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事业单位 内部审计工作问题和应对措施

2021-12-03 05:33范国祥
大众投资指南 2021年4期
关键词:建议书内审审计工作

范国祥

(余姚市河姆渡镇人民政府,浙江 宁波 315414)

2018年3月1日起新修订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实施,该条例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为内部审计工作翻开了新篇章,给内审工作人员指明了新方向。新形势下,内部审计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内部审计明确定义为“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以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的活动”,基层事业单位作为权力运行的底端层级组织,要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风险防控作用,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一、基层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作用

(一)有利于进一步加强财务监督

财政拨款是基层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内部审计通过对预决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及财务收支状况进行审计,检查和监督单位财务工作规范性、内部控制有效性,避免一定的财务浪费和财务风险。

(二)有利于进一步加强经济监督

经济监督是内部审计另一抓手,通过对经济合同、建设项目、各类补助资金的审计监督,能检查和监督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规、合理开展,借以揭露违法违纪、稽查损失浪费等。

(三)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权力监督

基层事业单位开展内部审计,归根结底是对权力进行监督,通过对各项制度的制定和运行的检查,及时发现事业单位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点,加强对权力的约束,起到遏制腐败、促进廉洁的作用。

二、基层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内审机构欠健全,人员独立性较差

基层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人员力量的配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保障,未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审计人员独立性较差,机构的不独立使审计人员稳定性和独立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正常有效开展。

(二)复合型知识储备不足,人员素质待加强

维护基层事业单位经济、政治规范化的要求日益提高,对基层事业内部审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审计人员会审财务,还要求审计人员会审资金、审项目、审政策和审领导。但基层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往往缺乏复合型知识人才,缺乏专业的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往往导致审计取证不充分、问题定性不准确、审计建议缺乏操作性等问题。

(三)审计手段有局限,内容有待丰富

基层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往往采用传统的“翻凭证”审计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创新动能不足,计算机审计、大数据审计等鲜有涉足,审计手段跟不上日益增长的审计需求。另一方面基层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通常以财务收支情况审计为重点,局限于“审资金”“审项目、审政策、审领导”等对经济活动、权力运行等监督检查的内容亟待补充和丰富。

(四)内审监督认识不足,审计整改待加强

目前基层事业单位领导和工作人员基本上对审计工作已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能意识到审计工作是对干部的一种监督也是一种保护,但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率逐年提高,但由于审计整改责任、督导和考核机制尚未健全,审计整改跟踪监督有待进一步加强,或者确实受限于基层事业单位实际,仍有部分问题存在屡查屡犯现象。

三、加强基层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议

(一)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健全审计工作保障

基层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监督活动,要将内部审计形成制度,审计理念融入管理理念和工作理念,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职能划分、协调机制等方面加强建设,从而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一是基层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机构应从财务部门分离出来,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应专职配备,而不是由财务人员兼职,避免“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弊端产生;二是要明确内部审计工作职能,赋予审计部门和人员相应职能职权,通过制发文件明确监督对象和内容,保障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作为“检查者、监督员”的地位;三是要善于借力,通过审计联席会议、审计整改工作协调小组等形式,内部审计要和组织、纪检监察、财务等相关部门建立协调工作机制,通过各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放大内部审计工作成效。

(二)以自身能力建设为抓手,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一是要甘守寂寞、树立审计为民的工作理念。审计作为监督的一种手段,决定了审计工作成效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法像其他部门那样轰轰烈烈、业绩明显。另一方面审计工作是来“挑刺”的,工作有时会得不到其他人的理解,审计人员要树立做好审计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甘于寂寞,守好审计的一亩三分地,埋头苦干、默默耕耘。

二是加强业务学习,提升执行力。新形势下,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审计人员只有不断练好内功。一方面主动学习国家最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提高审计事项判断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定期参加业务培训并抓好继续教育,夯实业务能力,在工作实践中提高业务技能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是科学合理地设置审计流程。审计流程是为实现目的所必须实施的各项具体步骤,科学合理的审计流程可以保证审计人员不至于忽略重要的审计步骤和主要事项,以便从审计程序的角度,保证审计工作质量,规范而科学的审计流程,也是不断提升使审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是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制度。基层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不同于国家审计人员,其执业的环境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内部审计机构在建立项目质量控制制度时,要注重可操作性和实际效果,可以借鉴国家审计所采用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同时考虑本地区、本单位的具体情况,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质量控制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并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三)以审计管理建议书为抓手,深化审计结果运用

1.审计管理建议书的内容

审计管理建议书主要针对内审过程中发现的、注意到的问题,合并年度各个内审项目审计整改意见,对审计发现问题逐条分析,对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对个别发生的个性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从问题的表象深挖问题的实质和根源,以健全内部控制、防范管理风险为立足点,以促进建章立制、提升管理水平为目的,同时结合内审工作目标、上级工作要求及阶段性工作重点,向被审计单位及相关管理部门提出审计管理建议。

2.审计管理建议书制度运作流程

一份审计管理建议书要取得实效,必须通过建立稳定的沟通机制,畅通运作环节,取得单位内各条线、各部门的支持和合作,对于内审机构的审计成果进行合理的运用,在一定的框架内进行成果共享,才能借力打力促进审计问题的切实整改和提升审计成果运用层次的预期效果。

一是行文下发。每年年初,审计线将审计管理建议书提交单位纪检监察部门,纪检监察部门以监察建议书形式下发有关条线和部门,并要求将建议落实情况按时间节点上报。审计借力纪检提升了站位和监督层级,从而提高各条线和部门对审计管理建议的重视。

二是跟踪管理。监察建议书行文下发后,审计线负责对管理建议的采纳、实施和反馈进行跟踪管理,不定期向相关条线和部门了解管理建议的合理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加强督促相关条线和部门落实管理建议,另一方面收集意见和建议提升后期审计管理建议书的质量。

三是会议督办。在跟踪管理过程中,审计线如遇管理建议落实不力、进展缓慢等困难,可以向相关部门提议召开联席会议,对管理建议进行督办。如工程管理方面的审计管理建议书可以就工程在预算管理、招标管理和工程量变更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管理建议,由纪检监察部门或建设管理部门牵头召开联席会议,对管理建议逐条分析、督办,分工落实。

3.审计管理建议书对深化审计结果运用的成效

一是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氛围。审计管理建议书从防范和加强管理的角度向事业单位各级干部阐明一个观点:审计最终的目的加强内控、规范管理、防范风险,审计是一个纠错防错的过程,审计监督实质是对干部的一种保护。审计管理建议书制度的执行,让干部能更好地认识审计工作,提高对审计工作的重视,从而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氛围。

二是有助于审计发现具体问题的整改。审计管理建议书的运作过程,是审计联合其他各条线和部门的管理力量加强审计整改的一个过程,通过部门联动、建议落实、跟踪管理、结果上报的全过程管理,改变“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查出问题不够重视,未及时整改或屡改屡犯”的传统现状,以问题为导向,让被审计单位主动认领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查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明确整改时限,积极加以整改。

三是有助于建章立制和健全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建议书通过对审计反映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及时研究,分析原因,有力助推基层事业单位不断完善和修订规章制度,从而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堵塞缺口和漏洞,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管事、靠制度管人。

四、结束语

基层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客观上给审计部门和工作人员创造好条件,审计部门和工作人员主观上从各方面不断努力和提升,基层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才能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审计人员才会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
建议书内审审计工作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聚焦内审转型升级 提升增值服务水平
新监管框架下银行的风控和内审体系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学写建议书
让讨论有“形”更有“实”——以习作指导课《给校长写建议书》为例
掌握方法写好建议书
中国部分雕塑工作者的联名“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