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胜任力视角下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

2021-12-01 08:31王小丽钟有添黄丹丹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微生物学胜任病原体

王小丽,钟有添,黄 真,黄丹丹

(赣南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江西 赣州 341000)

我国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衡量标准就是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生岗位能力的需求[1-2]。伴随着国际上的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浪潮[3-4],我国的医学教育学者们认识到当前的医学教育主要以医学生掌握固化的学科知识作为终极目标,培养的医学生所学非所用,不具有临床思维,在临床情境中不能有效解决问题,不能与患者有效沟通。基于这种认识,当前的医学教育改革应该关注医学生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即是从岗位胜任力、职业需求着手来探索医学生培养之路[5]。医学微生物学是基础医学课程中重要的一环,与临床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在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课程模式中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模式,如何有效与临床结合,如何制订多维度的考核体系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是我们学科不断探索的问题[6]。本课题组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1 将岗位胜任力纳入学科培养目标

本课题组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如搜集国内外发表的关于医学人才培养的研究,其他开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或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的学科改革[7-10],研究他们开展的医学生的课程设置情况,与医学微生物学学科有关的教学安排、教学大纲、实验讲义情况,结合我校的校情、毕业生就业考研情况、毕业生就业环境、赣州市/县卫生情况、医师资格考试中科目知识占比,加以整理、归纳和分析,最终确定医学本科生《医学微生物学》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学习医学微生物学,使学生掌握引起人类疾病,尤其当前国度、当前地方上流行、再现、新发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预防以及治疗的基本原则。了解当前微生物学的新进展以及尚待解决的问题,注意对学生能力、素质和德育的培养,如动手能力、文献查询、外语阅读能力、团队协作、与人沟通能力等。通过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临床各种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以及肿瘤学奠定理论基础,为今后能够胜任当地医务岗位提供微生物基础。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医学素养和为医学奋斗的信心和意志,使学生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控制和消灭病原体的传播与扩散贡献一份力量。

2 以岗位能力要求优化教学内容

赣南位于江西革命老区,地域广,人口达900多万,虽然近几年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卫生条件与发达地区仍有一定差距,而作为赣南唯一的医学院校,我校的毕业生是服务赣南当地卫生系统的主力军。我校的医疗服务定位为“立足赣南,辐射周边”,医学课程的教育目标为培养能够胜任当地医疗条件的“来了能用”的临床医生。以岗位能力要求优化教学内容是课题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医学本科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应当具备的能力基础上,本学科理论教学内容的选取主要坚持以下原则:(1)以岗位胜任力为目标,注重知识与临床的联系和知识内容的实用性。(2)遵循医学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力求帮助学生架构起医学知识体系中微生物部分。(3)注意当地多发、新现病原体的讲授。

以岗位能力要求优化教学内容,本学科重点放在赣南常见病原体及普遍存在的与公共卫生有关的病原体。如赣南地处潮湿温暖地区,由皮肤癣菌引起的皮肤疾病较多,真菌讲授中要增加这部分内容;赣南水质偏硬,结石引起的尿路细菌性感染较多,要重点讲授;由于人口扩增速度快,与优生有关的病毒也要重点讲授;夏季蚊虫大量滋生,蚊子传播的病原体如乙脑、乙肝也是讲授的重点;当地农村家庭养狗,狂犬病知识要大力普及。结合当地的情况,学科调整后的病原体主要放在了耐药菌株(如结核杆菌)、条件致病菌(如绿脓杆菌)、TB、STD 病原体、HBV、HIV、腹泻病毒、与优生有关的病毒、新现与再现病原体。如新现病原体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前期,为了向我省学生科普新型冠状病毒知识,我学科组迅速搜集资料,在几天内制作出了省精品课程《病毒学》,受到学生广泛好评,让学生及时了解新现病毒知识及防控措施,使学生对本学科重视度提高。

对于实践教学内容的选取,满足当地卫生服务岗位要求仍然是主要原则。我们将实验教学内容界定为基本实验技能训练—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3个层次、3个模块,强化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如微生物镜下形态、几种重要的染色方法、常用物品及空气的消毒灭菌、生化反应鉴定细菌、药敏试验选择抗菌药等,同时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综合性实验主要是腹泻大便中病原体检测,性病患者分泌物病原体鉴定,血液中病原体的培养等。设计性实验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阅读有关资料设计小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修改下准备实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做出实验报告。这种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模式不但夯实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在综合性实验中得到巩固和理解。设计性实验更是科研能力的锻造,不但提高学生文献查阅的能力、课题设计的能力、动手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有效沟通的能力。

3 丰富教学模式

优选的教学内容需要依托丰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作为载体推进教学改革。本课题组始终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临床能力为核心、以临床思维为引领”为原则,形成以问题驱动,案例、团队、模拟教学法等优化组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无菌意识、临床思维及医德素养等。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就是开启学生的主动思维。如以腹泻为主题,以问题驱动方式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常见引起腹泻症状的病原体,比较病原体的致病机制及腹泻症状鉴别;以肺结核为主题,以林黛玉患结核病例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分析为何近些年结核感染人数剧增,促进学生思考并形成自己的思维;以艾滋病为主题,模拟教学法练习学生恰当地告知患者家属坏消息,提高其安慰患者家属悲伤情绪的能力。这些教学设计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与人沟通的能力。根据我校的教学条件实际,在大班病例教学中,适当的分组团队教学促进了课下小组的探讨与相互沟通学习,团队间的竞争促进了团队成员间的学习资源、学习方法的分享,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在引导学生分析病例时,教师在提出和解决相关问题的基础上,顺势提出一些科研问题以活跃思维,鼓励学生利用前期学过的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知识通过循证医学证据等进行验证,让学生学习将所学知识整合、架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让所学知识真正为己所用。

4 建立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方式

一直以来,学科的考核内容单一,仅以期末理论考试、单项的技能操作和实验报告作为总评的依据,命题设计缺乏变化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并且有的学生不来上实验课,课后借同学的实验报告抄一遍也能得高分,这种考核不能真正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不能发挥以考促学的作用。因此,建立实时、有效、客观以及重思维、重应用、重能力的创新型考核模式尤为重要。本课题组尝试采用形成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评价医学生学习实践过程,促进其重视知识运用分析、多学科知识融合、动手能力及团队沟通能力。形成性评价由病例汇报、平时实验操作、课堂小测验组成,主要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测评,它具有诊断、评价、导向和激励等诸多功能,占终结性评价的40%。终结性评价由形成性评价、期末考试、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考核组成,期末试卷的题型减少记忆性知识点的比重,加大综合运用知识的比重,如增设多选题、综合归纳题、病例分析题。这种新形式的考核主要目的是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来考察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的阶段性效果,全面考核学习者的岗位胜任力。

5 重视人文素质、职业道德教育

《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要求将医德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临床实习等,所以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模式构建中,我们不能片面重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传授,医生不仅要具有精湛的技术,更应具有良好医德和职业素养。本学科所授时间是在本科生大二下学期,这时是基础课集中学习阶段,同时在学的科目有生理、生化、病理、免疫等相对来说较难的科目。科目多、课时紧是这学期的特点,所以这学期针对学生的德育培养,不太可能有太多时间以讲座形式进行集中的学习。所以在平时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挖掘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强调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职业道德。我们在分析临床本科大二学生具体学情、心理特点及个体差异性需求的基础上,利用赣南红色资源与精神,灵活穿插德育培养,如通过穿插红医精神、临床病例、生活实例、名人事迹进行思政教育,在与“非典”“2019 新型冠状病毒”斗争过程中,医务工作人员冒着生命危险为人民群众筑安全壁垒。国家在抗疫过程中的多层次精准的部署以及国际抗疫中展示的大国担当,这些鲜活事例就是最能打动人的思政教育材料。学科组还因时制宜地指导他们进行社会热点分析、社会调查实践和小范围的组织研讨,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医德准则、规范,学习利用学过的伦理学分析具体问题。

6 以社区医院、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托,拓宽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途径

为了配合临床医学课程改革“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特色,为了让医学生在学习医学微生物学中早接触临床,多了解以后医生的工作内容与特点,以及与医学微生物学知识实践技术的联系,我们安排学生暑假期间在当地医疗机构或社区医院实践,了解当地常见病及病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查、社区医院的消毒手段及医患关系,结束后以座谈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患者就医文化和医生从医体验,关注医学生毕业后的医务岗位胜任力。为了增强医学生的人民健康使命感、职业担当,我课题组积极推荐学生参加基础医学院的“小药箱”活动,同时组织了一批学生深入社区医院进行社会实践,向群众普及日常消毒灭菌方法。还采取自愿报名和统筹安排相结合的方式将部分学生分配到相应的显微实验室参与实验准备。同时在教学中结合当前的医学热点问题,开设讨论式学习,促进学生基础知识与临床思维相整合,实现获得胜任能力的教育效果。

7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支持岗位胜任力

在医学教育中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与技术,转变传统的信息传递式教学,向以知识搜索、筛选、分析和应用为主的能力培养过渡,是教育行业的新挑战。我校非常重视在线课程建设,鼓励学科申报校级精品课程、精品建设课程,并配备了充足的经费以保证质量,积极推动申报省级精品课程。以教学研究立项的形式组织各教研室骨干教师录制网络资源共享课,一批批优秀的慕课、翻转课堂从根本上撼动了“单向灌输”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多样,不但可以从课堂中汲取知识,还可以在线小组讨论、网络学习,与老师线上交流可以实施无时空限制的探究式、交互式、自主式学习。医学微生物学作为校级精品课程,不仅在网络上搭建了学习平台,部分实验课还采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引入虚拟实验教学系统,学生先用在线虚拟操作再进行真实操作,弥补了学生在真实操作中原理不清楚、步骤不熟练、材料准备不充分的局限性。今年疫情期间的网络授课,有效地检阅了课程的网络建设情况。因为网络拥堵,无法进行教学直播,只能进行录课教学,限制了很多教学方法的运用,但本教研室教师克服困难,在以前的校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又录制了全套适合临床本科的《医学微生物学》、适合检验专业的《医学微生物学》、适合专科的《病原学》。并且撰写了标准的教案、大纲及各种辅助资料颁布在课程中。每次授课均有相关病例置于讨论区让学生运用所学进行分析,每周均有下周学习内容提醒,鼓励学生预习。每周任课教师会利用软件检查视频学习、学分情况,对学分低的学生进行预警,有效督促了学生的网络学习。可以说,疫情期间的教学既是检阅又是网络课程提高的契机,提高了教师的网络授课能力及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与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为了保障课题的顺利进行,也为了保证每一个教案的优化与实施,我学科组一直坚持集体备课与讨论制度。在与授课教师的沟通中,很多教师表示教学模式的转换需要更多的备课时间,而且教学设计的重塑需要运用更多的临床素材及更多的预案,这对教师来说的确是重大挑战。但挑战通常也是提高自己的外来帮手,这种挑战促使自己不仅深入掌握本学科及相关交叉学科知识,还提高了对于社会医学热点的关注度。因为这些热点就是很好的思政素材,课堂中运用这些素材不但使课堂更加有趣,并且课堂中学生的辩论及教师的分析往往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其思想站位。教师任劳任怨的付出没有白费,换来的是学生知识面、动手实践能力、医德素养的提高。在与学生的访谈中,学生普遍反映医学微生物学很有趣,很多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很紧密,比如有同学谈到:消毒灭菌知识的学习,使我们更注意个人的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平时教学中注意锻炼我们积累知识、综合归纳总结能力,使我们在家人生病时脑中会自然评测出可能的病原体及相应的症状,这样让我及家人不慌乱,情景模拟教学又使我们能以适当的沟通方式简要介绍病原体知识并安抚家人。经历了这些,满满的成就感让我对医生这份职业有着更多的认同感,我也相信我以后能够成为好医生,为了这个目标,我更要好好学习医学知识掌握实践技能,为今后胜任这份职业做好准备。

顺应全球高等医学教育形势与卫生事业发展趋势,以国家教育方针为依托,从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理论与标准出发,借助医学教育改革契机,我课题组在前期教学改革研究基础上,于2016年开始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以临床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为主线,以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设计,尤其突出岗位胜任力的培养目标,注重德育培养,力求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卓越医学人才。以后我们还将不断完善课程建设,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建立基础医学与医学人文、临床医学等学科的有机联系,最终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优秀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微生物学胜任病原体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野生脊椎动物与病原体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伊犁地区蝴蝶兰软腐病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
病原体与抗生素的发现
提升历史教师胜任力应关注三维素养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