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冠疫情防控常态下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防控

2021-12-06 01:42戴玉红顾灿根
渔业致富指南 2021年19期
关键词:苗种水产品水产

○戴玉红 顾灿根

2020年年初,“新冠”爆发,水产品销售曾一度受到影响,导致水产品短期积压滞销,销售价格短期下降,影响了水产养殖效益。2021年上半年因供给减少、饲料成本上涨等原因水产品价格大幅上涨。随着新冠病毒变异株的输入,“新冠”再次爆发,从南京扩散至扬州、淮安、宿迁等地。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多地道路封锁,也增加了水产养殖的养殖成本。至目前为止,疫情还在继续,今后乃至将来,疫情防控将进入常态化。如何降低养殖风险和成本,实现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促进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重中之重是做好水产养殖动物的病害防控。

众所周知,渔业绿色高质量即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其影响因素包括水产养殖动物苗种质量、水域环境、饲料和药物等投入品质量,关键点是水产养殖动物的病害防控。水产养殖动物健康,则证明具有良好的抗病防病能力,既能提升养殖的水生动物成活率和生产性能,提高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又能减少消毒、杀菌、杀虫等药物的使用,控制养殖水产品药物及有害物质的残留,保障水产养殖产品的食用安全。总结多年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控经验,采用非药物的病害防控技术才能适应现代渔业发展的需要。

一、树立正确防控理念

一直以来,我们遵循“防重于治”的病害防控原则,通过药物对水产养殖动物种苗及池塘水体定期消毒,杀灭病原体,同时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也是采用药物,杀死或抑制病原生物。其后果:一方面药物对水产养殖动物自身的生理健康造成较大的伤害,造成水产动物在一定时期内自身免疫力显著下降,严重的可能造成二次感染、再次发病。另一方面,养殖过程中使用的药物残留或富集于养殖的水产品之中,引起水产品残留超标,影响养殖水产品的食用安全,甚至会引起环境污染。

全面树立“养重于防”的病害防控理念,“养重于防”是强调养殖过程的非药物的、基于水产动物自身生物学属性的、基于养殖水产动物生活环境的自然化过程,包括种苗、投入品、养殖过程的管理等。“养重于防”的病害防控理念是:种苗具有良好的种质质量,具有养殖动物自身的生理和一定的生长优势,生活于适宜的水域环境中,获得全面而安全的营养饲料,依赖自身的生理健康和免疫力,抵御病害的发生及扩大,依赖自身生理健康修复由外界引起的组织损伤,自我调整生理代谢功能的失调等,转化为水产成品。其原则是尊重水产养殖动物自身的生物学属性、提供合适的生活环境,控制养殖动物受到过度的应激压力、控制强刺激性的药物对水产动物的伤害等,依赖水产动物自身、而不是药物实现对病害的防御和治疗。这样获得的养殖水产品食用安全和质量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二、发展生态健康养殖

改变传统养殖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通过科学合理的养殖容量和品种搭配,建立可调控生态系统,实现循环节水和零排放。推广池塘养殖水质调控与尾水生态治理技术、配合饲料替代冰鲜幼杂鱼等生态养殖技术、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鱼虾混养生态防控技术等生态养殖技术,减少病害的发生,减少渔药的使用,全面提高生态防病的综合水平。

三、使用优质健康苗种

目前养殖的淡水鱼类、河蟹等,其亲本来自于自然水域环境和池塘培育,其繁殖的后代质量差异较大。一般情况下,自然环境选育的亲本繁殖的后代在生长速度、抗病防病等方面要优于池塘养殖群体选择的亲本,尤其是草鱼、团头鲂、中华绒螯蟹等。无论什么亲本繁育的苗种,无论是自繁自育的苗种还是外购苗种,都要求使用的苗种优质且不携带疫病,检疫合格,充分保证水产养殖动物成活率。部分病原生物具有垂直传播的途径,即病原生物在亲本中寄生,可以通过卵子、精子传递给苗种,例如鲫鱼疱疹病毒、淡水虾的病毒均有垂直传播途径的存在。因此对繁殖用亲鱼、购买的苗种有必要进行相关的病毒检测或其他病原生物检测。

四、加强生产质量管理

养殖者加强养殖生产管理,落实《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完善水产养殖生产记录和用药记录制度,执行国家有关养殖技术规范操作要求,建立从养殖用水、生产管理、苗种质量、生产记录、饲料兽药、药残监测等全过程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

1.抓好春夏时期的饲料投喂。

春季(2、3月),水温逐渐升高,水产养殖动物体内的生理代谢活动开始活跃并逐渐增强。但水温依然较低,依然处于18℃以下,主要淡水养殖鱼类在水温10℃以上才开始有摄食活动。这个时期的水产养殖动物因为内源性物质消耗,其体质较差。有些养殖户觉得水产养殖动物反正摄食不旺盛,即使摄食、消耗了饲料,水产动物也不会生长,反而浪费了饲料。所以这部分养殖户即使水温达到10℃及其以上,也不投喂,或者选择廉价的饲料,或者投喂菜粕、小麦、玉米等单一饲料原料。然而水产动物随着水温的升高,摄取外界食物而逐渐进入生理活动代谢的恢复,如果水产动物的体质恢复得很好,则当水温上升到18℃以上时,水产动物则具有较好的抗应激力和免疫力,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因此,当水温达到10℃左右时要投喂饲料,且投喂易消化、易吸收、营养平衡的优质饲料,以保证水产动物自身免疫防御能力的恢复和增强,促进后期的生长发育。

初夏(4、5月)是水产动物疾病的高发期,这个时期气候变化幅度大,水域环境处于剧烈变化,导致养殖的水产动物处于一个高度应激状态,而容易感染病原生物。在水温10~18℃期间,应该选择质量较好的饲料,并以饱食投喂为主,而不是控制投喂量的限食投喂原则。当水温上升到18~25℃的时期,则需要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可以较正常饲料投喂量减少30%~50%。对于饲料质量,饲料蛋白质水平可以较7、8、9月低1%~2%、油脂水平可以较7、8、9月的饲料高1%~2%,饲料营养保证低蛋白质含量、高油脂含量;蛋白含量动物蛋白质原料占比高一些,其消化利用率和营养平衡性优于植物蛋白质原料;保持足量的维生素;补充适量的胆汁酸,维护水产养殖动物的肠肝胆汁酸循环,保护肝胰脏和肠道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补充适量的中草药,选择具有抗氧化应激、抗自由基并修复肝胰脏和肠道损伤作用(不具有杀菌、杀虫作用)的中草药;补充适量的微生物发酵原料,如酵母类原料和发酵饲料等,维护肠道黏膜的生长发育和健康。

2.注重水质管理。

调控水质,改善养殖环境,预防疾病。对池塘水质影响最重要的因子是养殖水产动物、饵料、水体微生物种群及非饲投入物。如果过多的投入饲料或消毒剂,生态循环途径受阻,平衡被破坏,就会产生氨氮(NH3)、亚硝酸盐(NO2-)、硫化氢(H2S)等有害物质以及大量的有机物,一方面池塘水体被污染,另一方面有害物质通过鳃部进入水生动物体内,破坏鳃表皮,增加鳃的通透性,降低血液的携氧能力,使水产养殖动物体内多种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导致免疫抗病能力、生殖能力和生长速度下降,增加疾病易感性。

因此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维持良好的生态循环,至关重要。养殖户可采用简易水质分析仪,随时了解水中溶解氧、盐度、pH、总氮、氨氮、亚硝态氮、硫化氢变化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如果池塘生态系统被破坏,选用国家批准生产的适量的生态物质(非药类调节剂),通过生态物质(非药物调节剂)对有害污染物有效的吸附、氧化、还原、降解、络合及转化,达到降低、消除有害污染物的目的,建立新的平衡的池塘生态系统。非药类调节剂,不对水产动物产生毒素和残留,目前生产中普遍使用的有:有机生物肥类、有益微生态制剂类、矿物化工类、植物提取物类等,从其功效来分,分为肥水类、调水类、解毒抗应激类、底改类、增氧类、杀虫类等。但近年来市场缺乏有效监管,产品质量鱼目混珠,参差不齐,已经对水产食品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2021年国家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关于加强水产养殖用投入品监管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实施水产养殖用投入品使用白名单制度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及《关于印发<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非药物调节剂使用会科学合理,绿色防控会普遍应用,水产品食用会保障安全。

五、加强疫病防控

政府技术部门强化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加强对一、二类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的应急处置,依法采取封锁、隔离、扑杀、销毁、消毒、无害化处理等强制性措施,防止疫病扩散和盲目用药。加强水产养殖动物病情测报,掌握疾病分布和流行趋势,科学研判防控形势,及时发布预警。实施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制度,推广应用疫苗防病,从源头降低病害发生,减少用药风险。淡水鱼类重点防控草鱼出血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水霉病等;虾类重点防控白斑综合征、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等。

针对病毒性疾病的防控,和细菌、寄生虫性病原生物比较,病毒最大的特征是不能独立存活,需要寄生在活的细胞中才能存活、增殖。没有直接杀死病毒的药物,也缺少可以进入水产动物体内细胞去杀灭病毒的药物和技术方法。水产养殖动物对病毒性疾病的防御、对病毒的杀灭或控制,只能依赖水产动物自身的免疫防御能力。

饲料质量对水产动物自身的生理健康和自身的免疫防御系统起了决定性作用。增加饲料中可以修复水产动物主要器官组织损伤的饲料物质、增加提高或维护水产动物免疫防御能力的饲料物质等(主要的饲料补充物质如前四所述),发病期要控制饲料的投喂量。病毒性疾病一旦发生,病情的发展速度很快,疾病传播的速度也很快。且一旦病毒性疾病暴发,水产养殖动物体内细胞和器官组织受到很大的损伤和破坏,7~10天,增殖的病毒、损坏的细胞等会刺激水产动物自身的免疫防御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如产生抗体、增加白细胞数量、增加吞噬细胞数量、增加体液免疫能力等。所以病毒性疾病一旦暴发,除加强水体增氧外,需停止投喂饲料、换水、用药等行为,7~10天之后,可以投喂少量的饲料,观察水产养殖动物摄食和死亡情况,逐渐增加饲料的投喂量。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发生病毒性疾病的水产动物的死亡率,减少经济损失。如遇病毒性疾病与其他细菌性疾病并发,首先要确诊病原生物,确定是否是病毒病暴发,如果确定,要停止饲料投喂、停止换水;其次,选择对水产动物刺激性小、对水产动物毒性小的药物(如有机碘)来控制细菌性疾病。

六、规范用药减少用药

养殖者提高规范用药意识。不使用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等禁用药品及化合物和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停用药品,不使用假劣兽药和原料药、人用药,以及所谓“非药品”“动保产品”等国家未批准药品。养殖者按照兽药说明书注明的用法、用量、休药期等使用兽药,避免滥用药,减少用药量。

(通联:214500,江苏省靖江市水产技术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苗种水产品水产
“证”规企业,振兴水产!
当代水产 腾氏水产商务网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关于溧阳市青虾“太湖2号”苗种扩繁体系生产情况的公示
冰岛2020年水产品捕捞量102.1万吨
多数水产品价格小幅下跌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简析稻田养殖小龙虾的苗种选购与放养技术
湖北省2016年9月水产品塘边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