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棒穴位按摩在脑卒中偏瘫肢体的疗效观察

2021-12-01 03:40文红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1年10期
关键词:脑卒中

文红

摘要:目的 分析中医药棒穴位按摩在脑卒中偏瘫肢体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2020年8月—2020年12月期间,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穴位按摩,实验组予以中医药棒穴位按摩,分析2组临床治疗效率。结果 经治疗后日常生活功能(Barthel)、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73.33%,实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实验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卒中偏瘫肢体中实施中医药棒穴位按摩可获得显著价值,能够有效改善其日常生活功能、运动功能,且提高其生活质量,优化临床疗效,因此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药棒穴位按摩;常规神经内科;脑卒中;偏瘫肢体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0910--01

脑血管疾病属于危及中老年生命安全、机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中脑卒中具有高自残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等特点,脑血管疾病主要由脑部血管狭窄阻塞或血管破裂而导致血液无法正常供应而诱发的一类脑组织损伤性疾病。据相关数据统计,现阶段我国每年具有1.5百万—2百万突发脑卒中患者,且该疾病发病率以每年8.7%的速度呈现递增趋势[1]。同时具有70%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失语、偏瘫等后遗症,其中偏瘫属于最常见并发症,以完全无法活动、活动不利、肢体肌力减弱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仅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2]。因此如何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肌力,优化患者生存质量显得极为重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医技术不断完善,最新研究发现,中医药棒穴位按摩应用于该类患者中可获得显著价值,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肌力,强化其生活自理能力,且预后效果显著[3]。鉴于此,本文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中医药棒穴位按摩进行分析,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2020年8月—2020年12月期间,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組,各30例,男女比例分别为:15:15、16:14例;年龄依次为45—75岁,平均值依次为(60.14±2.51)岁、(60.74±2.38)岁;组间基线资料差异经检验显示P>0.05,可进行组间比较。

纳入标准:(1)诊断均符合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疾病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4];(2)肢体存在不同程度的瘫痪;(3)病程急性期在2周内;(4)均属于脑卒中首次发病。排除标准:(1)伴有不同程度认知障碍;(2)在发病前日常生活以卧床为主。

1.2方法

对照组穴位按摩,操作人员需依据患者发病部位、临床症状、耐受性及年龄,制定针对性手法和刺激强度予以按摩,操作时摆动幅度、频率、压力需均匀,动作应持久、柔和,禁止用力过度而产生不适,时间为15—20min。实验组实施中医药棒穴位按摩,以梨木或枣木为原料,依据按摩部位不同,制定22cm—55cm圆柱形木棒,表面光滑。操作前详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酒精过敏史并观察局部皮肤状况等协助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充分暴露偏瘫肢体部皮肤。向患者介绍药棒穴位按摩方法、机制及适应症,维持室内温度适宜,防止患者受凉。选择同身寸法比对手掌大小,选定督脉上穴位,主穴为大肠俞、阿是穴、肾俞,随后选择梨木药棒,在相应的穴位上敷蘸有祛湿散寒的药酒纱布,用特制的木棒进行来回推滚按摩,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每组穴位按摩20min左右,以患者承受为宜。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2组共治疗1个月。

1.3观察指标

(1)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选择日常生活功能(Barthel)指数评定[5],内容包括进餐、修饰、穿衣、控制大小便、床椅转移、平地行走45米、上下楼梯等,其中100分为无需依赖,61—99分为轻度依赖,41—60分中度依赖,≤45分为重度依赖。2组干预前后肢体运动功能,选择简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对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实施评价,该量表包括50各项目,其中上肢项目33个,下肢项目17个,上肢66分。下肢34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越佳。(2)治疗标准[6],显效:经治疗后患者功能基本缓解,压痛及疼痛逐渐淡化,在过度劳动或天气变化等状况,可产生不明显的酸痛感;有效:疼痛症状缓解,可实施简单工作及活动,无法进行重体力劳动;无效:经治疗后,病情未得到一定改善,甚至逐渐恶化。有效率=(痊愈+显效)/总例数×100%。(3)治疗前、治疗后1周参照美国研究健康调查表(SF—36量表)评价生活质量,其中包含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3项目,总分0—100分,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分数与生活质量成正比。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Barthel评分比较

2组治疗前Barthelr、FMA等指标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经治疗后Barthel、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2组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是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见表2。

2.3 2组生活质量比较

2组干预前生活质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中脑卒中属于临床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包括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以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部或迷茫性脑功能损害为主要特征,是造成脑部血流不畅、神经系统受损的主要因素,可直接影响患者运动功能、感觉功能。

偏瘫属于中风病的“筋病”范畴,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语言不通、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发病机制为劳逸失度、血液瘀滞、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触发,引起脏腑阴阳失调,血随气逆、肝阳暴张等因此治疗需以温经止痛、活血通络为主原则。《明医杂著》提出中风主要为“偏枯”,而偏枯是指血瘀、血虚,再结合“久病多虚”、“久卧伤气”等原理,说明中风病“不通则通”,进而诱发诸多临床症状。而祖国医学宝库中独具风格的一种外治方法,清代《医宗金鉴》中称为“振挺”,并解释云:“挺即木棒,振即振击”,选择木棒叩击患部,以治疗疾病。近代医学家多不采用,但民间仍普遍流行,将其称为“敲膀子”、“打棒子”、“摩棒”、“神棍”等,其具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散结止痛等作用。本文研究发现,实验组Barthel、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中风患者半身不遂,经脉不通,通过药棒按摩能够有效起到温经散结、疏经通络、活血止痛等作用。另研究发现,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及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充分说明,脑卒中偏瘫肢体中实施中医药棒穴位按摩可获得显著价值,分析原因:药棒穴位按摩治疗具有祛瘀消肿、行气活血、温经通络、散寒止痛等效果,且通过循经推滚法,能够有效调节经络气血运行,同时配合点按,促进肢体感觉刺激,使神经恢复。相关研究发现,对穴位实施按摩刺激,能够促进经络位置充血,刺激肌肉收缩舒张,改善周围血液循环,进而促进血气运行,疏通经络[7]。

综上所述,脑卒中偏瘫肢体中实施中医药棒穴位按摩可获得显著价,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徐桂兰.针灸联合穴位按摩对脑卒中偏瘫恢复期康复训练依从性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37(2):403-405.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2B):4013.

[3]刘洋,宗涛.针灸、穴位按摩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气虚阻络型脑卒中后偏瘫43例[J].环球中医药,2017,10(2):231-234.

[4]梁菊花,鐘文津,覃禹铭, 等.穴位按摩配合肢体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23):53-55.

[5]张敏.低频脉冲电治疗联合穴位按摩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5):676-677,680.

[6]郭镜,于洪宇,高月, 等.穴位按摩法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单侧忽略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7,32(9):1012-1015.

[7]黎丹平,周少丽,吴菊玲.穴位按摩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自理能力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17):87-90.

猜你喜欢
脑卒中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与脑卒中类型及预后关系探讨
“三位一体”急救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救治和预后的影响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