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环境下不规则深基坑方案剖析

2021-12-02 06:39陈永进
西部探矿工程 2021年11期
关键词:冠梁挡墙风化

陈永进

(福建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研究院,福建漳州363000)

随着城市开发建设和地下空间的发展,深基坑越来越深,但地面空间越来越受限,基坑周边环境复杂且基坑不规则,如紧邻老旧小区、主干道等,使得深基坑工程在设计及开挖过程中面临诸多复杂问题。

基坑工程属于危险性较大的工程,岩土理论多,跟个人从事岩土工作的经验相关性较强,是一个较为综合性的学科。因此,在做基坑支护设计,尤其在复杂环境、不规则深基坑支护设计中,保证基坑支护和施工安全,选择一个安全可靠、性价比较高且可实施性较强的方案尤为重要[1]。

本文以福建漳州市芗城区某基坑支护设计项目为例,对该项目基坑设计思路进行分析研究,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作用。

1 环境条件

该工程位于漳州市芗城区,拟建四幢高层建筑物,地上二十一层,地下两层,地下室建筑面积约15700m2,基坑开挖深度在8.10~16.90m。

基坑为不规则形状,现有场地标高在14.50~22.70m,高低差较大,拟建基坑与周边建筑物距离较近,详见图1。

图1 基坑及周边建筑物位置图

(1)东北侧为万新大厦,距离3.30m,地上6层,无地下室,为浅基础,基础埋深约2.5m;

(2)西北侧为福龙苑小区,距离在1.70~4.60m,地上7~8层,无地下室,为浅基础,基础埋深约3.0m;

(3)东南侧为原海事学校,距离在1.90~3.20m,地上2~4层,无地下室,为浅基,基础埋深约1.5m。

(4)西南侧为军分区干休所,距离一条拟建道路,距离约12m。

2 工程地质条件

基坑支护影响范围内岩土分层如下:①杂填土,②粉质粘土,③淤泥质土,④中砂,⑤残积粘性土,⑥全风化花岗闪长岩,⑦土状强风化花岗闪长岩,其主要参数详见表1。

边坡支护影响范围内岩土分层如下:①杂填土,②粉质粘土,⑤残积粘性土,其主要参数详见表1。

表1 岩土层参数表

拟建场地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承压水、风化带孔孔隙裂隙承压水和基岩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承压水赋存于中砂中,属强透水层,但由于中砂呈透镜体状分布,所含地下水不丰富。风化带孔孔隙裂隙承压水,赋存于散体状强风化花岗岩、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中,由于上部全风化花岗岩及残积粘性土层属相对隔水层,所以该层的地下水有一定的承压性,但因埋藏较深且有上部相对隔水层阻隔,对基坑开挖和地下室施工影响不大。

3 基坑支护设计

本工程基坑支护开挖范围大,深度较深,场地周边高差较大,环境条件复杂,对基坑变形控制要求高。该项目设计的主要思路是“周边建筑物及施工过程安全、节约成本、便于施工、合理利用现有支护、工法成熟”。经研究确定,本方案采用了“多标高+降台阶+多参数”的桩锚支护体系。

3.1 设计选型

本基坑支护设计造型是基于基坑周边环境特点,同时保证施工周期较短,结合本工程地质、环境、挖深等诸多因素进行。

(1)本场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周边涉及到多个产权单位,场地正负零零15.50m,现场场地标高22.70~14.30m,AD和AJ段存在永久支护的问题,因此本工程即涉及到永久边坡支护,又有临时性的基坑设计,需分别予以设计支护。

(2)AB、CD、JM段现场已有砌石挡墙及围墙,但AB段距离基坑线较近且较高,考虑再做一个挡墙边坡支护,以给基坑支护留足空间。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本着节约造价成本的原因,其余地段边坡石砌挡墙可以重复利用。

(3)本工程边坡设计原则:高于正负零零以上采用永久边坡支护设计,低于正负零零以下采用基坑支护设计,AD和AJ段存在永久边坡支护,CD、JM可利用原有砌石挡墙,共需在AB段、BC段、AM新建7.7m、5.7m、5m高的建筑边坡,并与原有石砌挡墙衔接。

(4)由于本基坑位于市中心位置,基坑面积超大且存大量的阴阳角,这对于基坑支护及其不利,一般在深基坑支护设计中是最忌讳出现阳角的,其特点是角度拱向坑内,根据建筑结构可知其受力极差。但是在不规则基坑中,阳角有时又是避免不了的,则必须对其进行处理。常用的方法是有两种:一是通过在阳角的两条直角边上分别设置对撑将其顶牢;另一种方法是设置板平面和拉梁[2]。

(5)本基坑周边建筑物对位移沉降比较灵敏,对基坑变形要求较高,考虑到邻近坑边有重点保护的交通及老旧小区,为确保安全,以“位移变形”控制设计,以内支撑设计为主,基坑坑顶场地标高为14.50~16.00m,基坑底高程约5.80m,开挖深度在8.70~10.20m,属于开挖较深的基坑,因基坑形状不规则,采用圆形内支撑不理想,根据基坑形状,考虑对直角地方采用排桩加内支撑形式支护形式,内支撑设计基本原则:①上下各层支撑的轴线尽量在同一竖向平面内,竖向相邻支撑间距不应小于3m,当采用机械下坑挖土及运输时不应小于4m。②支撑顶面与楼板底面净距不小于300mm,支撑底面与楼板顶面不小于600mm。最下面一道支撑在不影响底板施工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同时内撑需换撑,工况多,复杂,负二层顶板标高10.48m,离底板底4.68m,考虑内撑换撑一般设置在负二层顶板位置,则最底下内支撑应在负二层顶板以上,一般为了拆除方便,最底下内支撑底离负二层顶板顶在1.4m左右,内支撑厚0.8m,则最底下内支撑顶标高在12.70m。负一层顶板顶标高14.40m,最底下内支撑中心点离负一层顶板顶2.1m左右,如再设置一层混凝土内支撑,对于采用机械下坑挖土及运输及其不利,不具备在设置一道内支撑的条件,考虑在上部在设置一道锚索支撑[3]。

3.2 设计方案

(1)AB段、BC段、AM新建7.7m、5.7m、5m高的建筑边坡,由于场地限制以及地质情况,可选用坡度较大的边坡支护形式,选用0.1坡度的锚索混凝土挡墙支护形式,分别采用分别采用暗梁板+锚索和排桩+锚索支护形式,新建永久边坡场地底标高设在15.00m,低于正负零零0.5m,保证挡墙底有充足的埋深,详见图2。

图2 边坡典型支护剖面图

(2)根据地质情况,排桩深度范围土质主要为残积土、全风化花岗岩及强风化花岗岩,管桩比较不适应,采用直径1200mm的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桩顶设置一道现浇混凝土冠梁,基坑直角边或门字型采用排桩+内支撑,冠梁层根据周边建筑物及土层压力计算是否设置一道预应力锚索,非直角边直线段采用常规桩锚设计,沿基坑开挖深度方向分层设置水平向预应力锚索。

(3)本工程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东面场地标高在14.50m,且坡顶周边荷载较小,此处冠梁顶标高可与内支撑顶标高一致(12.70m),内支撑可直接顶在冠梁上,无需再做混凝土腰梁,节省成本,上层采用放坡支护形式即可。西面及北面场地标高较高且周边荷载较大,冠梁顶标高设在正负零零以下0.5m(15.00m),冠梁顶处增加一道预应力锚索支护,且在负二层顶板以上1.4m采用内支撑支护。北面和东面以及西面和东面中间冠梁顶标高设置在14.30m,以起到过渡的作用。因此本基坑支护设计采用“多标高+降台阶+多参数”设计,采用排桩+内支撑及排桩+预应力锚索支护。

(4)排桩上的冠梁起到整体效果,本工程采用降台阶设计,即冠梁标高不一致,通常直角边或者门字型形状标高应一致,以使同一标高上的冠梁产生整体效果后,两侧土体的压力能相互抵消,提高整体支护的效果,详见图3。

图3 基坑典型支护剖面图

3.3 设计计算

本工程基坑支护设计采用理正深基坑7.0PB5进行计算,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一级,重要性系数1.1。边坡支护设计采用理正岩土计算6.5PB4版,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一级。

根据计算结果,开挖深度最大值14.70m,基坑最大位移14.25mm,满足一级基坑变形要求。边坡计算最小安全系数1.423,满足一级永久边坡安全系数要求。

4 围护结构施工效果分析

本工程于2018年10月10日开始进场施工,先进行边坡支护,再整平至场地标高进行基坑支护施工,至2019年12月4日基坑土方开挖完成,历时419d,施工过程顺利,施工进度快慢主要受天气和材料供应影响。整个基坑支护和土方开挖期间正好经过当地的雨季,经建设单位委托的第三方监测结果表明,从基坑土方开挖至2020年7月基坑回填期间,基坑支护变形和周边建(构)筑变形均未超过设计预警值,基坑位移很小,最大水平位移为15mm,最大竖向位移为12mm,基坑侧壁没有出现渗、漏水现象(见图4、图5)。

图4 基坑支护平面示意图

图5 基坑现场图

5 结语

本文以漳州市芗城区某基坑设计为例,叙述了支护方案选型设计、复杂周边建(构)筑物条件下的设计方案及参数选取,利用理正深基坑计算软件对支护结构的强度、基坑位移等进行了设计计算,对实际实施监测成果进行了分析探讨,主要结论如下:

(1)深基坑周围场地复杂,高差较大时,可适当采用降台阶设计,选择分区支护方案,充分利用现场已有条件,采用多参数设计,实现“多标高、降台阶、多参数”的设计理念,在保证基坑支护安全的同时,节省工程造价。同时在确定支护方案的时候,应优先考虑基坑后续支护及开挖的难易程度,尽可能方便地下室施工,真正实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施工方便[4]。

(2)深基坑设计应采用动态设计,对于临近建筑物的预应力锚索及桩基等施工时,应注意对施工过程进行及时跟踪,依据施工反馈数据对设计文件进行及时调整,变更设计方案。

猜你喜欢
冠梁挡墙风化
仰斜式挡墙单侧钢模板安装工艺探究
建筑工程基坑支护冠梁施工技术研究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SMW工法桩冠梁精细化设计研究
探析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
河道生态挡墙的计算分析及实际应用
随风化作满天星——吴江涛诗词读后
深基坑支护中冠梁对灌注桩的影响
地面激光雷达在斜坡风化探测中的应用
基于图像的风化仿真
春风化丝雨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