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伤寒论》中阴性症状在临床诊疗中的意义

2021-12-02 18:21于清茜曾舒意陈启亮陈凌琦李灿东
福建中医药 2021年10期
关键词:医家伤寒论医者

于清茜,曾舒意,陈启亮,2,陈凌琦*,李灿东

(1.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2.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在中医诊断中,阳性症状和体征的诊察固然重要,但阴性症状的收集亦不可或缺。 阴性症状,即不存在或没有表现出的症状[1]。 《伤寒论》中关于阴性症状的描述,如安静、不转矢气(矢气即气体从肛门泄漏)、能食、无汗、小便利、不结胸、手足温等,其不仅能直接点明病性、病位,揭示疾病的进退,反映疾病现状,还能标示疾病的本质,帮助判断预后。 如果医者忽视阴性症状,对其认识不清,往往容易造成误诊误治。 笔者根据《伤寒论》中出现阴性症状的部分条文,从望、闻、问、切四诊的角度出发,分析其产生误诊的原因, 阐述阴性症状对避误的重要意义,望能为中医临床避误带来启发。

1 望神察色,谨守阴阳之变

《难经·六十一难》云:“望而知之谓之神”。望神,可以了解患者精气盈亏、脏腑盛衰,帮助判断病情轻重及预后。 临床以热退身静为邪去正安的得神之象,但仲景指出有时“身静”并非皆是得神之象,如第61 条云:“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昼日人体阳气旺盛,更得天时阳气之助,与阴邪相争,出现肢体躁动不宁而不自知的躁烦证,但患者在经误治后已肾阳虚衰,夜间阳衰阴盛,阳不能与阴相争,故“夜而安静”,医者应明辨“安静”这一阴性症状不是神恬气怡,而是患者白日烦躁不宁后,出现精神疲惫、似睡非睡状态[2]。 同样第130 条中提及:“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脏结邪结在阴分,故无发热、心烦、口渴、汗出等阳热证候,虽有心下、胁腹部疼痛, 但是患者处于相对安静无躁动的状态,提示正气内虚,无力与邪相争。 医家针对脏结证,应该整体审察患者的精神状态以判断脏结的病情轻重, 应知邪气侵犯或情志内伤等致五脏功能失常,阳气接近耗竭,病情严峻,惟有谨守阴阳寒热的变化,才能减少误治。

《灵枢·本脏》言:“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患者神的表现往往是无意之时表现最真,故医家在接触患者之初,便要静心凝神,仔细观察,以医者之神判定病者之神,通过临床望诊,重视对患者神气盛衰的第一直觉, 从而持之以恒地验证、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望诊技术,避免误诊。

2 听声审音,细察虚实盛衰

《四诊抉微》有言:“听声审音,可察盛衰存亡”,并指出:“声应于外者,有若桴鼓之捷也”。强调了听声音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伤寒论》第209条云:“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 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 欲饮水者,与水则哕……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矢气过多提示有脾胃虚寒、寒湿内聚、宿食停滞、湿热蕴结或气机不畅[3]。 此条文论燥屎形成与否的试探性诊断及治疗。病人不大便六七日,未见明显的腹满痛、潮热、谵语等症,其燥热结实的程度不甚明了,预知燥屎是否形成,可服用少量小承气汤试探;若燥屎不动,气自缝隙而出,说明阳明腑实已成,大便已硬结,所以凡转矢气者为燥屎,但小承气汤药力较轻尚不能泻下燥屎,故可用大承气汤攻下;如果不转矢气,是燥屎未成,肠间未有缝隙,气不得行,是肠热脾寒,大便初硬后溏,不可攻下,苦寒攻下更伤中气,脾胃损伤,出现腹部胀满、不能食等症状,甚至由于脾胃衰败,胃气上逆,出现饮水呃逆的症状。医家在诊治疑似病难以决断时, 恰当运用药物试探,把握好“不转矢气”这一阴性症状,并将其作为调整用药的重要依据,对于提高疗效、避免误治有着积极的作用。

人体的各种声音和气味,都是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仲景在《伤寒论》中也以患者的语言、咳嗽、喘息、呕吐等作为闻诊的主要内容。而“四诊之闻,不专主于听声音也”,后世医家将闻诊从耳听扩展到鼻嗅,使闻诊内容得以丰富。 所以临床应重视辨别“音”与“味”之变化,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3 问为首务,明辨证象机变

《伤寒论》中大多数症状由问诊获取,张景岳更以问诊为“诊病之要领,临证之首务”,充分说明问诊的必要性。 然而,医家在问诊时若未捕捉到阴性症状,往往也会导致误诊。

3.1 能食是否,判病邪轻重 如第215 条云:“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阳明病谵语,是里热炽盛,上扰神明所致,潮热为邪热归于阳明已成腑实的特征。 徐大椿说:“能食非真欲食,不过粥饮犹可入口耳。 不能食,则谷气全不可近,肠胃实极故,亦大承气汤下之。 ”此处以能食与不能食辨阳明腑实之微甚,能食说明阳明病虽有腑实燥结,但尚未影响到胃的受纳,故能食,并未到不能进食的地步,小承气汤轻下通便即可。 若医家对患者的饮食情况不加以详问,忽视患者体质、感邪轻重,则很有可能妄用猛剂大承气汤攻之,而伤其正气。 故根据患者饮食受纳情况判断病邪之轻重、病情之缓急,能够减少误诊误治。

3.2 汗出有无,判津液存失 临床常以汗出有无来判断病邪的性质和机体正气的亏虚。 第196 条云:“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多属实热证,津为热迫,理当多汗。 今阳明病反无汗,究其原因,实为素体津气久虚,汗出无源,热不得越,故出现身痒如虫蚁在皮内爬行的感觉,故医家不可辨其为阳明病而治以清热攻下,导致津液更伤。 此条与23 条的麻黄桂枝各半汤之“身痒”不同,彼为寒邪郁于肌表,气血周行不利,汗欲出而不得出,故身痒,治用辛温小汗法以祛邪。 此则当益津气,充汗源,兼清阳明郁热。 可见在诊病时,询问汗出的情况以判断津液之有无,能帮助医者辨清邪正盛衰,矫正经验性思维定势。

3.3 小便利否,判病变时机 问小便可知脏腑功能状态和体内津液代谢情况。 临床中“小便利”也常作为阴性症状出现,如第395 条:“大病瘥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小便利,止后服。”水气为病,多以小便不利、肿满为特点,《金匮要略》有言:“腰以下肿,当利其小便。 ”牡蛎、泽泻散逐水之力较猛,“小便利” 是服药后病邪祛除的表现,若继用药性猛烈的药物,则影响正气来复,不利于疾病好转[4]。 所以从小便利与不利,把握邪正相争病机变化,做到中病即止,才能避免误治。

4 切按结合,探清病位病机

按诊与脉诊同属于切诊,但长期以来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和对解剖定位认识的不足,导致许多医生不重视按诊,这也是误诊的原因之一。 按诊对于判断病位、病情以及鉴别疾病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1 胸腹硬软,明病性虚实 第347 条:“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伤寒五六日,若表邪入里化热,与痰水相结则成结胸证,症见胸胁满痛拒按,心下痛,按之石硬。此言“不结胸”,即胸胁按之不痛,便可排除邪在上焦;“腹濡”即腹部按之柔软,但医家不可轻易将其认作常态,应结合脉象加以详察,切按“脉虚”,可知里无实邪结聚,阴血不足,阳气不得四布,决非热证、实证,故不可贸然攻下,治宜养血温经。

4.2 手足寒温,明病机顺逆 在诊病时按摸患者手足部位的冷热程度,能明辨病情的虚实、寒热和顺逆。 287 条中的“手足温”属于阴性症状,“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少阴阴寒内盛,寒邪凝滞,故手足逆冷、脉紧,但今见“脉暴微”提示脉搏由紧突然变为和缓,是寒邪退却之象;而手足转温说明阳气来复,阴阳之气已相顺接,人体阴阳之循环运动恢复,疾病向愈。 医家应结合病情顺逆体察患者手足温这一阴性症状,急温阳以复脉,尚有救治的可能。 倘若未发现患者手足已温,迁延失治,错过温阳的最佳时机,则易致邪气来复,难于救治。 因此临证之时,不忘体察患者皮肤之寒温,明晰病机顺逆变化是减少误诊误治的有效手段。

5 总 结

中医诊断强调整体察病,因此要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和了解,多角度收集病情资料,为进一步辨治疾病奠定坚实的基础。 而要保证临床资料的全面、准确、详尽,必须强调诊法合参,结合天、人、时等信息,并在运用四诊时相互参照、补充。 现今许多医者忽略诊法结合,甚则以一诊代替四诊的做法尤不可取,正如《医门法律》言:“望闻问切,医之不可缺一”[5]。 因此更要求临床医者提高四诊能力,审慎明辨。

在临床上患者的阳性体征越多越利于诊断,医生通常采用综合归纳诊断的方法;但若阳性体征较少或不足以做出明确诊断时,此时便要求医生善于利用阴性体征来作排除诊断[6]。 阴性症状能帮助辨别病性、病位,判定病因、病机,判断预后、转归,作为药物中病和停药的指征,并矫正经验性思维定势。所以四诊时关于阴性症状的采集切不可忽视:首先,医者应收集并深入分析阴性症状,审清病位,辨明阴阳寒热,把握病机顺逆变化和疾病发展阶段;其次,根据阴性症状所提示的信息,判断病邪轻重、预后转归;再者,将阴性症状作为调整用药的重要依据,守方而不拘泥,严防过剂伤正,如此才能减少误诊误治。

辨证的第一步是“发现”,发现异常、发现症状,中医之所以“无证可辨”,根源也在于没有发现。 不可否认,当传统四诊存在局限性时,就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因此应加快中医诊法客观化现代化进程,并将其纳入中医诊断中去。此外,笔者认为在借助现代化诊疗的同时,亦需要重视“阴性症状”在临床中的意义,即当患者理化指标并未达到确诊标准,但其已出现症状,处于欲病态时,须考虑及早干预、及早治疗。

猜你喜欢
医家伤寒论医者
《伤寒论》下利呕吐并见证治浅析*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清风拂面·医者仁心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用责任和担当诠释“医者仁心”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刘炳凡《伤寒论》教学录音资料数字化保存及应用研究
《伤寒论》恶寒症探微
《伤寒论》重言词医理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