“电视摄像”“音视频制作”“网页制作”“APP运营”等专业课中需要大量实践学习机会。而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实习机动性强、灵活度高,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实践,并非一定要去大企业或专业公司。一般企业或部门只要有展示单位或部门形象的需要,有门户网站、APP、微信、微博等运营、维护需求,都可为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提供丰富真实的实践机会。

目前,苏州市职业大学校史馆有着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需要整理、开发、利用,而校史馆限于人力、专业设备和专业技能,短时间内难以有效开发,仅能维持日常工作和部门网站、微信及APP等简单维护。而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具有学生人数多(在校生近300人),拥有专业设备和专业技能(专业照相摄像、视频制作、网站、微信、APP运营维护等技术)的优势,但需要大量的灵活而多样的实习的机会。二者正可取长补短,各取所需,通过实习实训基地等合作方式,弥补彼此的不足,达到互利双赢的效果。

当前,学校鼓励校内各部门之间开展教学、科研等方面合作,整合校内校外资源,组建高水平跨界教学科研团队,大力提升学校内涵质量。校史馆和网络新闻传播专业开展“馆”与“专业”之间的合作,符合学校内涵质量发展的方向。另外,校史馆已有“院”“馆”合作经验。校史馆与学校艺术学院于2020年7月共建“苏州市职业大学档案文创基地”,该基地以党建融合为引领,开展文化创意设计、校史档案文化有关的党建、教学、科研活动。一方面,校史档案文化的开发提升了师生服务社会发展与学校建设的能力;另一方面,合作有利于创新档案的传播途径,塑造学校办学历史文化形象。

可见,不论从内在愿望与需求,还是学校政策与已有的经验,校史馆和网络新闻传播专业都具备合作的条件。

2 实习基地:校史馆和网络新闻传播专业合作的重要抓手

面对“90后”、“00后”“数字化成长”的大学生群体,学校要充分考虑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探索课内与课外、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与研究的互动模式,着力在大学生的情感升华上下功夫”[2]。就专业发展而言,与校史馆开展合作最重要的方式是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并将其纳入教学实践基地管理,列入教学计划和学生实习计划。校史馆要集中1~2位教师,以校史馆所能提供的资源、平台以及实习范围、内容、形式等,与负责专业实习的教师进行有效对接。合作要寻找好切入点,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围绕学生实习,双方可以开展的合作方式主要有:

1)校史馆新闻采访与写作。发现新闻价值,选准采访角度,撰写新闻稿,是网络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核心专业技能之一。校史馆新闻量不大,以新闻采访、新闻采写编评实训为基础,每学期选取1~2名学生,以学期为周期,参与校史馆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训。

2)校史馆网站维护。网页设计、制作和维护是网络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核心专业技能之一。校史馆网页更新速度慢、信息量少,可考虑以“新闻网页设计与制作”专业课为基础,每学期选取1名学生,以学期为周期,参与校史馆网站更新与维护实训。

3)校史馆APP运营。随着手机微信的推广与普及,微信公众号、APP的运营与维护已成为网络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必学的专业技能。校史馆微信公众号和校史馆APP内容更新慢,推送少,可考虑以“微信公众号运营”专业课为基础,每学期选取1~2名学生,以学期为周期,参与校史馆微信公众号和校史馆APP运营与维护实训,达到精内容、频推送、多点赞的传播效果。

4)校史人物口述历史采写。文字功底与采写能力是网络新闻传播专业学生主要接受的训练内容,也是专业发展的基础。目前,校史馆尚未开发校史人物口述历史采写项目,网络新闻传播专业则可以提供专业的人力和设备进行合作,可考虑以学年为周期,每学年选取2~3组,每组2名学生,在校史馆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校史人物口述历史采写。

5)实物档案数字化处理。校史档案多为“沉睡”的实物资料,“要大力探索校史校情教育的现代方法和途径,把看似枯燥的校史进行活化”[3],数字化是将实物档案活化的有效手段之一。校史馆大量实物档案的数字化处理,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在尚不具备请专业公司处理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对实物档案进行拍摄、摄像与制作等处理。摄影、摄像、编辑、制作是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具备的基本专业技能,可考虑以学生为辅助,以学年为周期,每学年选取2~3组,每组2~3名学生,在校史馆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实物档案数字化工作。

6)校史馆教师参与专业课程、教材开发。可以根据学生参与实训内容,专业课授课教师与校史馆指导教师一起,将学生实训内容及成果融入专业课程,共同参与专业课程、教材开发。

由于是校内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校史馆和网络新闻传播专业实习基地的合作可以更加的务实有效,形式可以更灵活、更自由、更多样。

3 别具一格:校史馆和网络新闻传播专业合作的其他形式

除了以实习基地作为重要抓手,围绕教学实习基地开展的合作外,校史馆和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还可以突破专业限制,开展其他形式的合作。

1)校史资料整理、展览讲解和宣传报道。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部分学生会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专业需要,参加学生社团,如校园诗源文学社,社团的指导教师也是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的教师,可以组织社团的学生参与到校史资料的整理。还有部分学生会参加学校演讲学会和学校广播台,有着主持播音方面的特长,在社团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可以参与到校史馆讲解工作或者开辟校史方面的栏目,定期向全校师生作校史的宣传。

2)课堂融合与科研合作。校史是得天独厚的德育教育资源,校史馆是大学生近在咫尺的德育实践场所。学校利用校史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校史教育,可以采取邀请相关研究专长的校史馆教师作专题讲座,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校史资料。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课教师也可以发挥专业优势,同校史馆开展科研项目、课题合作。如校史馆教师可以参与到网络新闻传播专业教改课题、课改课题,而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教师也可以参与到档案课题。

3)共同举办竞赛活动。校史馆可以面向全校学生,共同组织诗歌大赛、摄影大赛、短视频大赛、校史小故事大赛等,一方面促进学生了解校史、熟悉校史,激发爱校情怀;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校史资料,发掘校史资料的价值。

网络新闻传播专业与校史馆的合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面临着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导致学生无法外出采访,校史人物口述历史采写项目无法在校庆之前启动。再如校史馆目前人力有限,合作项目与活动受限。所以,网络新闻传播专业与校史馆应该立足各自教学、工作实际,在合作双赢、各有所需的前提下,以活动为载体,步步为营,由偶尔合作到经常化、不定期到定期,从而使整个合作逐步由摸索到成熟,由初级阶段往高级阶段不断发展。

4 结语

网络新闻传播专业与校史馆的合作,可以实现新媒体技术和校史文化的结合,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其合作可以拓宽传播渠道,进一步促进校史资源的深度开发与有效传播,从而更好地在师生中开展校史教育、德育教育。校史资源(尤其像苏州市职业大学这样有着悠久历史的百年老校)蕴含着深厚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而网络新闻传播专业是以培养学生新媒体传播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新兴专业,在当前“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网络时代通过APP、微信、微博、短视频、抖音等手段,发挥网络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专业优势,策划、拍摄、制作、传播高质量的校史文化资源,对树立学校良好形象,扩大学校影响,无疑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效果。

猜你喜欢
校史馆校史网络新闻
发挥学校档案资源 提升校史馆建设水平
加强网络新闻的监督与管理
新时代高校校史馆发挥的文化宣传作用
网络新闻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及影响
校史档案的功能分化及其实现路径
高校校史文化建设探讨
新时期如何做好网络新闻的编辑工作
校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研究
——以上海海关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校史馆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校史档案在传承高校特色文化中的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