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社区适老化问题探析

2021-12-02 15:40王英凯孟培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适老化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王英凯 孟培

摘 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在文化与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居家养老成为人们养老的主要方式之一。研究发现众多老旧社区空间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缺乏人性化设施,而大量老年人生活在老旧社区,因此老旧社区的适老化成为需认真思考的问题。适合老年人的空间应承担着交流、活动、休憩等功能,并且对于老年人来讲,公共空间应该是一个安全的、人性化的场所。针对老旧社区中不利于老年人生活的问题进行适老化设计,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养老环境。

关键词:老旧建筑;景观设计;适老化;公共空间

当今,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预期寿命也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随着20世纪中期高出生率的人口陆续进入老龄阶段,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而1950年至1960年出生的人年龄已经步入60岁,此年龄段的人为响应独生子女政策,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多数独生子女家庭无法承担高额的养老院养老费用。同时,多数老人已经适应当前的居住环境,难以迁入陌生的环境,因此居家养老成为多数家庭的首要选择。

城市外扩是城市功能区变迁的重要体现,城市新区的规划逐渐向城市边缘扩张,导致城区内的老旧社区数量逐渐增多。通过在老旧社区内调研发现,居住人群多数为老年人,同时老旧社区在建造时并未对老年人的特殊性进行考虑,加上年久失修、功能空间混乱、分区不明确等问题,老旧社区的功能仅仅能满足人们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但多数老旧社区处于市中心,拥有教育、医疗、交通等多方面优势。按照国家决策部署,城鎮老旧社区实施改造政策。对老旧社区进行改造不仅能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同时可以提升老旧社区的价值。

一、老旧社区不利于老年人生活的共性问题

(一)老旧社区的基本类型

通过对众多城镇的老旧社区进行考察,发现大部分建筑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更久远,其主要目的为满足居民基本的居住需求。这些老旧建筑形态不一,演变发展至今大致形成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是具有当地特殊风貌的住宅建筑。由于其产权的变更,独立完整的居家格局被重新分配给若干个家庭。例如北京的四合院,一部分建筑被改造为商业化娱乐场所,其余部分主要被改造为居住区,居住形式从原来的一家一户演变为一家多户,主要居住人群也变为租户;上海弄堂以及武汉的里弄大部分建筑地处市中心,建筑外形具有特殊风貌,拆除难度高,加上人口密集,导致居住空间有限。第二种为20世纪50—90年代大型国有企业建造的简易宿舍。住宅大致布局呈排列式,具有结构简单、建筑造价成本低等多方面优势,但这样的设计存在公共空间拥挤、分区不合理、舒适性较差等问题。第三种就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住宅建设市场化以后建设的商品住宅。第四种为自建房屋。经过多次城市改造,这种住宅已不多见。以上几种住宅类型,都存在不利于老年人生活的共性问题。

(二)室内空间区域拥挤、缺乏功能性

老年人日常活动多在室内,通过调研发现,老旧社区室内厨房以及盥洗室的空间面积狭小,存在老年人使用不便、轮椅等辅助设施无法安置等问题。例如北京一些老旧四合院缺少卫生间,居民需要去社区公共卫生间,还有一些老旧的简易宿舍没有厨房,居民一般都在楼道、走廊等公共区域做饭,影响正常通行且存在安全隐患。此外,老旧社区由于年久失修,室内设施缺乏人性化,致使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生活更加困难。

(三)公共区域面积拥挤

调研发现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存在两点问题:首先,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狭窄。北京大杂院在狭窄的区域内同时住着几户人,道路狭窄,同时缺乏隐私性。而上海的弄堂以及武汉的里弄的问题是建筑多为行列式的布局,建筑两侧区域狭窄,还需要预留出道路和自行车停放区域,活动区域较少。其次,老旧社区公共空间被不合理侵占。调研中发现众多老旧社区公共区域都被住户用来私搭衣物、堆积杂物等,使原本狭窄的空间变得更加拥挤,同时也影响正常的活动空间。如今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逐渐变小,自行车数量减少,公共车棚空间逐渐被杂物堆积。针对以上两点问题,在未来适老化的改造过程中,应注意梳理并且规范室外空间的利用。

(四)空间类型缺乏适老化

老旧社区的住宅在设计之初忽略了品质以及设计的种类,导致老旧社区品质较低、空间类型较为单调。首先是老旧社区的空间界线较模糊,缺少过渡空间,甚至大部分都缺少公共空间。其次,公共空间并没有做动静区域划分,社区中休息区域和交通道路、活动区域划分混乱,老人随意而坐,聚众活动,导致交通拥堵,使社区存在安全隐患。

(五)设施不完善

公共空间缺乏对老年人使用需求的考虑。一方面是适老化设施匮乏,老年人在公共空间活动需要借助适老化的设施,例如方便老年人识别的导向设施、便于老年人休息的座椅设施等,但多数老旧住宅中没有适老化设施,致使老年人在公共空间的活动受限;另一方面,公共空间的绿植只有美化环境的作用,可供采摘的绿植较少,削弱了老年人在公共空间活动的热情。

(六)道路交通安全性低

早期的住宅公共区域道路设计体系混乱。首先,忽略了人车分流和动静区域的划分,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其次,没有规范的停车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出现乱停乱放并且多数占据了消防通道,因此社区存在较大的消防隐患。最后,社区缺少照明设施和监控设施,盗窃事件频发,大大增加了安全隐患。

二、关于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的几点设想

(一)空间

在空间方面,可以将非承重墙进行移动,使有限的空间得到最大化利用。合理使用无障碍设计以及高科技产品,改善空间设计,提高生活环境的安全性。在家装方面,合理采用质地温和的健康环保建筑材料,选择轻质的、体积较小的家具,灵活布置。家具的体量和重量要根据老年人自身的需求调整。

(二)活动

针对老年人不同类型活动的特征,采取不同的策略,设计出相对应的布局。在适老化的改造过程中,将未被使用或者浪费的空间进行改造,使其成为可供老年人活动的空间,如阅览室、文娱中心等。在空间划分上,要进行动静分区。在动态区域应注意地面的防滑处理,在静态区域应设置可供遮阳避雨和休息的设施。

(三)交通

适老化的改造中应着重优化交通道路的合理性及安全性。在道路的合理性方面,首先,要对当前道路进行分析与评估,优化道路布局。其次,要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构建出合理、安全舒适的慢行系统。在道路的安全性方面,通过不同的防滑材料和颜色来区分道路等级,避免老年人混淆。注重适老化的改造,全面实施无障碍设计。注重道路、建筑平台、室内外活动区域以及入口等区域无障碍设施的衔接,避免无障碍设计只是流于形式。

(四)景观

在植物配置设计上应考虑景观的可参与性。老年人的空暇时间较多且更富有耐心,可设置能与老年人发生互动的景观或景观设施,特别是植物景观,增加老年人近距离接触植物的机会。比如可种植一些低矮的瓜果植物,使老年人通过参与种植、护理、采摘,丰富老年人活动,同时提升整个社区的自然环境。具有可参与性的绿化景观可以促进老年人与大自然的接触和交流,既能让他们在参与相关活动的过程中锻炼身体,又能强化邻里交流与社会交往,从而为社区营造友好的环境氛围。

(五)设施

针对老年人身体机能的变化,对老旧设施进行人性化的改造和升级。比如:在老年人活动场地铺设防滑材料,将休息座椅替换成有靠背、扶手的类型;休憩设施的尺寸应充分考量老年人的身体特征,并使用质感舒适、堅固耐劳的材料;提示牌和文字标识设施的设置应醒目,并在容易发生或存在安全隐患的位置增设相关标识,起到安全警示作用;公共卫生间应增设辅助设施。

老旧社区中,多数居住者为行动迟缓的老年人,独自准备餐食存在不便。对武汉老旧社区进行调研发现,超40%的老年人希望社区能够有公共食堂。设置社区公共食堂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老年人独自准备餐食的不便,另一方面能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

三、结语

适老化改造不仅能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有效的帮助,同时可以通过环境设计使老年人产生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适老化的公共空间设计应以舒适、安全为主要目标,希望能根据调研发现的问题优化适老化改造,不断提升老旧社区的改造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媛婷.基于原居安老思想的社区规划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

[2]蓝思琪,罗涛,黄丽坤,等.社会老龄化背景下的自然景观偏好比较及启示[J].风景园林,2019(8):101-105.

[3]胡仁禄,马光.构筑新世纪我国老龄居的探索[J].建筑学报,2000(8):33-35.

[4]贾胜男.基于老年宜居社区的“适老性改造”政策支持研究:以上海普陀区为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

[5]钱诚.寒地多层住宅适老化改造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9.

[6]谢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变化趋势及特点[J].统计研究,2004(8):50-53.

[7]高利平.健康老龄化[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8]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9]罗玉妮.老年社区户外交往空间环境设计策略研究[D].合肥:安徽建筑大学,2013.

[10]刘勰.老年人户外交往行为及其空间模式研究:以成都地区为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作者单位:

湖北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适老化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城市建设莫忘关注老年人需求
养老社区建筑中适老化设计研究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