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区域产业链的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建设研究

2021-12-05 20:19
纺织报告 2021年1期
关键词:染整服装设计产业链

汪 薇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广西 南宁 530007)

1 专业群建设背景

2018年1月,广西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广西九张创新名片工作方案(2018—2020年)》;2018年1月,广西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广西九张创新名片工作方案(2018—2020年)》。工作任务的第一项第四条就是探索传统优势产业“浴火重生”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业态,推广数码印染,促进茧丝绸产业延伸;2019桂工信轻纺印发《广西轻工业振兴方案》,推动玉林、来宾水洗印染产业发展,完善扩大玉林(福绵)节能环保生态产业园,工业园区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刻不容缓,需要优质的教育培训资源。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是广西唯一的纺织服装全产业链专业覆盖的职业学校,汇集了广西纺织服装业的大批高级技术人才,肩负广西茧丝绸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使命。学校充分利用广西东盟桥头堡的优势,在“一带一路”“职教二十条”大背景下,正朝着“服务东盟,振兴纺染”的目标努力。

2 组群逻辑

组群逻辑是否合理,将影响专业群建设今后能否顺畅进行。先在行业、企业产业链分析基础上进行重构,梳理出一批紧密对接区域产业的专业群。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作为专业群核心专业,辐射产业链上游纺织、染整专业,下游是民族服装服饰特色专业和服装展示与礼仪专业,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一个内涵丰富的专业群,需要跨专业整合教学资源,改革学校内部管理结构调整和机制,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

3 专业群发展与产业链需求分析

服装设计与工艺、纺织技术与营销、染整技术3个专业是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国家示范改革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也是广西中职的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然而,与产业链紧密相关的三大专业彼此独立,让原有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难以适应产业链上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为弥补广西纺织服装产业这一人才缺口,通过调研产业链结构、劳动就业结构、岗位技能结构,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核心,对纺织、染整、服装3个大类专业进行整合,构建为服装产业链服务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辐射产业链上游的纺织、染整专业和下游的民族服装服饰特色专业和服装展示与礼仪专业,形成完整的专业链和人才链。

4 专业群建设目标

按照广西创新发展“九张名片”的新思路,对接广西茧丝绸产业链延伸的发展需求,以丝绸文化为载体,以广西民族文化创意为理念,衔接文化与旅游产业,打造丝绸服装设计制作、展示、线上线下交易,培养“纺+染+服”产业链技术人才。结合《广西轻工业振兴方案》,对接广西服装产业园建设,以丝绸文化为载体,以文化创意为理念,衔接广西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打造丝绸服装设计制作、展示交易、电商销售,培养地方发展需要的轻工业人才。利用区域优势,促进民族服饰产业发展,培养区域民族服饰传承与创新人才。打造一支以教学名师和技能大师为引领、专业群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主体、行业企业能工巧匠为支撑、专兼结合的一流双师型教师队伍,服务“走出去”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为东盟国家培养纺织行业技术人才,建设成为广西一流、全国知名的专业群品牌,引领广西中职学校服装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

5 专业群建设内容

5.1 人才培养模式

以服装专业为核心,以纺织、染整、服装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开展对接产业链的专业链群建设,对接广西茧丝绸产业发展需要,对接广西轻工产业发展人才需要,面向东盟,构建“产训融合、专业联动、多元共育”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1]。

5.2 课程体系

服装设计与工艺是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群基础课程、专业群方向课程及专业群选修课程3类课程架构,课程体系构架体现“三对接+三融合”。

(1)三对接:“纺织+染整+服装”专业群3门基础课程设置对接本地区域“纺织→染整→服装”产业的发展以及产业链延伸,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专业群各专业方向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标准,把职业标准的工作要求作为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把工作内容按岗位工作任务模块进行组合,实现内容项目化;中职阶段核心课程设置对接高职阶段的主干课程,降低课程重复率,同门课程内容难易程度逐层递进,做到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顺畅。

(2)三融合:专业群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方向课程、选修课程3类课程相互融合,校内作品实训课程与校企产品开发课程相融合,区域民族特色课程与现代时尚创意课程相融合。其中,专业基础课程针对专业群学生所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设置,是专业之间共享和联动的纽带。专业群各专业方向课程要求遵循“宽基础、模块化”原则,对接区域产业,强调改革创新,显示各专业的特色亮点。专业群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职业延伸拓展能力和职业素养。

5.3 专业群教学团队

(1)通过引进、培训、企业锻炼等多种形式,加强“双师”队伍建设。一是“派出去”,每年制定教师业务培训计划,统一安排专业教师到实习工厂、合作企业实践锻炼,丰富专任教师的一线企业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二是“请进来”,聘请区内外纺织服装行业企业实践专家、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聘请经验丰富、技能高超、技艺娴熟的工程师和技术大师进校园、进课堂,扩大专业群师资队伍。这些兼职教师担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以带徒方式开展现代学徒培养。

(2)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产业思维,跨界获取产业资源,增强行动能力,组织专业群教师参加课程与教材建设、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学会和区教育厅的教改课题与项目。在教改的实践中,逐步将专职教师培养成“双师素质”一体化教师,实现校企教师的“分工协同”,增强教学团队实力,形成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

5.4 共享性资源

5.4.1 课程共享

“共享课程”是指专业群课程体系下的专业群基础、通用能力课程。“民族图案设计”“纺织服装材料”“民族服饰品产品开发实训”是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的基础能力课程,也是专业群共享课程。以夯实专业技术知识基础、培养专业基本技能为教学目标,体现示范专业群课程系共建共享的特点[2]。

5.4.2 师资共享

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内,根据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进行整体优化,服装专业老师承担群内染整技术和纺织技术两个专业的“民族图案设计”“纺织服装材料”课程的教学任务,纺织专业老师承担群内5个专业“纺织服装材料”课程的教学任务,纺、染、服3个专业的教师共同承担群内5个专业“民族服饰品产品开发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减少课程重复开设和教师资源浪费。

5.4.3 实训基地共享

根据“纺织-染整-服装”产业链发展现状的调研结果,按照“突出重点、效益最大”的原则,整合各专业通用实训室,合理提高使用率,降低各专业建设成本。对原有的服装专业实训基地进行重新改造升级,淘汰陈旧的设备,引进最新的数码印染设备,完善实训基地的产业链前端功能,对实训基地进行重新装饰装修,使原有的实训基地有一个新的面貌。依托服装专业群实训基地,以染织绣实训项目为载体,打通“丝绸-数码印花-民族服装服饰品开发-销售陈列”一条龙实训链。

5.5 产教融合机制

(1)第一学年,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依托服装专业群实训基地,以校内染织绣实训项目为载体,实施个性设计、选料、生产、着装搭配、销售全过程参与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校内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工作室产品的前期研发和中后期销售推广展示。第二学年,依托专业群校外实训基地,让师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为广西嘉联丝绸公司开发丝绸产品,共同推动产业链延伸。

(2)加大专业群教师到企业实践、挂职锻炼的力度。广西纺织工业学校纺织染整专业教师深入广西宜州嘉联丝绸公司两个月,开展在职员工鲜茧缫丝等技术规程提升培训与鉴定。

5.6 保障机制

(1)学校成立专业群建设组织领导机构,制定专业群建设规划并指导实施,协调相关部门及专业系部,满足专业群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建设与管理需要。

(2)根据财务制度的要求,建立经费实行项目管理制度,落实专业群建设的配套经费与自筹经费使用,严格审批程序进行分项明细核算,按预算使用资金。

(3)为保证专业群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效地开展,系统总结专业群建设的特点、规律和做法。

(4)建立专业群工作考核机制,明确专业群建设工作目标和考核要求,以支持和保障专业群建设顺利、有效地开展,落实考核工作。

猜你喜欢
染整服装设计产业链
《纺织染整助剂产品中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测定》等2项纺织染整助剂行业标准发布
《纺织染整助剂产品中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测定》等2项纺织染整助剂行业标准发布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服装设计中的“国潮”思维
基于服装设计要素的气质分析
筑牢产业链安全
“染整节能减排新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研究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铲除论文造假背后的黑色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