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1-12-03 17:17福建省厦门市金尚中学
亚太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史料资料

福建省厦门市金尚中学 蓝 欣

学科改革的全新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必须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是,将本学科所传输的知识作为基础,结合自身的情感观念,以及每个人不同的价值观,形成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能力和品质,这也是学生在当前阶段学习本门学科的主要目的。因此,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实施核心素养培养时,则是让初中生在历史知识学习中,实现品质以及个人修养质的飞跃,这可以使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将知识与能力及个人价值观综合起来。

一、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一)改变我国师生“史料实证”意识淡薄的现状要求

汤金波使用调查问卷,对江苏省苏州市新区一中和新区实验高中的部分学生展开了调查。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对于历史资料的应用以及态度均有着较为明显的问题,学生不具备较强的证据意识。洪广信同样使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在江苏省徐州市宁县宁海外国语学校、文华中学和浙江省台州市江区育英学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一部分学生开展调查,调查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证据意识的教育情况,并将当前情况进行总结,得出教师在历史课上需要加强对证据意识的渗透,使学生的证据意识得到增强。以上两组调查表明,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历史学科教育中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仍然存在忽视现象,应加强对“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二)接轨国外历史教育“史料实证”素养的大势所趋

美国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应该辨认出历史资料的来源以及作者,并能够分析该资料的可信度,要明确分辨其为事实还是仅为历史解释,针对以上判断给出合理的论点。英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提到,学生应该将从不同渠道收集到的历史资料进行组织挑选,从多个角度判断资料的真实性,并使用查找到的资料,解答历史方面的问题,保证所用资料真实可信,以此得出具有高说服力的正确结论。上述两个国家对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这也是学生接受历史教育时应该培养的首要基本核心素养。

(三)适应历史课程深化改革的要求

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寻找史料证据来解释历史的正确性,这需要“史料实证”素养的引导和支撑。《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是通过历史文化教育,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基本素质得到提高,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以使其更好地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学生要想从多角度了解历史,应该大量阅读有关历史资料,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从多渠道获取相关历史资源,认识解释历史的重要性,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历史意识时要注重证据,着重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鼓励通过查阅历史资料掌握准确历史证据,通过独立思考来进行历史问题探究,使学生对历史的分析能力有所提高。所以,在历史学科教育中要重视“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鼓励学生求真、求实。

二、培养学生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素养的措施

(一)教师应树立重视史证教育的理念

历史课程教学中,历史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所以如果要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历史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史证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但目前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史证素养的培养仍处于忽视状态,并未绝对重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参与授课的历史教师应该将自己的教学理念更新换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史料实证”教育。历史教师应该让学生自行搜集历史材料,讨论历史问题,提高学生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使他们养成较强的思辨意识,学思结合。第二,参与授课的历史教师应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能力。在使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提高的同时,对教师的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史料实证”素养以及深厚的教育功底。在培养教师这一素养的同时,也能够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第三,授课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更细致地分析和挖掘,在教学上做更好的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因为主要是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所以教师应选择能够让史论结合的教学资料,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二)中学生应将“史料实证”渗透进个人学习

第一,学生应学会历史材料自主搜集,这是进行“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基础。学生应该熟知历史材料的不同类型,历史材料分为历史文献、历史图片、遗址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类型。与此同时,还应使学生熟知查找历史资料的方法,如翻阅查找书籍、访问互联网、参观博物馆等。

第二,提高学生辨别史料真伪及价值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是进行“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关键内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拥有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难免有良莠不齐的资料混淆视听,所以教师需要教导学生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归纳组合并将其整理,判断史料的来源及性质。不同资料难免有不同的结论,所选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自然也就不同,从不同资料中收集有用信息可以让学生形成多元认识,提高其客观判断的能力。

第三,学生应使用具有价值的史料来对自己的历史认识进行表达,这样可以使学生形成理性的态度,同时也是进行“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简而言之,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让学生在将学到的知识忘记以后,仍然能留下一些东西。学生终有一天会离开学校,一段时间过后,可能会遗忘在校园里学过的知识,但对其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一旦形成核心素养就不会像知识一样消失,而是刻在骨子里,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保持理性处理在社会上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类问题。

(三)师生坚持以教科书为本的原则

第一,历史教科书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进行历史学科学习以及历史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均需要使用历史教科书,所以在进行“史料实证”素养培养时,教科书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人教版历史教材的编排内容以及插画的设计有较大的变化,教材中插入了较多高价值的插画以及历史资料,充分吸引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教材中增设了许多新的栏目,有“资料回放”“学思之窗”“学习延伸”等,学生能够接收到的信息量显著增加,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判断力。

第二,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在不断完善,为初中历史教师和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提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历史教科书也在更新换代。例如,人教版初一上册“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中,以往的教材知识平铺直叙地介绍了北京人的发现、特征等,只有几张简单的插图。经过多次改革,现在教材中增加了前言,增强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边注增加了相关史事、知识拓展等内容,都是与北京人相关的史料实证,并结合史料还原了当时历史情境的想象图片。这些内容都是历史教科书在改革和完善过程中,对“史料实证”的补充,为初中历史教师和学生的历史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加准确、丰富的“史料实证”。通过潜移默化的学习和影响,师生的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素养在逐步提升,同时也会更多地影响个人性格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综上所述,历史学科教学除了课堂教学外,还与日常的历史积累息息相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共同参与了历史教学活动,两者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形成了相互促进提升的良好氛围。“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史料实证”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中也要加强“史料实证”内涵的吸收,从而有效提升历史教学质量,也更好地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史料资料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