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餐后低血压(PPH)的临床特点及干预措施

2021-12-02 09:18宋月阳李影
智慧医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干预对策老年

宋月阳 李影

摘要:目的 探析老年餐后低血压(PPH)的临床特点及干预措施。方法 对本科室接收的1例老年餐后低血压患者的病情变化严密检测,同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策。结果 经过针对性治疗及护理后,患者餐后低血压发生率降低,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平稳,意识清晰。结论 根据老年餐后低血压的临床特点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法,有助于餐后低血压发生率降低。

关键词:老年;餐后低血压;干预对策

餐后低血压(PPH)指的是老年人进餐后2h内舒张压降低超过10mmHg或者收缩压降低超过20mmHg;如果餐后收缩压下降幅度未达到以上表达,但是依然伴有低血压症状,包括晕厥、头晕等,也可以被诊断为餐后低血压。餐后的血压是老年人群常见的一种疾病,同时也是老年高血压患者突出的一个特点,餐后低血压的发生与心脑血管事件、晕倒等存在紧密联系。近年,经调查研究发现,餐后低血压具有头痛、恶心、晕厥、食物模糊、跌倒、头痛等临床症状,由于临床上许多患者临床表现并不明显,因此,很容易被忽视,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本文主要针对老年餐后低血压的临床特点及干预对策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临床资料

男性,101岁。1986年诊断“冠心病”,多年病情控制平稳,近一年偶发房早,或者呈阵发性,常规服用参松养心胶囊;1997年诊断“高血压”,2011年早餐后血压低,经医院诊断为餐后低血压,近些年夏天加服生脉饮,平时坚持每日在家吸氧2次,血压较稳定,2002年诊断为上皮增生伴角化,经手术治疗痊愈,之后多次纤维喉镜复查正常;2006年诊断为“喉高分化鳞癌”,经治疗3个月后痊愈;2005年诊断“前列腺肿瘤”,行双侧睾丸曲细精管剥脱术,2018年5月住院体检,开始加服比卡鲁胺,定期复查肝肾功能指标,PSA已经控制到正常范围;2012年住院发现息肉,同时实施电凝及切除术;2014年肉眼血尿住院诊断膀胱乳头状瘤,当年10月份因不慎跌倒住院诊断为左侧桡骨远端骨折;胃病史30多年,“慢性支气管炎”40年,此外,患有“双眼白内障”、“动脉硬化”、“腔隙性脑梗塞”等。给予二级保健,平时饮食、起居规律,精神状态良好,能读书看报看电视,了解社会新闻及国内外大事,天气允许适当户外活动散步,或者去菜市场买菜,饮食正常,大便有时干燥,需要服用麻仁丸,小便夜尿每晚3-5次,有时可以摸到脉搏“漏跳”。治疗方案:低盐、低脂饮食;继续降脂、扩冠,改善心脑微循环,保护胃黏膜等治疗;定期复查;适当户外运动,避免疲劳、着凉;定期复查、随诊、观察。

2.护理方法

2.1 饮食护理。对患者膳食结构进行调整,建議患者食用低探水化合物饮食,多摄入高蛋白质食物,包括鸡蛋、牛奶等,同时按照少食多餐原则饮食,避免过饱,细嚼慢咽,合理控制进餐温度,防止过热,在基础疾病允许的同时,适量摄入水分、钠盐等,比如餐前饮水200-300ml。由于营养物质的低血压与糖类的摄取存在紧密联系,相比于脂肪及蛋白质食物,碳水化合物很容易导致餐后低血压的发生。所以,对于存在餐后低血压的老年人群,应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比如米饭、稀粥等。除此之外,饮食热量与内脏血流量及胃肠排空有关。所以,需要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确保其营养均衡。

2.2 用药干预。在患者明确诊断为餐后低血压后,在两餐之间给予降压药物。除此之外,尽可能的选择长效降压制剂,减少利尿剂的应用。

2.3 体位和运动干预。餐后告知患者选取卧位或者坐位,休息30分钟,避免过量运动,不建议患者立即改变体位或者立即活动,30分钟以后,在外周血流适当增加后,指导老年人进行舒缓运动,比如散步等,保证良好的外周血流量和心律等,确保血压水平正常,由于餐后马上活动,大约300-400ml的血液聚集在下肢静脉血管当中,很可能导致一过性静脉回心血量减少,最终对主动脉、心、颈部压力等造成影响。

2.4 心理疏导。大部分老年人群对低血压的认识较少,再加之餐后低血压的发生临床症状并不明显,使得老年人往往伴有焦虑、恐慌等不良情。所以,相关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病情变化的关注,多与老年人交流、沟通,对其心理状态综合评估,宣传餐后低血压知识,改善其不良情绪,使其可以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工作。

3.结果

经过针对性治疗及护理后,患者餐后低血压发生率降低,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平稳,意识清晰。

4.讨论

到目前位置,老年人餐后低血压的患病因素尚不明确,但是,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多种病理过程与餐后低血压的发生有关,比如压力感受器功能、交感神经功能异常等。长时间餐后低血压与诸多机制的相互协调作用有关,以上价值受损,致使补充受到影响,最终引起餐后低血压,老年人群是餐后低血压发生的主要人群。经调查研究发现,老年人群血压水平降低并不会增加外周血管的收缩,其同样是导致老年人餐后低血压发生的重要因素。餐后低血压已经发展成独立死亡的主要因素,所以,应加强对老年餐后低血压特点和防护对策的关注。

因为老年患者合并相对严重的基础疾病,早餐后是晨间用药的起效时间,对血压水平造成了影响。利尿剂的应用与餐后低血压的发生呈正相关,同样为老年餐后低血压的治疗及预防提供了参考。

老年人群餐后低血压发生率较高,所以,应加强对日常护理的关注。本次研究主要给予老年人饮食护理、用药指导、体位及用药护理和心理疏导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护理方法尽量减少餐后低血压的发生。结果显示,经过针对性治疗及护理后,患者餐后低血压发生率降低,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平稳,意识清晰。根据以上结果分析,经过针对性护理后,可以更好的控制老年餐后低血压的发生,尽量平稳老年人生命体征指标,使其可以适当的锻炼,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值得采纳、推广。

参考文献:

[1]邢林.阿卡波糖治疗老年人糖尿病合并餐后低血压的临床疗效[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9,38(9):1006-1009.

[2]张亚楠,陈天磊,耿雪,等.住院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餐后低血压的临床观察[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9,v.27(6):111-111.

[3]张晶,董桂娟,张劲.高龄老年餐后低血压的临床特点及防治策略[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8):96-97.

[4]张亚楠,陈天磊,耿雪,等.老年冠心病患者餐后低血压的临床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2019,35(2):128-133.

猜你喜欢
干预对策老年
高中班主任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干预对策
医院悬挂式输液架细菌污染情况调查与干预对策
精神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现状分析及干预对策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及干预对策研究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喉罩全麻在老年下腹部短小手术中的应用
人工关节置换和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