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体育节发展成效、困境及提升策略

2021-11-30 08:14陶恩海程传银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体育节体育发展

陶恩海,程传银,温 阳

(1.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23;2.南京体育学院体育产业与休闲学院,江苏南京210014)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国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育事业方面亦是如此。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和全民健身事业的快速推进,以运动水平较高的城市居民为主要参与者的城市运动会数量日益增加,并逐渐从举办单一运动比赛或综合性运动会演变为办城市体育节;同时,随着大众对健康、娱乐、休闲等多重需要,满足城市居民、游客的运动参与、体育观光需求的城市体育节开始兴起;这两种体育节在发展历程中逐渐融合,形成了极具时代特色的城市体育节。学界对于城市体育节的研究多关注城市体育节的具体案例,如张秀华对温州城市体育文化节现状进行了探析并提出发展策略[1],邓建伟以潍坊国际风筝会和泰山国际登山节为例,对山东省体育节庆活动发展进行了研究[2],钱茹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广西体育节的价值[3]。但学界缺乏从整体角度对城市体育节的发展历程、特征进行梳理的研究。因此,为促进城市体育节的繁荣与有序发展,对我国城市体育节的发展历程与特征进行梳理显得尤为必要。

1 城市体育节的内涵界定

既有研究对于城市体育节尚未有明确的界定,但对体育节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张秀华[4]认为体育文化节是指根据社会和国民的需要设立的以开展体育活动为主要目的的节日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活动基本包括:体育节庆、体育健身活动、体育赛事、体育培训项目、体育交流会。吕康娟[5]提出体育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社会和民众的需要设立的以开展体育活动为主题的社会活动日,由某地区或某机构发起,其活动内容广泛,一般包括赛事运动、休闲娱乐、体育文化讲座、健康知识宣讲或图书展等多项活动,目的是推动全民健身、弘扬体育精神、塑造本机构或本地区的体育文化。胡俊[6]认为体育节事包含体育节庆、体育展会和体育赛事。其中体育节庆是体育与节庆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内举办,主办者通过特定的主题、仪式或典礼,围绕体育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吸引参与者,从而达到塑造城市形象、拉动旅游和投资非日常发生的事例;体育展会是指围绕特定的体育主题,定期或不定期、制度或非制度地传递和交流信息的群众性体育社会活动;体育赛事随着社会进步发展,其内涵体现出社会风尚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主要呈现大众性、竞技性、表演性三个向度。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城市体育节的内涵可以理解为:根据大众的体育竞赛需要、娱乐与休闲需求及城市发展等为目的,设立以体育为主题,在城市举办,以城市+体育(运动项目)命名的系列体育节庆、体育休闲与健身活动、体育赛事、体育展会等活动的集合体。

2 城市体育节的发展历程

2.1 萌发期:2000年以前

2000年以前是城市体育节的萌发期,主要表现在各地零星出现城市体育节庆活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开放成为社会发展主旋律;在此背景下,城市体育节应运而生,这一时期的城市体育节凸显时代特色。一方面体现国际交往与经济建设,如1984年由山东省旅游局等单位支持下创办的潍坊风筝节。潍坊国际风筝节的创立源于美国人大卫·切克列的积极倡导,首届国际风筝节有来自美国、荷兰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赛队员与潍坊两个放飞队表演。1988年,潍坊市被国内外风筝界选为“世界风筝都”[7]。从第三届开始,潍坊风筝节开始与体育、文化、贸易等领域相结合,“风筝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主要发展模式,极大地促进了风筝运动的开展,也提升了潍坊市的国际知名度[8]。另一方面,体现改革成果。1997年首届北京市全民健身体育节正式开幕,在中国体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权化的行政体制,使全社会、全民族的体育在某种程度上逐渐蜕变为体育系统的体育、运动员的体育[9],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体育事业改革逐步推行。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同年,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一期工程为1995—2000年,基本目标是“进行宣传发动和改革试点,初步掀起一个全民健身活动热潮”“通过重点实施,逐步推进,形成崇尚健身、参与健身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10]等。作为首都、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在阐释国家意志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北京市全民健身体育节在全民健身计划推行中率先创办,每2年举办一届,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了12届,成为国内全民健身体育节的模范,引领各地全民健身节的创办。

2.2 平稳发展期:2000—2008年

21世纪初的中国城市发展迅速,体育成为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元素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出现城市体育节,并形成了稳定的发展模式,其主题也多与全民健身密切相关。原因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民的整体素质和健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中国成立后“单位制”一直是中国的重要社会管理体制,单位制是一个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体,也是限制城市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一大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或转型,以单位制度为特征的城市发展格局逐渐瓦解,社区逐步建立,城镇化建设成为国家发展主要导向,城市数量逐渐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人口激增。在此背景下,我国体育体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2000年国务院发布了《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体育产业以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法制化发展为导向,为在新世纪中叶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这些体育法规的颁布有利于确保公民参与体育的权利、进一步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同时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更加激发了国人的体育热情。各城市为促进体育事业发展、迎接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多举办各种体育活动,城市体育节便是其中重要的内容。这些城市体育节多数持续到现在,其主要在广东、江苏等东部沿海地区开展,这些地区是体制改革、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为城市体育节的创办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和文化基础。总体看来,这个时期筹办的城市体育节并不多,且多以“全民健身”为主题。

2.3 迅速发展期:2009年至今

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让国内外民众亲眼目睹了实施城镇化战略以来,在中国大地上城市建设所发生的惊人变化和欣欣向荣的崭新面貌[11]。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城市体育节发展迅速,这一时期的城市体育节呈现“百花齐放”的格局。全国有数十个城市开展不同主题的城市体育节,如娱乐、快乐、参与、休闲、旅游、健康、交流等,为城市居民和游客提供体育观赏、竞技参与和运动体验的机会,使体育真正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密切相关。一方面,中国经济迅速发展,2010年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快速增长激发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国民收入增加。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参与体育,既有研究认为2005—2015年10年间,无论是城市户籍人口,还是在城市生活的农村户籍人口,体育参与率都得到了全面提升,且城市户籍人口体育参与率显著高于农村人口[12]。另一方面,2008年北京奥运会顺利举办后,国家层面开始将视线转向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发展,2009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条例》,且将每年的8月8日定为全民健身日。2011和2016年又相继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各地对于体育的认识逐渐从关注运动员向关爱普通大众的身体健康、休闲娱乐转变,全民健身活动迅速开展起来。同时国家放松了对举办体育竞赛的审批,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组织各类群众性体育赛事,这些赛事呈现休闲性与娱乐性,以互联网传媒为载体,风靡全国。在此基础上,各地原有的城市体育节也逐渐与这些休闲性、娱乐性体育赛事相融合,集运动竞技参与、旅游观光、运动参与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体育节逐渐繁荣发展。

3 城市体育节的发展成效及困境

3.1 城市体育节发展成效

3.1.1 城市体育节的主题从单一走向多元

城市体育节在发展初期,多以运动会为主题,并且以城市中运动水平较高的居民或者业余运动员为主要参与对象,参与人群覆盖面小。如本世纪初期,广东各地级市举办的城市体育节、广西体育节及其各地分会场,其本质是延续时间较长的综合性运动会,并没有吸引大量的城市居民参与;但在宣传体育、普及体育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随着人口的代际变化,我国的消费主体发生了巨大变化,“80后”“90后”成为消费的主体;同时改革开放还促进了人口的境内和境外流动,居民消费变得更加的城市化和国际化[13]。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体育节的主题开始走向多元,单一以全民健身为主题的城市体育节被重在参与以及休闲、娱乐、狂欢为主题的城市体育节所包围。

首先,城市体育节与旅游相结合,如青岛市沙滩体育节以旅游、运动参与为主题,是为数不多以旅游、观光、运动参与体验为目标的城市体育节。在沙滩开展各式各样的体育游戏,来自海内外的游客纷纷加入到其中,体验体育休闲带来的欢乐。

其次,城市体育节与重大事件相结合,如北京奥运城市体育文化节以“传承奥运促进发展”为主题,每年召集参与2008年奥运会服务的“奥运人”举办各种体育活动,传承奥运精神、宣传体育。

再次,城市体育节以“体育+娱乐”“体育+商业”为主题,如2019年天津举办的活力河西·哪吒体育节在天津繁华的商业区举办体育夜市等活动,融合体育与商业。

此外还有其他城市体育节主题呈现青春、时尚、运动参与等。这些城市体育节设置了较多大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且这些运动项目入门门槛低、兼具娱乐性,使更多的人参与体育、了解体育。

3.1.2 城市体育节凸显城市地域特色

2010年前后,中国城镇化发展基本进入成熟期,每个城市根据自己的经济、政治、文化资源形成了发展特色[14]。城市体育节的举办也凸显了城市特色与地域特征。如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其城市体育节定位为“国际范”,邀请大量在上海的国际友人参加,引入如彩虹跑等国外流行的运动项目。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的服装、沿途展示、活动奖牌与纪念品亦凸显上海的滨江元素,成功地把城市特色融入到城市体育节活动中,让参与者在运动中感受城市的魅力。

近年来,党中央一直重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此背景下2019年由天津市牵头举办了京津冀健康体育节,此次活动高度契合了绿色发展理念,是继成功举办京津冀年货节、京津冀文化旅游节之后,再次推动筹办的京津冀区域性重大节庆活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15]。

一些二线、三线城市的体育节在城市、地域特色凸显方面更是独具特色。如临沂市借助城市丰富的滨河、山区等自然资源积极开展体育节庆活动,已成功打造以各种水上运动为主的沂河体育节和户外运动为主的蒙山体育节。作为全国足球改革试点城市,包头市依托“接近高原、夏秋之际气候凉爽”的地理优势,积极推动足球运动发展,借助这一特色资源,2017年该市举办了包头草原国际足球节,围绕青训、足球改革等问题,邀请国内外知名球星、球队、青少年运动员、足球官员等举办了多种活动,在草原钢城燃起绿茵激情。

3.1.3 城市体育节面向不同人群

城市居民涵盖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所以城市居民对于城市体育节有多样需求。在发展过程中,城市体育节逐渐从面向单一的人群向不同人群转变。

首先,有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城市体育节。如南京市阳光体育节,主要面向全市中小学生,举办多种多样的运动会、体育嘉年华,争取每名学生能够至少参加一次体育竞赛活动。重庆时尚体育节、珠海大学生体育节等则是以大学生等青年人群为主要开展对象的城市体育节事;江苏省老年人体育节、哈尔滨老年体育节通过举办各种各样适合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为健康老年、老年体育搭建了平台。

其次,不同体育项目的城市体育节。如包头相继举办了篮球文化节、包头草原国际足球节等,促进篮球、足球在包头市的开展;西安市以城市运动公园为基地,搭建国内外极限运动爱好者相互交流的平台,为促进极限运动发展提供助力。

再次,不同人群还包括对体育需求不同的人。如许多人以竞赛为目的参与城市体育节,有的是以体育观赏或体育旅游为目的参与城市体育节,还有的纯粹了是为了休闲娱乐参与城市体育节的运动体验项目。有的城市体育节因为举办规模较大,一个城市体育节举办的活动就能够面向各类人群。如2019年南充市第四届城市体育节以“健康都市运动添彩”为主题,设有群众体育比赛、趣味体育活动、家庭游乐活动、国民体质监测、各活动场馆免费开放5个板块,共计19项比赛和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争相参与[16]。

可以看出,在未来城市体育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根据自身物质和文化资源情况,确定城市体育节的主要人群,有利于在众多城市体育节事中办出特色、办出品牌。

3.1.4 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城市经济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的出台表明国家层面越来越重视体育的经济效益。城市体育节的举办地多在城市商业区或景点,能够带动商业消费和旅游景点的宣传,无疑对城市的旅游、住宿等产业有一定的作用,也是城市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北京体育大学休闲与旅游学院对2019年中国沂河体育节各组成赛事进行综合效益评估,认为“2019国际划联皮划艇静水世界冠军挑战赛暨第三届中国皮划艇公开赛”获得了超过1500万元的经济效益和超过2800万元的社会效益,两者相加总共超过4000万元,赛事综合效益显著;“2019中国临沂摩托艇公开赛”、“2019中国百里沂河水陆马拉松赛”给临沂市带来了约1800万元、1600万元的综合效益[17]。2020年浙江女子第三届城市体育节在绍兴举办,据测算,赛场周边酒店共增加了近2万人次过夜游客,处于一房难求状态,按照每人每天食宿消费500元计算,拉动消费近千万元[18]。受疫情影响,国内国际经济发展受挫,多地城市体育节借体育之力,发展城市经济。2020年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围绕“免疫力、凝聚力、企业”三大元素,倡导市民参与健身运动,增加免疫力,为企业搭建互帮互助的平台[19]。2020年第十二届广西体育节计划举办广西运动健康消费大行动、全区百家场馆千万体育健身消费券惠民活动等30多项赛事活动和消费行动,期冀通过城市体育节达到促进全民健身,带动全民消费,为加快推动“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贡献体育的力量[20]。可见众多城市通过城市体育节,积极培养赛会经济,发展体育产业,助力社会经济发展。

3.2 城市体育节发展困境

3.2.1 城市体育节主办与承办主体单一

城市体育节具有提升全民健身普及率、提高城市知名度等优点,所以各地政府非常重视。几乎所有的城市体育节主办与承办主体均为当地政府机构,如体育局、旅游局等,许多城市体育节举办规模大、规格高,其举办主体为市政府、区政府等,体育局等职能部门等负责承办,如扬州全民健身体育节由扬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市体育局(体育总会)等承办。这种由政府一元管理的体育节举办方式,政府承担的是“管理者”和“举办者”双重角色,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城市资源支持城市体育节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行政和经济成本。政府经费投入是多数城市体育节的主要经费来源,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包括体育在内各行业都在蓬勃发展,如果只依靠政府的行政拨款,政府将承担巨大的财政压力,体育节的经费来源稳定性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并不利于城市体育节的长远发展。党中央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表明党和政府正从思想上、制度上和行动上革除传统的“管理”套路,由政府一元管理向政府、市场、社会与民众多元共治转变[21]。引入社会力量,承担城市体育节的部分工作,可以减少政府财政压力,同时能够为城市体育节增添活力。当然也有一些城市体育节采用政府或行政职能部门主办、由体育公司等社会力量承办的模式,如青岛市沙滩体育节由青岛市体育局、青岛市体育总会主办,青岛青马爱跑体育文化有限公司承办。目前该体育节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城市体育节,或许与采用政府和社会合作的举办模式有关,但这相比于庞大数量的城市体育节事,还是略显不足。无疑,由政府主办、社会力量承办的模式是城市体育节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3.2.2 区域城市体育节发展不均衡

我国城市体育节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蓬勃发展,但也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体现在两方面。(1)东西部地区分布不均衡,中西部、东北地区城市体育节数量较少。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2008年以前城市体育节均由东部沿海地区筹办,而2008年以后,开始有重庆、太原、包头、西安等城市开始筹办城市体育节。但总体看来,虽然中西部地区已有较多城市开始注重城市体育节的重要作用,但是相对于东南沿海地区城市体育节的数量,中西部地区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如西南地区的四川省多旅游城市,且近年来城市发展迅速,但只有南充市一个城市举办城市体育节。作为旅游大省云南省旅游行业走在全国前列,省内多个城市在全国赫赫有名,但也只有昆明市举办了城市体育节。东北地区城市体育节的数量也屈指可数。(2)城市体育节的数量相比于城市发展水平,较为缺乏。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好,城市体育节的数量也较多,但相比于城市发展,城市体育节的发展也不均衡。如广东、广西这两个省级区域城市体育节数量较多,但同属经济发达的江苏浙江等地,与之相比还是有差距的。江苏只有扬州的城市体育节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省会南京只有面向中小学生的阳光体育节,苏州作为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其城市体育节也只是有下属区县举办,且延续性与影响力一般。经济强省浙江省举办的城市体育节也屈指可数。因此从区域分布角度看,城市体育节的发展前景广阔。

表1 我国2008年以前始办的部分城市体育节Table 1 Sports festivals in some cities in my country started before 2008

表2 我国2008年以后始办的部分城市体育节Table 2 Sports festivals in some cities in my country since 2008

3.3.3 城市体育节品牌化建设尚有空间

品牌建设是指城市体育节在国内乃至国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具有成熟的体育节运营模式以及较高的公众参与度和媒体关注度,是其保持长久发展的基础。国内外的许多城市体育节已经形成自己的品牌,成为城市一张靓丽的名片,如美国阿诺德体育节、法国尼斯国际体育节、北京全民健身体育节、青岛沙滩体育节等。但综合看来,国内的城市体育节品牌化建设提升的空间巨大。品牌建设的不足主要有两个因素:第一,国内多数城市体育节举办届数少,城市体育节方兴未艾。如包头市篮球体育节、包头市足球体育节、珠海大学生体育节等只举办了首届,未能继续延续下去。天津近年来举办了东丽湖文化旅游节、河西哪吒城市体育节、京津冀城市体育节,每年都有城市体育节举办,但各城市体育节相关性、连续性不足。第二,虽然许多城市体育节举办届数较多,但因办会特色不鲜明,缺乏地域特色或城市特色,导致品牌认知不足。这些城市体育节存在同质化的趋向,即还是以传统的运动会作为城市体育节的主要项目,忽视了许多体育参与者、游客的需求,只满足了一部分体育竞赛者的需求。如广西是自治区政府主办体育节,各地举办分会场,城市体育节与全民健身日活动综合到一起举办,其办会主旨依然是全民健身,没有形成特色。国内许多城市体育节举办主题也与之相似,依然是全民健身为主题,千篇一律,显然国内的城市体育节特色品牌知名度尚有提升的空间。

4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体育节的发展策略

4.1 保持城市体育节功能多样性

城市体育节是体育节庆、体育健身活动、体育赛事、体育展会等活动的集合体,未来城市体育节发展的总体方向应该是保持功能的多样性。

第一,满足不同群体对城市体育的需求是城市体育节的基础功能。体育观赏、竞技参与、运动体验这三大功能定位能够满足不同人群对于体育的需求。首先,大众从体育观赏中得到满足,如为运动员加油助威、观看亲友比赛,将自身融入到体育节事中,在节事中表达和释放感情。其次,为经常参与运动,并且有较强运动能力的人搭建民间竞技舞台,让这些来自民间的“运动精英”能够得到展示自己的机会;专业性体育比赛则是通过赛事转播等提高城市知名度、社会收益等。再次,设置低门槛、娱乐性、趣味性等运动体验活动,吸引大众参与运动中,对于参与的人群也不加限制,体现体育节事的全民性、娱乐性、狂欢性。

第二,通过竞技体育比赛、体育展销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宣传城市形象是城市体育节的外部功能。竞技体育赛事的专业性、可观赏性是其获得大众与媒体青睐的重要原因,这些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赛事会带来较高的人流量,从而带动城市住宿、餐饮、交通等旅游经济短期爆发式增长。通过媒体转播,城市体育节举办地点等成为体育展销、广告展位优良的载体,为城市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展示、营运的平台。通过收取广告赞助等形式能够获得巨大收益,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同时大型体育赛事的转播等为外界了解城市提供了重要窗口,起到宣传城市形象的作用;游客前来观看比赛以及媒体对城市体育节的报道也倒逼城市管理者对城市绿化、环境、景观进行治理,间接促进城市环境建设。

4.2 扩增城市体育节的数量

近年来国内外具有标杆性的城市制定的发展规划多强调城市活力以及体育对于城市的发展推进作用。如2014年《东京都长期愿景》明确指出“以奥运会、冬奥会为振兴城市的发展契机”[22];2015年伦敦市政府发布了《伦敦规划》,鼓励步行和自行车,致力于打造环境最佳、生活质量最好的城市[23];《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强调完善奥林匹克中心区国际交往、国家体育文化功能,全面推进全民健身条例实施,鼓励体育设施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24]。《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目标规划一定数量的高等级体育设施,使上海成为兼具底蕴和时尚魅力的幸福、健康的城市[25]。城市体育节兼具体育观赏、竞技体验和运动参与等特征,符合城市发展趋势。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城市体育节伴随着城市的扩张、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而发展,也实现了数量上的增长,但相对于全国数百个城市,数以亿计的城市居民来讲,现有的城市体育节的数量显得较为匮乏。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体育节数量的扩充至为重要。

首先,大城市群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世界和世界进入该区域的门户,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的增长极,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区[26]。因此,国内各城市群的城市体育节扩充尤为必要,目前只有天津市牵头举办了一届京津冀城市体育节,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城市群的体育节需要增加。同时,这些城市群的经济等方面发展迅猛,在城市体育节举办方面具备经济、文化等优势。

其次,中西部、东北地区的城市应以国内知名体育城市节如北京奥运城市等为范本,根据自身情况创办体育节,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

4.3 城市体育节应体现民族与地域特色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着丰富的物质和文化资源。城市是在地理环境、民族、人口、文化等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被深深地烙上了地方与民族特色。因此,城市体育节的发展也应因地制宜、延续地方与民族特色,这样才能够符合城市发展的轨迹,能够使体育节与城市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样既为当地居民提供适宜的体育节事,也为游客提供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机会。

首先,现有的城市体育节在体现地域特色方面有成果,也有不足。如临沂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筹办了“蒙山体育节”和“沂水体育节”,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文化和体育资源,助力城市的发展。但广东、广西等地的城市体育节依然是全民健身运动会的翻版,与其他城市体育节相比,地方特色不够鲜明。所以,未来城市体育节应体现地方特色,如东三省的城市,可以将“冰雪”作为主题,在开办城市体育节的同时,为普及冰雪运动搭建平台;西北地区的城市可以将“丝绸之路”为主题,开办古丝绸之路城市体育节,体现当地历史文化底蕴。

其次,城市体育节的举办应增加民族特色。卢元镇教授认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体育文化如同割草机一样把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修剪得整整齐齐”,与现代奥运会项目相比,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可度量性、竞技性缺乏,但其休闲性、娱乐性突出。目前各地的城市体育节所承载的运动项目也多是奥运会比赛项目,民族性的体育活动较为少见。因此,在城市体育节的组成模块里,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展演项目、体验项目,不仅能够体现地域与民族特色,更能够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提供平台,更是向外展示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机会。

4.4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城市体育节

当前国家的管理体制已经从“管理”向“治理”转变,现有的城市体育节依然由城市政府主办,在此背景下需要对城市体育节主办主体和承办主体进行审视。

一方面,现代政府职责、经费及人员的有限性决定了政府部门不可能对所有体育事业进行统一管理,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简政放权”是摆脱体育过度行政化大势所趋,未来的体育治理中,政府力量是体育事业的主要引导者和监管者,而体育社会组织、经济组织等社会力量是体育事业举办的重要参与者。

另一方面,根据公共管理理论,政府干预过度或者干预不足都不可避免地带来过度膨胀的政府规模、巨额的财政赤字、寻租腐败、扩大化的交易成本、社会经济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27]。因此,应进一步探索以政府主办、管理为主,社会力量参与承办的城市体育节举办模式,充分探索与挖掘城市体育节所蕴含的体育价值与经济价值,促进城市体育运动、体育产业发展,激发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事业发展的潜力与积极性。社会力量如体育公司等参与承办、运营城市体育节。牵头主体可以是政府部门,而且牵头的必须是政府部门,因为城市体育节的举办涉及各个部门,需要交通等部门的参与,政府部门作为牵头力量具有社会力量不可比拟的优势。城市体育节具体承办由社会力量介入,如体育公司具体负责城市体育节的策划、运营,实现管办分离。从城市体育节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趋势看,多项体育赛事、体育展销、体育健身活动等构成了城市体育节本体,城市体育节的时长从数天到数月不等,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展示机会,企业可以通过赞助城市体育节获得收益,同时城市体育节也可以因为企业的赞助获得稳定的经济支持[28-32]。

4.5 加强城市体育节品牌化建设

品牌化建设不仅能够为市民提供较为稳定、成熟、独具城市与地域特色城市体育活动集合体,能满足不同群体对城市体育的多元化需求,助力体育强国建设;还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33-36]。除少数城市体育节外,我国城市体育节品牌化建设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首先,对城市体育节进行品牌规划。要有明确的城市体育节定位,主要是城市体育节的规模、内容组成、举办地点、口号等,在此基础上对城市体育节的品牌进行文本设计,形成独特的、利于大众识别的品牌形象,依此设计城市体育节的LOGO、旗帜、吉祥物等。城市体育节的品牌规划要与城市特色、地域特色相结合。

其次,加强对城市体育节的宣传。城市体育节一方面服务城市居民,一方面吸引游客前来进行体育旅游,还要将其打造成为城市的名片,所以城市体育节的宣传尤为重要。既要注重本地媒体的宣传,又要关注外地乃至全国媒体、海外媒体的宣传。同时,应注意到当前已迈入自媒体时代与智媒体时代,所以既要有传统的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宣传,还要充分利用当前丰富的网络媒体资源,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各类短视频平台等的宣传。

最后,构建城市体育节的评价体系也是城市体育节品牌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当前许多马拉松赛事在创立后纷纷对标国家田径协会的标准,积极办赛,力争取得中国田径协会的赛事认证以寻求国家力量的认可。这一理念也可以为城市体育节的品牌化建设所借鉴,通过国家体育总局或体育行业协会从举办规模、大众参与度、内容设置等方面对城市体育节进行评级,通过国家力量助力城市体育节品牌化建设。

5 结语

城市体育节是体育赛事、体育休闲与健身活动、体育展会等活动的集合体,具有满足城市居民多种体育需求、助力体育产业发展及宣传城市形象等作用。本研究着力对城市体育节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认为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办后,城市体育节开始走向蓬勃发展,并呈现数量众多、主题多元的发展趋势,但也存在品牌化建设不足、数量分布不均衡等发展困境,由此提出了从凸显特色、扩充数量、加强品牌建设等方面促进城市体育节长远发展的设想。

猜你喜欢
体育节体育发展
体育节推迟了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玉泉体育节
阳光体育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我们的“体育梦”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