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版画艺术表现中传统与实验的契合

2021-12-06 13:33张博
艺术品鉴 2021年9期
关键词:版画形式传统

张博

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会接触到大量的印刷图像,通过各种不同的媒介,且最终以复数形式呈现出来,比如印章、纸币、海报、衣物上的logo 等等,充满了我们日常生活中衣、食、住、用、行各个领域,但这些印刷制品能否上升到版画艺术的层面,这取决于创作者的角度,是以艺术审美的视角为主,还是以商业利益的视角为主,还是其他什么?可如今版画艺术和印刷品之间的界限似乎越发模糊化了。

传统的版画艺术形式从技术上可划分为平版、凹版、凸版和漏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材料的出现,又新增了数码版、综合版等,形成现代实验性版画艺术形式。从题材内容的角度来说,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传统的版画主要是作为传播工具、记录工具出现的。现代实验性版画艺术更多的是强调自我,通常以记录个人情绪或表现自我观念上的认知等。

一、传统版画艺术的发展及特征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版画艺术的高度似乎并非与时俱进。达·芬奇、丢勒、伦勃朗、陈洪绶、杨柳青等这些大师的版画作品,自诞生之日起便被奉为绝世经典流传百年,后人倾尽毕生之所学而不能比肩。只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版画艺术的丰富性和表现形式的广泛性。

世界上公认最早的版画是在中国的唐朝公元868 年《金刚般若经》的扉页。木版画作为我国本土艺术文化,继承并发展至今,在世界上仍享有盛誉。宋元时期的佛教版画,较唐、五代时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题材内容除人物形象外,也开始出现山水景物等。而且在不同的地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特点。辽代出现了套色版画《南无释迦牟尼佛像》,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画,元代的“平话”刻本,是我国连环版画的雏形,明清两朝是我国传统版画发展的高峰时期。在许许多多文人、巨匠、书商的共同努力下,版画涌现出了各种流派,创造出大量的优秀作品,晚期以欣赏性为主的版画也兴盛起来,尤其是文学名著的刻本,版画插图样式丰富,流行广泛。中国传统版画在近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留下大量佳作,传统版画艺术精妙的部分值得我们体味与承传。例如艺术效果上尽可能地利用媒材的本色,如木刻透露出的木味,水印木刻发挥水性油墨晕染的艺术效果;巧妙利用留白和留黑的手法,对版画的画面做一些形式感上的处理等等。中国的传统版画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其独特、完善的发展轨迹,作为东方绘画艺术的一种,它拥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14 世纪中后期。因纸张在欧洲的出现,木版画艺术随之诞生了,尽管之前人们偶有将金属上雕饰加热,再印制到皮革上的原始印刷方式,但木版画的出现才使欧洲版画艺术的概念真正得到普及,其相对低廉的价格使得普通家庭也能够承受,印制出来的故事插图开始在教堂外贩售。西方现存最早的版画是一块儿胡桃雕版的残片,长600 毫米,宽230 毫米。据考证它制作于1380年,直到1898 年在法国的印刷世家普罗塔家族中发现,画面内容以故事叙述为主。我们把1500 年前欧洲的木版画称为“欧洲初期木版画”时期,此时大多以胡桃木、梨木、樱桃木、苹果木等常见的果木材料为主,画面的人物造型生涩稚拙,多以简单的粗线勾出轮廓,油墨采用较为单调的黑色或棕色,印刷方法多为拓印和捺印。随后而起的丢勒、伦勃朗直至毕加索,承前启后长达500 年的光景中,他们不遗余力地将版画艺术推向了高峰。西方的版画艺术繁荣于德国,然后在意大利、弗兰德斯、法国、英国席卷了整个欧洲,版画开始盛行起来。铜版画的技法也丰富起来,从最初的干刻发展出蚀刻法,到了18 世纪中后期,铜版出现了软蜡法、美柔汀、飞尘等技法以及石板、照相技术等版画艺术种类悉数登场。

二、实验性版画艺术的表现与创新

随着版画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强调个人的主观意向。版画艺术的工具、材料、技法以及创作的题材内容,发展出诸多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现代版画艺术媒材的应用,不断试图摆脱传统版画在形式及语言角度的审美方式。执着用丰富多样的综合材料以及不同的新技法(包括新科技的支撑)来强化画面视觉语言的感染力,使得现代版画艺术的肌理效果更加丰富多样。其中综合版画与数码版画是实验性版画最具代表性的版画艺术形式。

综合版画,不同于以往其他任何一种版种类型,它强调版画艺术画面的趣味性与材料间的综合性。综合版画作为现代艺术的产物,同样随着发展而不断地革新着自己,为版画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方向。从杜尚开始,打着“观念”的大旗,世界上许多的艺术家接二连三地做出响应,挑战任何形式的艺术以及对艺术本身的界限进行革新,现代版画艺术在这次大洪流中也表露了一下自己的态度,版画家们也纷纷探索着版画的边界,综合版画也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这里的综合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是对于传统版画艺术不同技法间的综合运用;一个是对于艺术家自我观念,精神层面的综合反映到画面形式上。总之,综合版画应用就是通过版画材料,程序过程的实验控制材料自然痕迹,发现和利用材料非常态下的物质属性,使之得到最大化的艺术利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码版画”随之应运而生。数码版画同样有两种定义,一个是指数码技术用于原创得到的版画艺术形式,或称计算机版画、电脑版画、数字版画、数位版画等等。利用科技的力量将传统版画中的形式语言通经过计算机的处理,再经过打印机输出平台印制出来的,具有复数性的版画艺术形式(目前这是一个新兴且具有争议的版种),传统版画语汇与数字技术的结合,给版画艺术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第二个数码版的定义是指原作的复制,依托于现代的科学技术,数十亿像素各个方位的立体扫描仪,通过高精准度的微喷技术输出高仿真度的原作复制品。它最大特点就是高度忠于原作,包括质地和色泽,按照1:1 的比例无差别地再现作品的原貌。1968 年在英国举办了全部由电脑与打印机绘制的《控制论》画展,展出了许多怪诞的作品,这算是数码版画早期发展的雏形。

三、版画艺术表现中传统与实验的契合

版画艺术表现中传统与实验之间契合的关键在于人心。回归传统不是空洞的口号;实验探索也不是漫无边际的。回归传统不一定非要将古代技术原原本本地拿到当代来用,有些技术是没必要也不可能复制的,一个民族真正得到尊重,不仅要看“硬件实力”,更重要的是这个民族的文化积淀,能否长久要看文化积淀的核心——基点。因此对待传统艺术不应该目光短浅地只看到表面现象,要接近核心的“理”才是关键,如此也就接近了千百年深沉的智慧;实验探索不能漫无边际,这里有两层含义,一个是艺术不能漫无目的地脱离这个时代太远,也不能无所顾忌地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特别是那些低级、负面、媚俗、暴力等艺术表现),另一个是指艺术的实验探索不能无底线地依附于科技发展,艺术注定是不可能被1+1=2 这样就解释得通的,人脑有别于电脑,也是由于人处理问题时可以多方面、多角度、立体地进行分析,同时可以理性思考也可以感性表达,这样,技术材料才能真正意义上的为我们所用,而不是被动顺从成为“工具人”。王华祥先生曾讲“我说要让实验走得更远,让传统走得更近。实验要走多远?传统以后要走多近?实验要远到超越当代,传统要近到人心”。

当下,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虽然目前当代艺术还没被定义下来,没有成为历史,但是似乎各个国家都试图敞开臂膀拥抱这个世界,形成一个共同的普适价值,在文化上强调包容性、多元化,多方向,突破性别、家庭、氏族、阶级、民族、国家以至种族。因此,在这样的主题核心思想环境下,没有哪个艺术家可以做到独树一帜,有别于现代艺术理念强调的“形式至上”或是“观念之上”,排斥非现代艺术形式之外的任何形式的艺术,(主要包括传统古典艺术以及民族地域性的艺术形式等)。如今很多人在观念上喜欢把一切事物普遍地对立起来,遇到问题就特别喜欢强调自我,排斥别人与自己意见不同的认识和观点,试图找到别人身上的缺点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当然,这种发泄式的诡辩一定是盲目的、偏激的、自私的,同样也是毫无意义的,我们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秉持的思想认识和理论观点,但这不代表一定要排斥其的艺术形式(当然除那些低级、负面等),画面是照进艺术家心灵的一面明镜,可以想象到此类人的艺术作品不会太有广度和高度的,更别提深度了。前面两个章节有提到两类不同的艺术形式,传统版画艺术形式与实验型版画艺术形式。目的不是强调两者水火不容的关系,而是想说清二者之所以不尽相同,不仅是因为二者在对应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必要性与必然性,而且二者都有其自身独特的闪光点,对于不同阶段、不同艺术追求的艺术家们本应是种“福音”,前人为我们探索出了各种不同的表达认知的方式,这些艺术形式包容了形形色色的人,我们应该心存感激而不是当成互相掣肘的利刃。

四、结语

版画艺术表现中传统与实验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一棵树上不同方向的枝杈,艺术家摆正思想基点注重文化积淀,就如同培育“大树的根基”。画面只要是能够传达出画家根本的认知与理念,什么样的表现形式都是无所谓的,毕竟自然生长的大树不会只有一个树杈,而是多方向、多角度郁郁葱葱地舒展着。

猜你喜欢
版画形式传统
版画作品选登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小议过去进行时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