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低位直肠癌病人实施保肛手术治疗的疗效探讨

2021-12-02 06:55幸代园
智慧医学 2021年5期

摘要: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病人实施保肛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2018年9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低位直肠癌病人80例分为观察组(保肛术)和对照组(Miles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SF-36量表各项评分改善(P<0.05)。结论 对低位直肠癌病人实施保肛手术治疗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保留肛门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Miles手术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nus preservation operation on low rectal cancer.Methods Eighty patients with low rectal cancer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and the clinical effects were evaluated.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better perioperative related indicators,lowe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and improved scores on the SF-36 scale.Conclusion Anal-preserving surgery for low rectal cancer patients can reduc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Keywords】Low rectal cancer;Anus-preserving surgery;Miles surgery

直肠癌在中年男性人群中高发,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全国癌症发病率排名第二位,且逐渐出现年轻化趋势[1]。我国低位直肠癌在所有类型的直肠癌中占比70%以上,且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病变。低位直肠癌发病部位距离肛缘7cm以内,解剖位置较低易于被直肠指检等发现,但具有复杂的解剖关系,传统手术方式存在手术切除不彻底、易于复发、肛门结构及功能保留困难等特点,使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2]。因此,如何提升和改进直肠癌的手术治疗方案,既能根治肿瘤,同时尽最大可能保留肛门结构和正常的排便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医生和患者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通过对低位直肠癌病人实施保肛手术,比较不同术式患者术后并发症、生存质量及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低位直肠癌病人80例,依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共40人,男性27人,女性13人,年龄为(57-76)岁,平均年龄(65.3±4.72)岁;其中:乳头状腺癌4人,粘液腺癌6人,高分化腺癌13人,低分化腺癌17人;Dukes分期:A期10人,B期21人,C期9人;对照组共40人,男性26人,女性14人,年龄为(48-72)岁,平均年龄(58.65±4.86)岁;其中:乳头状腺癌5人,粘液腺癌6人,高分化腺癌13人,低分化腺癌16人;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腹部彩超、肠镜及腹部CT等辅助检查诊断为低位直肠癌;②无癌症浸润、未发生癌症转移;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具有精神系统疾病,无法正常交流者;②患有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或衰竭的患者;③有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无法耐受手术者。

1.2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予以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使用抗生素及配合放化疗等基础治疗。对照组进行非保肛治疗,采用传统Miles手术,进行永久性造瘘。

观察组进行保肛手术治疗,具体操作方法为:患者取截石位,全麻满意后扩肛,游离直肠乙状结肠,切断直肠乙状结肠,冲洗盆腔,清除肠系膜以下的淋巴结、脂肪结缔组织,切除肿瘤肠段,置入吻合器吻合降结肠或乙状结肠。术中仔细操作,注意避免损伤生殖神经、输尿管及周围血管。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日排便次数、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观察和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依据SF-36 量表评价患者生存质量。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用SPSS 22.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行t檢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对比

结果如表1所示,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日排便次数、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对比

所有患者均手术进行顺利,未发生术后死亡、心肝肾等器官功能损伤或衰竭等严重事件。所有患者行低位直肠癌手术后共有23人发生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瘘狭窄6人、腹腔出血2人、排便障碍7人、尿潴留3人及其他5人。其中,对照组16人,研究组7人,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0%)明显低于对照组(37.5%),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SF-36评分比較

如表3结果所示,与对照组相比,采用保肛手术的患者SF-36量表的中心理状态、健康状况、社会功能和躯体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直肠癌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以大便的性状改变及肿瘤增大后压迫周围组织器官产生的尿路刺激症、疼痛、下肢水肿等为主要表现,其病因不明,普遍认为与遗传、饮食和环境等相关[3]。外科手术是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式,结合放化疗及其他基础治疗。

传统的非保肛手术方式Miles术是治疗直肠癌的金标准,但是存在切除范围广、对周围组织损伤大等特点,缺乏针对性,对患者自身肛门的结构和功能造成损伤,术后创口及肠粘连等疼痛明显,需较长时间恢复,切除病灶不彻底,术后复发率高,且患者需要长期伴随人工肛门,增加了患者的精神压力,生存质量差。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在对肿瘤进行根治的同时保护了会阴和盆底,手术损伤少,并发症少,恢复时间短,且无需进行造瘘,尽可能的保留了患者肛门及排便功能,利于患者术后身心健康的恢复,改善生活质量[4]。随着医学进步,保肛手术方式增多,包括:Dixon术、Parks术、ISR术、微创术等,经过手术方式的改进和多学科综合治疗,减少复发,肿瘤切除率及保肛率得到提升。具体术式的选择需根据患者年龄、自身意愿、肿瘤分化及恶性程度、肿瘤活动度、肿瘤与肛缘的距离等多方面考虑,不可因追求保肛而违背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影响肿瘤的根治及术后肛门排便功能[5]。研究表明,低位直肠癌术后患者多存在焦虑、抑郁及强迫等精神状态,认知和心理等因素对于术后直肠癌患者有重要影响。部分直肠癌Miles术后的患者因人工肛门,形成巨大的社会心理压力,甚至出现抑郁、自卑、孤独等心理,影响患者的婚姻质量、家庭责任、社交活动等社会功能的发挥。肛门功能的保留无疑增加了患者进行情感交流、社会活动的自信心,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对于患者自我效能的提高及身心健康发展有益。

本研究将低位直肠癌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即:对照组选择非保肛治疗(Miles术)和观察组选择保肛手术。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日排便次数、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20%)明显低于对照组(37.5%),且观察组的SF-36量表的各项评分较对照组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有统计学差异。

综上所述,对低位直肠癌病人实施保肛手术治疗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保留肛门功能,改善患者身心健康状况,提高生存质量,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孟志鹏,江波.低位直肠癌保肛治疗的研究进展[J].肿瘤研究与临床,2021,33(2):156-160.

[2]张卫,朱晓明.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质量控制[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9,11(1):7-9,35.

[3]查庆华,吴蓓雯.结直肠癌患者确诊初期高频症状调查及分析研究[J]. 上海护理,2018,18(10):23-27.

[4]周彤,李利发.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研究现状和展望[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9,26(2):236-240.

[5]韩俊毅,傅传刚.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方式及选择[J]. 结直肠肛门外科,2020,26(1):5-10.

作者简介:幸代园,男,1981年12月24日出生,学历:本科学历,籍贯:四川省南充市,目前职称及职务: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结直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