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境与互动:高中美术鉴赏下的山水之旅

2021-12-01 11:39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吴江中学
青年心理 2021年21期
关键词:造境山林山水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吴江中学 王 俐

“造境”,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用于文学创作,重“造”的主观虚构之境,却也可顺应山水之境绵延至艺术鉴赏与体验。所构之境衍生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造境适时、合乎情理,互动新颖、独具匠心,在“所造之境”中生出“奇妙互动”,彼此相照,开启另一段个体视域与教学风格下的山水奇缘。“一画一世界——体验一段美妙的山水奇缘”的教学便尝试透过造境与互动,将笔尖流淌转化为心灵触动,感山水诸相的综合与融汇,体山水境界的静穆与永恒,也希冀通过此文撰写为山水鉴赏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

造境一:步移景异——主线贯穿下的导与游

传统鉴赏的“远游”仅停留于直观的看或听,难免缺失些身心应景的“流动与游走”。鉴赏课堂若有了主线的贯穿,便可气势贯通。对于山水画鉴赏教学而言,既然不能实现集体的“身临其境”实地游览,不妨开启一场步移景异的“山水时空旅行”,以独特的起点、角度和面对世界的方式进入山林……

一曲琴声、一帧画面,导游借助实验情境、入境游戏等多元形式引领师生步入山林,步移景异间实现着行路者与山林的互动交流,二者在互动中彼此得以呈现,畅游山水过程中师生回归生命本真的“身心同游”,师生在造境的时空中,一同心随景移,回归隐秘,体会“心象山水”带给观者的精神体验与思考,诸如自然山水之幽静沧桑,单纯壮阔又或是画者与自然交融的精神映像。人与物象交流互动,山水在语言、图式、布局等的显现关乎游者的情感与心灵,那些缓缓铺展开的卷面,隔着多元的拟态,幻化成虚拟之景,有如动态《清明上河图》之境,引我们跌入画意,卷入作者各自的情怀间,生出些思辨。譬如,“入境”之时乘舟于寒江各自凝望平静幽远的江面生出万千思绪,却偶遇垂钓老者,正想轻唤一声,忽又欲言而止,生生间潜伏着关于招呼与否的矛盾,每一次境遇都唤出不同“境中心象”之痕迹。笔墨、技巧已然成为无形的精神气质、生命情感的有形显现,有山林之心,方可将自身纳入山林之生命律动,与山林共同承受、负载天地嬗变的微妙气息,及至化为笔下的文字、图像,自会生发山林之神韵、生气。

作为外在于山水的行者,导与游的造境互动方可更临近山林的形式,抵达物象寄寓他者的生命情感,将画意的物象本体纳入和谐、生机、流动的形式,完成一场纯净诗意的凝视,山水之境在凝视与游走间得到揭示。

由多元形式导览介入,透过主线贯通的试听捷径“入境”,在画面营造的氛围里,在个体抒发的情感中,在身心徜徉的自由间,诸多关乎探索性的、思考性的话题一一显现,关于“入境”后身心之迹亦缓缓流出,既营造了视达千里、情通万里的“现场感”,满足了观者“故地重游”或“回归自然”的“惬意感”,也丰富了“取于物,发于心”的“心灵审视”。这种游走山水间水墨相融、形色交错的流动感虽只是转换了形式,变化了视角,学生却因着此景此境添了虚拟想象的审美观感关联,获得了艺术语言以外的传统文化与精神,同时显现着入境互动的心灵律动。

造境二:中西同游——任务达成中的引与论

绘画大师潘天寿说:“原来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理;西方绘画之基础,在科学;根本处相反之方向,而各有其极则。” 传统鉴赏旨在通过常识的梳理与技法的归纳,实现东方山水教学旨意。

本课尝试的师者“自主命题”之引到学生畅游中西之境的“任务达成”之论,可以实现学生在自主学习思辨讨论中获得新体验与新收获。

以一道“伪数学题”引发出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的比较,随即在“导览”的温润中实现师生不同文化地域界限的“心”入,从而获得独特的感知体验。在中国山水与西方风景的邂逅穿插间,学生分组合作梳理各自特点,师者借鉴理论书籍整理所得预设美学思想、创作理念、表现方法、空间观念与题材角度给予学生思辨的脉络层次,试图以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论深度激发学生在独特的自然行走间获得更多选择、思辨与表达。通过直观比较,借由教师梳理的若干线索,学生在个体与群体的交互间实现了较为深入的思考与辨析,以“题材内容”为例,从表层所显的思辨入手,在中西同游间,又不仅仅停留于题材的山水江河,而是思辨“中国古代山水画家钟情山水的缘由”获得对“观察自然的独特方法”的理解,对“中国画家的审美胸襟”的感叹,对“以山水创作借景抒情”的感悟。于是便有了学生的“见解秀”。再借由透纳“沉船”现场呈现的西方风景画的“非寻常景致”,映衬出中国画家所见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再理解山水的悠然和谐,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呼之欲出。

人在景中游,时而游走于莫奈的睡莲池畔,于剪碎的光与影中领略西方的建筑自然之美;时而回归《春山知音图》或《早春图》的山林,于层峦叠嶂的诗情画意间觅得一份难得的幽静……学生借助线索,在导游的“游览提示”引领下,获得的又何止是“题材内容”,“美学思想”“创作理念”等更为深刻的内容在任务的达成中一一被揭开,在中西的交替之行间、在引与论的互动下渐渐获得对“重心略物”“不追求现场感”“妙在似与不似间”“步移景异游移式”等的认知与体悟。

造境三:山水奇观——角色选择下的承与创

在传统教学中,山水的鉴赏始终保持着传统的面貌映入观者眼帘,学生对山水依稀怀着一种距离感、敬畏感。即便是握笔体验,那种笔底的画意也终归是锁于笔墨技法或诗情画意的些微体悟,缺少些鲜活与新意。对此,我认为山水教学需要在传承经典的同时融入文化、生活的内容,敞开并不断显现新的可能,注入一种时代的活力与新貌。

维特根斯坦说,“为了明白审美表达,必须描述生活方式”。审美领域中那许多语汇、概念以及它们在语言中的使用规则,是与一定的文化、生活(维特根斯坦称之为“实践”的)紧密联系。教学尾声,设计“自主选择——传统式or创意式”引领学生在传统山水的赏析之余步入充满生活创意的山水奇观。当中国山水邂逅创意生活,你究竟是愿意成为山水画家还是创意设计师?正品geekcook山水妖娆玻璃杯的山水边沿设计;德国艺术家Moki将人与自然相融合创作出的“山水嫁衣”系列作品;Eiko Ojala高山流水风景剪纸;马岩松将瀑布与建筑结合的山水城市;创意山水个性涂鸦帆布鞋;餐盘上的山水食物景观……学生在游览间获得视觉想象上的诸多奇思妙想,再展开联想,发挥自己的优长与他人共享,结合传统山水的元素化为自己的创意,勾勒承与创下遵从内心世界的乐山智水。

基于这一趟奇观,我们的思想努力尝试打破原有禁锢,于是在互动间延展出了“江中美食的山水景观创意”“DIY创意山水服饰”“山水题材立体贺卡”等新思路,传承山水之意,创新生活之趣,具体研究文化与生活,走向开放且多元的审美创造。

传统山水之游与山水奇观之赏带来的不同心理感受各自发挥着作用。传统山水的诗情画意带给我们现代人更多的除了传承以外,也需要新的探索与思考,需要个体创意下的独特设计与构思。

中国古代山水画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现山水有情,现代的山水创意在秉承山水意境之幽、景致之雅、透视之奇、空间之广的同时,不妨将局限于“画卷”之上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之境,以更丰富的载体呈现,以更具时代气息的形式立意临近当代人的生活。

当我们将山水的诗意巧妙融入生活,那么,我们的视域思维都将拓宽,我们的心灵不再单调,服饰上、餐盘间、建筑中的文化都可能因着山水的介入而充满情趣。

在造境与互动间,我们完成了“对象”到“家园”、“观光者”到“栖聚者”的心灵转变,视线在步移景异间游移,在中西同游间穿梭,在山水奇观间锁定。导与游的游览互动,引与论的智慧互动,承与创的选择互动,“现场感”带来的奇妙体验无疑延展了教学的本意,获得了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希冀着个体视域与创意下的山水既有着耐人寻味的东方审美意蕴,又有着符合当代视觉经验的强烈视觉形式感。

我愿引领着学生,在这样绮丽的境界里徜徉并不断创新,用山水经典丰厚生命情感,用山水元素润色生活体验,构建内心的乐山智水,你可愿与我同行?

猜你喜欢
造境山林山水
枫 叶
清初四僧绘画笔墨造境与情态表达探析
观物造境——李昂界画世界的生态隐喻
《山水间》
山水之间
山水朋友
无问西东,看风过山林月掠海
两岸皆故土 山林寄乡愁
如果相爱
论沈从文小说的造境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