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在古筝演奏中的作用及意义

2021-12-06 13:33赵珂
艺术品鉴 2021年9期
关键词:古筝演奏者肢体

赵珂

当今社会,古筝演奏艺术作为一门主要的形式被呈现在舞台上,他不仅给观众带来了听觉上的享受更多是来自于视觉方面的享受,双重的享受更能加深人们对音乐的体验感。出于这种原因,肢体语言的恰当应用在古筝演奏中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精准地使用肢体语言不仅能让听众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音乐美感,而且也能让演奏者充分感受到一种“演奏的快感”。古筝表演艺术家袁莎老师作为古筝演奏中表现肢体语言的代表人物,她演奏出的作品听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令人意犹未尽的感觉,正是因为她在弹奏过程中加入了合适的肢体语言,所以她演奏的乐曲才能更加地婉转动听。

传统的古筝教学中更多的是注重乐理的教学和演奏的教学,古筝演奏作为一种表演艺术,肢体语言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了肢体语言的重要性,并且也将此慢慢融入了教学中,为了进一步提升表演的欣赏性,老师们也开始注意肢体语言方面的培养,所以肢体语言在古筝演奏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一、古筝演奏中的肢体语言

(一)古筝的起源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鸾筝,是中国汉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古筝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之一,其也有着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中国古书籍对筝最早的记载是《战国策》中的《齐策》,“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这样一段话:谨按《礼·乐记》:“筝,五弦筑身也”今弁京二州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大乐令壁记中则作如下的说法:“筝与瑟正同而弦少秦人有一瑟而争,蒙括中分之,令各取半,因名秦筝然”。

从各种资料来判断关于古筝的来源,分为以下几类:一为蒙括所造;二为瑟所简化。具体演变阐述有:对于筝为蒙括所造一说,许多人抱着迟疑的态度。在旧唐书音乐志中提到:“筝”本秦声也,相转云蒙括所造,非也、制与瑟而弦少,案京房造五音准如题,十二弦,此乃筝也。“瑟”,相传为伏魏氏所创,是一种远古时期就出现的乐器,杜氏通典上记载:“瑟世本云,庖牺作,五下弦,皇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具二均声,”一般认为琴瑟慢慢流传各地与各时期后,再经由蒙括或京房加以改良命名为筝。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古筝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其能够发展到现在离不开历代演奏者和制琴匠共同努力,古筝这件古朴的乐器也是跟随着人们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起初的古筝体积是很小的只有五根弦,后来慢慢地发展为十二根、十三根、十六根、十八根,直到现在,当下最多的有五十根弦,但是目前惯用的是二十一根弦,所以古筝又称二十一弦琴。

(二)古筝演奏中肢体语言的发展

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是指通过头、手、足、肘、颈等人身体部位的协调活动来表达人物的中心思想,形象地表达情意的一种方式。总而言之,肢体语言不只包括身体与四肢所表达的情感。

在古筝演奏中经常会用肢体语言去表达乐曲中内在的情感,以前人们在演奏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在意肢体语言的应用,大部分肢体语言的技巧都是靠老师“口传身授”来教给学生才一代一代地流传至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在演奏中越来越注重肢体语言的应用,在不断地改进下。肢体语言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系统,这也就使得乐曲的情感表达越来越丰富,也让古筝被更多的人认识、喜欢。

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在追求音乐的道路上不仅注重声音的传达,同时也去关注到表演者在肢体动作上的表达,肢体语言在演奏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听众更好地去了解整个乐曲想要表达的情感,同一首乐曲在不同的表演者的肢体语言的衬托下表现出来的情感也是不同的。肢体语言的应用在现在的古筝演奏中越来越重要,同时肢体语言也融入了现代的古筝教学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开始注意肢体语言的教学,将其逐渐融入学生的练习里,使得肢体语言和乐曲更好地融合从而使乐曲达到更好地诠释。

二、肢体语言在古筝演奏中的运用

(一)起奏动作

起奏动作就是在乐曲的开头出现的肢体表现,这个动作也是意味着整个乐曲的开始。肢体语言的表现主要为深吸气,用腰部的力量去带动整个上半身的动作,在此期间右手手臂也和深吸气紧密配合,从琴头附近由低到高向上“起范儿”后停顿几秒钟时间,再随着呼气力量下沉,缓缓地演奏出整个乐曲的第一个音符。若乐曲是欢快起奏则更应该将力量沉下去,这样演奏的乐曲速度能更快速,从而表现其欢快的气氛。

(二)呼吸动作

呼吸是肢体语言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在古筝的演奏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们在说话的时候都会注意呼吸,因为呼吸就像写文章的时候人们添加的逗号,所以在古筝演奏中也一定要注意其中的呼吸动作。呼吸在演奏中就是一个抬手的动作,和起奏动作非常类似。呼吸其实也就是人们俗称的“范儿”在演奏中体现出来的动作有提手、落手。音乐主要是由音准、节奏、音色、强弱所组成,所以当演奏的时候加上呼吸就能让乐曲听起来更加的丰满。

呼吸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不同表演者因呼吸频率的不同而演奏出来的乐曲也各有不同的感觉,在乐曲演奏中对速度渐快渐慢的处理也能通过呼吸来表现,在渐快的过程中呼吸的时长会随之变短,渐慢则相反。

(三)气口的表现

气口就是演奏过程中换气的表现,它是呼吸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个气口的表现都是不一样的,其可以表现为空拍、颤音、点颤等不同的演奏技法。在一个乐句中基本都会有一个气口,在表演的过程中也更应该去注意其所占用的时间,气口的出现也应该伴随着节奏的律动,这样能将乐曲情感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四)结尾的艺术处理

结尾作为乐曲最后出现的旋律也是至关重要的,有些乐曲是强收有些则是选择弱收。前者在肢体语言上表现出来的是力量迅速地下沉至指尖,再铿锵有力地演奏出结尾的音符,在强收的乐曲中更多的表现是最后快速或是强力度的弹奏,所以这也就要求了在结尾之前应该是弱收,从而形成一种比较强烈的对比。

在处理结尾时还有一种就是弱收,其在大部分的乐曲中还是比较常见的,结尾的弱收应该更加注重肢体语言的表现,在弱收的时候应该将力量慢慢地下沉至手指,再缓慢且柔和地演奏出最后的乐章。弱收较为强收来讲更能体现出整首曲子的柔美,在音乐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存在。

三、肢体语言在古筝演奏中的作用及意义

(一)肢体语言的重要作用

在每一首乐曲中都会出现多种节奏型,节奏则是将长短不同的音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组合而得来的,不同节奏是通过不同动作大小、动作快慢以及动作的组合方式来表现。在古筝演奏中虽然并不要求演奏者将所有的音符都用不同的肢体语言去进行描述,但是也不能只通音乐去表现乐曲的情感,在演奏中应该适当地把肢体语言和演奏乐曲结合,选择乐曲所对应的肢体语言来进行演奏,从而达到最佳演奏效果。

在演奏过程中音高的变化和力度变化也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进行表现。肢体语言与音高地结合在声乐作品中更容易被人们所关注,在音高较高的时候歌唱家们会很自然地用打开手臂或其他的动作来将高音进行更好地烘托,但是人们往往会忽略掉它在古筝演奏中的重要性。在古筝演奏中身体的幅度变化对于音高和力度都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古筝是通过琴弦的震动来发出声音的,所以当我们身体幅度有所改变时声音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一般情况下由低到高是渐强,演奏力度也是逐渐增强的,反之则逐渐减小。所以在演奏中肢体动作中应该随着音高的起伏变化来进行不断地改变,在音高较高的时候我们所需的力量也会增大,更应该将力量全部下沉至指尖来进行弹奏,这样才能使得肢体语言和整个乐曲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音乐得到更好地诠释。

(二)肢体语言的意义

肢体语言在古筝演奏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它是通过视觉来向听众更好地传达整个乐曲想要表达的中心情感,听众也可以通过不一样的肢体语言去了解每一位演奏者对于乐曲不一样的理解,让人们能够全方面地去认识一首乐曲,使之对于乐曲有更透彻的了解,通过走进乐曲来感受中国传统乐器的魅力。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古筝,不仅因为它是我国宝贵的传统乐器,也是因为古筝不断地发展让人们对古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是因为有肢体语言的加入音乐语言才更加丰富,让人们感受到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体验,并在欣赏的同时,从中更加深入了解古筝,最终将我国传统乐器文化发扬光大。

四、结语

古筝作为我国的传统乐器之一,其演奏艺术也有着丰厚且悠久的历史,随着现代人的思想变化和音乐鉴赏能力的不断增强,古筝演奏艺术也在不断发展,肢体语言作为古筝演奏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发生着不同的改变,演奏者们不仅对原有的肢体语言进行了传承,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肢体语言有了进一步的完善,每一位演奏者的肢体语言都传递着不同的情感,这也让同样的乐曲呈现出不同的情感乐思。当今的古筝演奏者应该继承且保留着原有肢体语言,并在演奏过程中更多地去注意肢体语言的运用。本文对肢体语言在古筝演奏中的重要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说明了在演奏中肢体语言存在的必要性,提醒演奏者应注意在演奏中肢体语言的恰当使用。有了肢体语言的加入使得古筝乐曲情感更加的多样化,让人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古筝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古筝演奏,从中体会到现代演奏较其传统在技巧上的丰富,从而推动我国传统乐器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古筝演奏者肢体
手风琴作品的艺术表现
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与建议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肢体语言
二胡演奏者的合奏技能探究
肢体写作漫谈
浅析心理活动对钢琴演奏的重要影响
第一次弹古筝
面试六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