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与鱼

2021-12-05 13:41陈忠海
同舟共进 2021年11期
关键词:孙吴武昌鲍鱼

陈忠海

中国大约从商朝开始有了人工养鱼,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第一部养鱼专著《养鱼经》,传说作者是越国大夫范蠡。秦汉至三国时期,养鱼事业有了较大发展,鱼的品种也很多,人们不仅喜欢吃鱼,而且还有不少讲究。

【汉画中的“烤鱼宴”】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这里的“小鲜”指的是鱼,需要慢火久炖才能入味。孟子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说明吃鱼不仅在春秋战国时期较为普及,而且是与熊掌能相匹敌的美味。《诗经》有“饮御诸友,炮鳖脍鲤”的诗句,“脍鲤”就是生鲤鱼。孔子在《论语》中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脍”是切成细片的肉或鱼,一般沾着酱吃。《孔子家语·本姓解》记载,孔子生了儿子,鲁昭公特意派人送了一尾大鲤鱼给他做贺礼,孔子于是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孔鲤。

到了两汉和三国时期,鱼已经成为百姓的基本食材。《汉书·地理志》记载:“江南地广……民食鱼稻。”在此期间,捕鱼的技术也有了很大发展,各种各样的渔具,如罟、罛、罶、罩及鱼网大量出现,其中,“罛”是一种非常大的渔网,“罶”是捕鱼用的竹篓。江苏、山东等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还可以看到用鱼鹰捕鱼,比较有名的是一种叫鸬鹚的鱼鹰。

三国时期,人们最常见的吃鱼方法是烤炙,在汉朝壁画里,有鱼被从中切开放在容器中炙烤的画面,还出现过“烤鱼宴”这样的主题。洛阳博物馆收藏了一架汉代烤炉,就非常适合烤鱼。

【曹操吃鱼最讲究】

曹操不仅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同时也多才多艺,是诗人、书法家、围棋高手,还是一位美食家。《太平御览》收录了曹操写的《四时食制》,这可以称得上是“三国鱼类专集”,内容十分丰富,还提到了鱼酱的制作,说明当时把鱼做成酱是一种经常性的吃法。除了作酱,还可以作酢,鱼鲊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腌制发酵食品,按一定工艺加工而成,从汉朝开始,鱼鲊就广为流行。曾在孙吴任司空的孟仁对母亲很孝顺,《吴录》记载,孟仁年轻时曾为骠骑将军朱据手下军吏,后改任监池司马,他能自己动手制作鱼网,捕了鱼,自己舍不得吃,“作鲊寄母”,哪知母亲将鱼鲊退了回来,对他说:“汝为鱼官,而鲊寄我,非避嫌也。”

《齐民要术·鱼鲊》讲到鱼鲊的制法:将鱼肉带皮切成块,去血水,放白细盐、茱萸、橘皮、好酒,再以米饭制成糁备用,然后将瓮洗净,在瓮里放一层鱼块,撒一层米糁,放置一段时间,便可食用。当然,鱼鲊的制作方法有很多,也有不放盐的,有用荷叶包裹的,都很有风味。鱼鲊比起鲜鱼来不易腐败,而且制作上比鱼干更加精细,味道也更加可口。这种制作方法,如今在西南地区的侗族、苗族日常饮食中仍保留着。

【曹丕送孙权一千头鲍鱼】

曹操喜欢吃鱼,也长于识鱼,他最爱吃的是鳆鱼,也就是鲍鱼。曹操死后,曹植被封为亲王,远赴封地,曾向魏文帝曹丕上《求祭先王表》,想遥祭父亲,表文中说:“先王喜食鳆鱼,臣前已表得徐州臧霸送鳆鱼二百枚,足以供事。”臧霸是曹操的老部下,担任徐州刺史,辖地靠海,可以弄到鲍鱼。

曹丕似乎也喜欢吃鲍鱼,也常拿鲍鱼送人。《全三国文》中收录有曹丕写给孙权的一封信,信中说通过赵咨送给孙权一些东西,包括“文马一匹,白鼲(读hún)子裘一领,石蜜五斛,鳆鱼千枚”。文马是有纹饰的马,白鼲子裘是用一种白色拱鼠的皮做的衣服,石蜜是用甘蔗炼制的糖,鳆鱼就是鲍鱼。

【孙吴为武昌鱼命名】

三国时期,要说吃鱼还是孙吴最便利。孙吴地处长江下游地区,有江有海,还有众多湖泊,盛产各种鱼类。《后汉书·左慈传》记载,曹操在一次宴会上曾说:“今日高会,珍馐略备,所少松江鲈鱼耳。”说明松江鲈鱼这种美味在三国时就享有盛名。左思虽然是晋朝的文学家,但他生于三国时期,三国结束时已30岁了,所以他写的许多作品都记录着三国时期的生活。左思的名作《吴都赋》描写的是孙吴的社会风貌,其中列举了很多鱼类和吃法。

吴大帝孙权也喜欢吃鱼。葛洪在《神仙传》中记载,介象懂方术,孙权得知其大名,把他召到武昌,称他为介君,十分敬重,请他为自己传授养生秘诀。一次,孙权跟介象谈论什么鱼最美味,介象回答:“鯔鱼为上。”孙权说:“此出海中,安可得邪?”介象说,这个容易,于是让人在庭中挖了一个大坑,蓄满水,在里面钓鱼,果然钓上了鯔鱼。鯔鱼背部黑绿色,腹部白色,头短而扁,生活在海水和河水交界处,味道鲜美。

孙吴最早的基地是吴县(今苏州),后迁至京口(今镇江),之后再迁建业(今南京)。之所以一再西迁,是出于群雄争霸的战略考虑。迁往建业后,孙权仍觉太偏东了,想把大本营迁到武昌(今湖北鄂州),但遭到江东大族们的抵制,大家不愿离开家乡。《三国志·陆凯传》记载,当时江东地区流传着一首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这反映了人们不愿向西迁移的普遍心理。

童谣里说到的“武昌鱼”,一般认为是“武昌出产的鱼”,其实并非如此。“武昌鱼”指的是一种专门的鱼,学名“团头鲂”,俗称鳊鱼,肉嫩味美,含肉量也高,营养十分丰富,适合人工养殖。孙权喜欢吃这种鱼,还常拿它来赏赐大臣,并给它命名为“武昌”,之后再用这种鱼命名了武昌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先有武昌魚,再有武昌城。

【鱼油是“秘密武器”】

三国时期,关于鱼还有不少传奇故事。公元173年,兖州刺史部北海国发生地震,东莱、北海“海水溢”。海啸过后,一些鱼被冲到岸上而死,《续汉志》记载:“时出大鱼二枚,各长八九丈,高二丈余。”推测起来,应该是海里的鲸鱼被巨大的海浪冲上了海滩,搁浅而死。

三国时期的左慈善方术,经常能变幻出一些神奇的法术,曹植不信,想亲自验证。据曹植所写的《辨道论》,左慈曾对曹植说“取鲤鱼五寸一双”,在一条鱼里填上药,一条不填,然后一块煮,有药的那条鱼“奋尾鼓鰓,游行沉浮,有若处渊”,而没有药的鱼一煮就熟,可以吃。曹植不信,让左慈当面试验,左慈说这种药取自万里之外,难以获得,结果不了了之。

公元252年,曹魏的洛阳城里出现了异状。《晋书·五行志》记载:“时有二鱼长尺,集于武库之屋。”鱼应该待在水里,跑到房顶上预示着什么呢?有人认为这是祥兆,大臣王肃反对,认为是恶兆:“鱼生于渊而亢于屋,介鳞之物失其所也。边将其殆有弃甲之变乎?”不久,曹魏的军队果然在东兴打了大败仗。

鱼不仅能吃,鱼油也有大用处。赤壁之战中,周瑜、黄盖指挥的吴军使用火攻打败了曹操率领的大军,助火的东西是油。《三国志·周瑜传》记载,黄盖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这里用的油多为鱼油。除此之外,曹操手下的扬州刺史刘繇镇守合肥期间积极备战,《三国志·刘馥传》记载,刘繇率军民加高城垒,积累木石,编了很多草苫,并且“贮鱼膏数千斛”,众人不知道这些东西何用,等吴军来进攻时,人们用鱼油浸草苫,烧向攻城的敌军,从而以少胜多,保住了城池。

(作者系文史学者)

猜你喜欢
孙吴武昌鲍鱼
人生的鲍鱼
鲍鱼红烧肉
骑风火轮的跑片员(短篇小说)
武昌理工学院室内设计作品选登
王亚南与武昌中华大学
鲍鱼有什么营养价值
夜登武昌封建亭(外二首)
童迷黑白秀
新西兰地震震出上万只超级大鲍鱼
孙吴“赤乌改元”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