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姑筵旧事钩沉

2021-12-05 13:41王凯
同舟共进 2021年11期
关键词:刘湘姑姑成都

王凯

姑姑筵在川渝一带非常有名,但在外地知道的却不多。这是成都士绅黄敬临创办的一家高档私家菜馆,融合南北口味,抗战前后在四川名噪一时,至今许多老人仍然记忆犹新。姑姑筵是如何创办的?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姑姑筵的由来

姑姑筵创始人黄敬临,名循,光绪元年(1875)生于四川成都府华阳县,是成都名绅徐子休的弟子。对于黄敬临的家庭,地方史志记载不多,但民间却有很多传说,近代四川闻人李宗吾1930年代在《姑姑筵食谱序》中这样说:“敬临的烹饪学,可称家学渊源,他的祖父,由江西宦游入川,精于治馔,为其子聘妇,非精烹饪者不合选,闻陈氏女在室,能制咸菜300余种,乃聘之,这便是敬临的母亲。于是黄陈两家,烹饪法冶于一炉。”

关于黄敬临其人,《双流县志》人物篇中这样写道:“性潇洒,喜交游,幽默风趣,酷爱古董字画、园林山水。更善烹调,常与徐氏门徒、同窗好友,诗酒酬酢。每遇珍馐美味,必探本溯源,亲自入厨,时日一久,遂成美食家、烹调手。”

从这些文字里可以看出,黄敬临是个非常有趣的人物,据其后人介绍,黄敬临在前清参加过科举考试,中过秀才,还曾在四川法政学堂读书,但没有做过官。民国后在川内当过几任县知事,后辞官回成都闲居。1930年前后,黄敬临在成都开了一家饭馆,听说哥哥开饭店,妹妹笑坏了:“哥哥你哪里是做生意的材料,你怕只能办个姑姑筵,玩玩小孩儿过家家的游戏。”不料黄敬临听了妹妹的话,豁然开朗,拍手叫好,决定以此为名。

所谓姑姑筵,本是川中小儿模仿大人做饭炒菜的一种游戏,类似后来的“过家家”,当年在成都一带风靡一时,小炉子、小锅铲、小菜刀在杂货铺里都能买到。今天看来,黄敬临之所以以姑姑筵为名,估计是文人脸皮薄,意思是说自己属票友下海,游戏而已,这在他为饭馆写的对联上也能看出:

学问不如人,才德不如人,只有煎菜熬汤,才算我的真本事;

亲戚休笑我,朋友休笑我,安于操刀弄铲,正是文人下梢头。

黄敬临的饭馆除了一两个主要厨师外,帮厨和跑堂皆为黄家姑嫂,饭菜基本上以家常菜肴为主,其中坛子肉、青筒鱼、红烧牛头、麻椒牛筋、香花鸡丝、樟茶鸭子等,都备受食客青睐。对于烹饪艺术,黄敬临既无师承,也无菜谱,全凭他穷搜博采,独创而成。他的坛子肉用的是陈年绍酒坛子,因年代久远,酒汁浸入内坛皮层,将老母鸡、宣威火腿、鸭子和猪排等加入壇子,文火煨烂,酒味肉香融为一体,风味独特,诱人食欲;而青筒鱼系从川滇边界少数民族用鲜竹筒烧饭的方法移植而来,做法并不复杂,取新嫩竹筒一节,一边留下节底,将剖洗干净的鲜鱼和佐料放入筒中,再加入老汤,封上筒口,然后在炭火上旋转炙烤几个小时,待鲜竹的清香完全融入鱼汤时即可食用。这道菜鱼嫩汤鲜,清香扑鼻,别具一格;就连席后下饭的各种泡菜也是别有风味、丰富多彩,泡黄瓜、灯笼海椒、酱黄瓜、茄子、甜姜、甜蒜等,这些泡菜虽然价格不菲,一小碟可卖到厂板(四川厂造银元)五角,但食客们仍趋之若鹜。

车辐是民国年间非常活跃的川籍记者,也是一位美食家,对姑姑筵非常熟悉,他在《川菜杂谈》中如此描述:“(姑姑筵)以家厨为主,做菜的人手少,做的菜中又多用文火煨?,花费时间,黄老设计的菜肴,选材严格,以高质量、高品位出之。在经营上也独具一格:席有定数,每天出席两三桌,最多不过四桌,要提前几天预定。他还要记下客人名单,他心中有个数,名单上客人的身份、嗜好、吃什么或不吃什么,以便因人而施、安排菜肴,这样掌握了食客脾胃,投其所好,取得信任——这也是他最好的经营方法之一。有时他还自任招待,亲自端菜上席,并为食客饕翁们解说。”

黄敬临的饭馆在成都包家巷自家私宅内,院落虽然不大,却是亭榭错落,花木扶疏;室内更是花窗明亮,桌几干净,四壁名人字画,琳琅满目,自有一股儒雅气息。这家小饭馆可能是四川有史以来最牛的私家菜馆,需要提前几天甚至十几天预定,并且只能预定席桌,不售零餐。尽管如此,仍是食客如云,成都凡是有头有脸的人,都以在“姑姑筵”请客或者被请为荣。当时川军邓锡侯、刘文辉和田颂尧三个军的军部都设在成都,黄敬临与这些军长、师长们都是好友,他们宴请宾朋时,每次订席必是姑姑筵,吃饭时也都为黄敬临留一个座位,而黄也常常以当地名流和卸任县太爷的身份与他们觥筹交错,谈天说地。就这样,姑姑筵的名气越来越大,不知不觉中,饭馆也形成了几条不成文的规矩:一、所有来吃饭的客人,必须称黄敬临为黄老先生或黄老太爷,敢叫黄老板或者黄师傅的,免吃。二、每天只做四桌,必须提前几天预定。三、预定时只说一桌多少大洋的规格,不能点菜,所有菜品,由黄敬临根据客人的身份、地位和喜好随意安排。四、定席时须交足菜金,并且还要列出客人名单,注明年龄、籍贯、身份和性别。五、不论黄敬临是否到席,主桌上必须给他留一个桌位,表示尊敬。

瞧人家这饭馆,派头还真大。

刘湘夜宴张学良

李召南是“四川王”刘湘的老部下,1930年代曾任川康绥靖公署交际科科长和总务处副处长,少将军衔,车辐在文章中说他“性格开朗而随和,高嗓门,中气足,说话清楚明白,可谓字正腔圆”。1935年10月,蒋介石到成都部署“围剿”红军事宜,其间在总理纪念周讲话,司仪由李召南担任,当他喊出“静默三分钟”几个字时,中气十足,指挥若定,连蒋介石也被指挥得恭敬如仪了。事后,李的同学和同僚都和他开玩笑:“你多歪哟,连老蒋也要喊起来闷三分钟了。”

此间张学良到成都向蒋介石汇报工作,作为东道主,刘湘邀请张学良吃饭,张推辞不下,便对刘湘说:“实在要赏饭,希望能吃到你们成都有名的姑姑筵。”

张学良提出这个要求,说明他对姑姑筵不太了解,不知道吃饭需要提前几天预约,刘湘大概也不晓得其中规矩,便让李召南去订菜。

得了刘湘口谕,李召南马上去找黄敬临,说:“甫公(刘湘字甫澄)宴请张副司令(张时任西北剿匪副司令),晚上就要见席。”黄听了连连拱手道:“实在办不到,晚上倒有一席,是王元甫师长三天前早定了的,敝处从来不敢失信。”

李召南素以脑子灵、主意多而著称,听了黄敬临的话,略一思忖,计上心头:“黄老先生,你且准备,在下去去就来。”说完驱车直奔布后街荣乐园酒楼。

荣乐园是成都著名的老菜馆,其前身是旗人开的正兴园,辛亥革命后正兴园停业,其主厨蓝光鉴将其更名为荣乐园后继续营业。荣乐园以制作高级宴席和家庭风味菜肴见长,招牌菜有叉烧鸡、红烧熊掌、葱烧鹿筋、干烧鱼翅、酸辣海参、虫草鸭子、凉粉鲫鱼等,还有蟹黄包子、水晶凉糕、猪皮发糕、牛肉笋面、鳝鱼笋面等各种精美面食。

荣乐园老板蓝光鉴以徒入厨,没有什么文化,13岁入行,16岁上灶,擅做满汉全席,名满成都。创办荣乐园后,蓝光鉴融汇南北,推陈出新,创制了300多道菜和30多种宴会格式,他还创立了现代川菜宴席的上菜程序,先冷盘,再大菜,继而点心,最后是水果,此习一直沿用至今。

李召南找到蓝光鉴,三言两语说明来意,要他准备一桌酒席给王元甫师长,以便让王将黄敬临的姑姑筵让给刘湘宴客。蓝光鉴乃饮馔界老将,知道“以南池之水救北地之焚”的典故,当场答应准备一桌正宗川味酒席救急。

在荣乐园安排好后,李召南又马不停蹄地赶到王元甫公馆,对王说甫公宴请张将军,要求师长如何如何。刘湘请客,王自知非同小可,正好做个顺水人情,所以满口应承。随即李召南马上赶回向黄敬临说明经过,待其允肯后,又向刘湘复命。当晚,刘湘在姑姑筵宴请张学良,宾主尽欢。

落户重庆汪山

杨永泰是蒋介石主要幕僚之一,曾吃过姑姑筵,对黄敬临的手艺赞不绝口。1935年,杨出任湖北省主席,邀请黄敬临到武汉三镇开办分号,黄敬临正好想到川外发展,两人一拍即合。

1936年10月间,黄敬临从成都出发,准备经重庆顺江东下,不料此时却突然传来杨永泰死讯——10月25日,杨永泰赴汉口日本领事馆宴会,在江汉关轮渡码头遇刺身亡。

黄敬临万没料到出此变故,无奈之下只好滞留重庆,后来在四川南充人鲜英帮助下,姑姑筵在重庆左营街管家巷公安局附近重新开张。开门大吉之际,黄敬临照例在大门口贴出一联:

流落在贵码头,装一个忸忸怩怩新嫁娘杀鸡为黍;

公安局大门口,来几多漂漂亮亮高贵客下马闻香。

姑姑筵开张之初不太顺利,当时正值蜀中大旱,百姓流离失所,政府号召节约救灾,高档餐厅禁止营業,所以没多久便停业了。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的迁驻,重庆成为陪都,大批军政人员及文化、工商界名流涌向山城,黄敬临瞅准时机,在重庆南岸的汪山恢复营业。

汪山是重庆有名的风景区和避暑胜地,权贵、富人云集,公馆、别墅林立,当时有个童谣这样唱道:“从前有个城,城外有座山;山上来些蹊跷人,排场大死人。”童谣里的城指的是重庆老城,城外的山就是汪山一带,来这儿避暑、游玩的上流社会人物,他们的衣着打扮、说话做派在普通老百姓看来十分奇怪,所以被称作“蹊跷人”。

国民政府到重庆后,许多政府高官和工商名流将私宅建在了汪山一带,当时蒋介石官邸就在距汪山不远的黄山,每到周末,蒋就和宋美龄到风景如画的汪山散步。除了这些大人物私邸,汪山还筑有苏联、法国、印度、西班牙等国的使馆,来来往往的都是重庆城里有钱有势的高官名流,黄敬临的姑姑筵找这样一个地方开张,想不挣钱都难。

黄敬临之晚年

来到汪山,黄敬临可谓是如鱼得水,不长时间便研制出几十种特色菜肴,姑姑筵的名头很快就在这个富人圈子里声名鹊起了。

陪都时期,官员、大亨、商人、文人云集于重庆,将各地的饮食文化带入山城。黄敬临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博采众长,将一些外地名吃与川菜文化相结合,造就了川菜史上的许多著名菜肴,美龄兔丝、软炸斑指、开水白菜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美龄兔丝原名银针溜兔丝,是用豆芽和兔丝炒制,整道菜咸鲜清淡,色泽白亮,是姑姑筵招牌菜之一。据说宋美龄常邀黄敬临到黄山官邸做菜,宋美龄特别喜欢这道银针溜兔丝,经常将其作为筵席主菜,时间一长,人们就把它改名美龄兔丝了。

开水白菜名为开水,实则是巧用清汤,其关键在于吊汤,汤要味浓而清,成菜后乍看如清水泡着几棵白菜心,一点油花也不见,但入口却是清鲜淡雅,香味浓醇,软绵绕舌。做此菜时要先用老鸡、老鸭、排骨、肘子做汤底,小火慢煨两天两夜,然后将鸡脯、猪肉剁泥放入汤中,最后把汤里的油和杂质过滤干净,使其清澈如水。汤调出来后,将白菜菜心放入汤内清蒸即可。这道菜是黄敬临吸纳北方吊汤神韵,首创的一款菜中神品。开水白菜将极繁和极简臻于化境,不仅让人们大饱口福,还令无数食客从中悟出了许多人生的哲理。

软炸斑指源于鲁菜,原名九转大肠。此菜需将猪大肠头裹一层面糊,热锅凉油,以低温炸熟,出锅后外焦里嫩,且酥且脆,既可配上稀卤、姜汁、椒油等各种调料上席作为大菜,也可作为茶水点心食用。食客在大快朵颐之际,没有人以为这是猪大肠做成的。据说软炸斑指是徐悲鸿的最爱,抗战期间,徐悲鸿旅居重庆,特别喜欢黄敬临的姑姑筵,最爱吃的就是软炸斑指。每当徐悲鸿宴客,或者有他出席的宴会,黄敬临总是亲自下厨做这道菜。为表达谢意,徐悲鸿还赠给黄一张奔马图。

虽然饭馆生意兴旺,但黄敬临最担心的还是日本人无休无止的大轰炸,这让天生胆小的他整天提心吊胆。姑姑筵所在的汪山虽然地处重庆城外,但由于蒋介石官邸就在附近,所以成为日机重点“关照”目标。蒋介石的忘年交、四川美丰银行总经理康心如之子康国雄在《独舟孤树》中回忆了当时的情景:“(蒋介石)在黄山有一处官邸——当时可能有汉奸告密,日本飞机曾经轰炸黄山,但炸弹丢到了汪山,人们都知道那是冲着蒋委员长来的。那次轰炸中,著名经济学家何廉的双胞胎儿子大宝、二宝(我的小学同学)就被炸死了一个,他们一个姓韩的老师也被炸断了腿。”

黄敬临这时已年近七旬,据说每闻轰响必躲入桌下,并且还蒙上棉被。后来黄敬临实在不堪惊扰,准备歇业回成都,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姑姑筵的传人

对于姑姑筵独有的菜肴,李宗吾建议黄敬临将其记录下来,形成文字传之后人。

李宗吾是四川自贡人,四川高等学堂毕业后一直在成都教育和军政界任职,因著有《厚黑学》一书而被人们称为“厚黑教主”。李宗吾与黄敬临交往颇多,有次去黄家拜访,见黄敬临正在抄写《资治通鉴》,就提议他闲暇时写一部姑姑筵食谱,将研制和改良的菜肴整理出来,如此必成“不朽的盛业”。

黄敬临非常赞同李的说法,他说:“往年在成都省立女子师范充任烹饪教师,曾分熏、蒸、烘、爆、烤、酱、炸、卤、煎、糟十门教授学生。今打算就此十门,条分缕析,作为一种教科书。”但黄敬临担心餐馆事情太杂太忙,恐怕没有时间完成,李宗吾建议说:“每日高兴时,任写一二段,以随笔体裁写出来,积久成帙,有暇再把它们分门类;如不暇,既有底本,他日也有人替你整理。”李宗吾还诚恳地提醒黄敬临,六十多岁的人了,“倘不及早写出,将来老病侵寻,虽欲写而力有不能,悔之何及”。听了李宗吾的建议,黄敬临跃跃欲试,表示马上开始食谱的写作,两人还商定,姑姑筵餐馆食谱的序由李宗吾来写。1935年12月6日,李宗吾的《姑姑筵食谱序》完成,但黄敬临的食谱却没有一点动静,直到黄在重庆去世,人们也没看到有关姑姑筵食谱的只言片语。

黄敬临的菜肴做法和经营方式都别开一面,可惜没有著作留存,倒是他的家人和那些合作过的厨师将其衣钵继承下来。黄敬临后人黄达在文章中这样说:“我的父亲黄进威,字庭仲,是祖父(黄敬临)的次子。祖父去世之后,‘姑姑筵主要由他继承经营,直到1948年歇业。”

1930年代中后期,黄进威在成都陕西街西口开了家“不醉无归小酒家”,店名出自《诗经·湛露》,取“厌厌夜饮,不醉无归”之意。餐馆以家常风味的小烧小?、文火煨烧为主,主要有红烧舌掌、葱烧鲫鱼、蒜泥肥肠、麻辣牛筋、肥肠汤、白宰鸡汤、青笋拐弯、宫保鸡丁等,还有蜀中有名的家常泡菜。據说不醉无归小酒家的食客都不一般,门口经常停着雪佛兰等豪华轿车,那时成都包括四川省内汽车都不多,到这儿吃饭的都是些什么人,由此可以想象。

黄敬临的三弟黄保临也是文人出身,工书法,善诗词,曾当过宜宾征收局长和省财政厅科员,人称“黄三爷”。这位黄三爷受哥哥影响,也弃官从商,开办餐馆。黄保临的烹饪技法皆出其兄,1937年在成都打金街开“古女菜”餐馆,“古女”系“姑”字拆开而来,表示自家餐馆源于姑姑筵,后来又在总府街开“哥哥传”饭店,承继姑姑筵的一切。

(作者系文史学者)

猜你喜欢
刘湘姑姑成都
穿过成都去看你
成绩是最好的颜值
刘湘打破世界纪录
第二章 姑姑,你咋这么美啊(5)
第二章 姑姑,你咋这么美啊(2)
成都
许愿幸福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