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问题意识 促进学生数学思维主动发展

2021-12-01 11:39江苏省淮安市东双沟小学
青年心理 2021年21期
关键词:意识情境思维

江苏省淮安市东双沟小学 孙 永

古语有云:“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在认知中,当我们对某一现象或问题不明白时,通常会产生疑问、探求的动机,在潜意识里会生成关于某种问题或现象的模糊分辨,而这样的动机、模糊分辨就是学生的问题意识,它是促进我们思维发展的最原始动力。本文从当下数学课堂问题意识缺失的现象出发,分析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立足平时的数学教学实践,探寻问题意识培养的路径,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主动发展。

一、问题意识缺失的现象分析

(一)传统课堂问答的惯性使然

当下,我国的教育发展与改革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课堂的生态,还是教师的状态,均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因为传统的教学惯性方式与思维的定式,依然按照一定的流程推演教学的步骤,基本上是以“师问生答”的方式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能够回答预设的问题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是否有疑问,也不关注在课堂中临时生成的问题,甚至于直接避而不谈。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能够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掐灭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课堂学习氛围的专制引发

人的行为千差万别,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必然各不相同。通过调查发现,依然有一部分教师采取专制管理的方式,他们认为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也为了更好地管理课堂,学生必须遵守课堂纪律,特别是不允许学生随便讲话,犯错重罚。教师的行为方式必然会影响课堂的氛围。管理好课堂是对的,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这样的压制式的管理会压抑学生的表达,让学生不敢说。长此下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降低,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的数学思维很难活跃起来。

(三)学习方式运用的不适助推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很多教师都对此进行了尝试和研究,然而依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能适切、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主要是关注知识点的教授和讲解。即使在教学时开展了探究、合作的教学活动,但由于缺乏适切性,往往流于形式,更缺乏持久性,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没有足够的提问时间、提问的积极性也大为降低,丧失了对数学现象的质疑,最终导致学生问题意识慢慢丧失,思维固化。

(四)教师课堂评价的局限导致

教师课堂的评价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不能够客观、公正、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比如,评价语言单调、笼统,经常出现“好”“对”“真棒”“我们给他鼓掌”等简单的评价;还有部分老师评价意识淡薄,整节课都没有只言片语的肯定和鼓励;即使有评价,方式也很单一,只有师评,缺乏学生自评、生生互评。这样的课堂压抑、沉闷,学生被动、拘谨,学生问题意识无法培养,数学思维发展必然缺乏主动性。

二、问题意识培养的路径探寻

(一)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生疑”

学生天生喜欢趣味,更有一颗探究的心。教师在教学时要尽可能地运用多种方式,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变成通俗易懂的问题情境。合适的问题情境会激发学生“生疑”,生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思维的自然生长。

例如,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几(少几)”时,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套圈比赛的真实情境,这样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都瞪大眼睛观察着。比赛结束后,教师将比分及时记录在黑板上,并追问学生:“根据这两位同学刚才的表现及比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这时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小眼珠一转,个个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有的学生问:“他们一共套了多少个?”有的学生问:“谁比谁多套了几个?”还有的学生问:“他俩相差几个?”这节课中,教师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数学情境,学生在真情境中生发出真问题,再结合真情境解决真问题。整个学习过程轻松愉快,学生身心放松,大脑始终处于一种高度集中、活跃的状态,这促使了问题的产生,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问题。像这样久而久之,就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保护学生“孕疑”

儿童对任何事都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常常想到什么就要问什么。在课堂上遵守纪律固然重要,作为教师,首先需要听听学生在说什么,然后决定学生是在“随便说说”还是有疑惑,而不是禁止说话,形成专制的课堂。在班集体中,由于受到班级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学生会形成共同性心理活动,如模仿、从众等心理。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要给学生足够的话语权,引导学生积极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让学生有交流的机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在这样的氛围中,其他同学也会积极思考,跟随同伴的脚步。

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吗?”经过片刻思考,学生们积极举手,提出了这样的一些问题:“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呢?”“用什么字母表示数呢?”“用字母表示什么数呢?”“我们已经学了很多的数,为什么还要用字母来表示呢?”在这样和谐的课堂下,学生的思维如同流水一般滔滔不绝,这些问题也问到了“点子”上,正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对本节课要学的内容追本溯源,带着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才能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学生的思维才会“动”起来,学生的学习才会真正发生。

(三)选择适切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解疑”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在有效的学习过程中,心中的疑惑得到解答。可是在有限的时间中,面对有差异的学生群体,教师要妥善安排好课堂的各个环节,并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提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难易程度等因素,选择适切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研究、探讨问题,经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切实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教师问学生:“关于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可以先和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然后我们针对有难度的问题一起研究。”这样,学生一开始就进入一个自由探索的学习空间,他们才会放心将自己的想法和问题说给同伴听。而且,组员在相互倾听、解答问题的同时,也在捕捉自己需要的数学信息,这样能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每个学生都是“小老师”,真正实现了同伴互助学习,比起单纯的教师讲授法,不仅有趣而且有效得多。

(四)实施积极的评价方法,促使学生“多疑”

评价是调控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时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通过评价来发掘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促进学生更好地学,这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愿意及时表达自己的问题时,教师认为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就要保护学生的“多疑”。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价值不大,教师也不要轻易否定,要对学生勇于“提出问题”的精神给予积极评价。

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当学生验证了“三角板当中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内角和分别是180°”之后,教师出示几个一般三角形,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在观察中,学生1提出问题:“任意形状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相加都是180°吗?”面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师没有急于回答这位学生的问题,而是对其他学生说:“你们觉得这个问题好不好?”并把目光投向给了其他同学,学生思考了片刻,掌声逐渐响了起来,接着,教师也跟着鼓起掌来。最后,教师肯定这位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由特殊三角形想到一般三角形的情况,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吗?”学生们跃跃欲试,在这样学生之间互评、师生之间互评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再次被点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数学思维主动性发展,需要在数学课堂中有层次、有次序地推进,要在问题情境创设、课堂氛围营造、学习方式选择、评价方法实施四方面不断地优化,这样才不会使学生的问题意识虚化成“水中月、镜中花”,而是实实在在的学习体验和收获。

猜你喜欢
意识情境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