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冲突和初中生社交焦虑的 交叉滞后分析

2021-12-06 20:15李荣王玉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34期

李荣 王玉龙

摘要:为探究父母冲突与初中生社交焦虑的相互预测关系,采用父母冲突特征量表和社交焦虑量表对湖南省两市几所中学的867名初中学生开展为期一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1)初中生感知到的父母冲突水平和其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2)交叉滞后回归分析表明,控制了T1父母冲突和T1社交焦虑的相关及变量自身的稳定性之后,T1父母冲突可正向预测T2社交焦虑;T1社交焦虑也可以正向预测T2父母冲突。结论:初中生感知到的父母冲突水平越高,其社交焦虑水平也越高;初中生的社交焦虑程度越严重,其感知到的父母冲突水平也越高。

关键词:父母冲突;社交焦虑;家庭影响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34-0023-06

一、引言

社交焦虑指个体对于自己处在社交情境中所产生的一种不合理的恐惧情绪,突出地表现为无法抑制或改变过分的、不合理的担心,同时伴有某些生理性的反应,头脑中充满关于自身和他人的负性信念,乃至无法正常参与社交活动,导致社会功能受损[1-2]。青少年阶段是一个社交焦虑症状增长的时期,也是社交焦虑障碍初次发生的时期[3-4]。研究显示,青少年社交焦虑发生率为5%~19.6%[5]。随着社交重心从家人逐渐转向同伴,青少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交考验,社交焦虑将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6]。研究显示,那些对社交情境有着极端持久的恐惧和回避行为的青少年更可能发展出抑郁、酒精滥用以及其他类型的社交障碍[7-9]。

父母冲突被认为是影响青少年社交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10]。父母冲突是指父母之间由于观念上的分歧等原因而产生的身体性或言语性的争吵和攻击,对儿童青少年的适应性有明显的消极影响[11-12]。研究显示,父母冲突与青少年的社交焦虑有着密切的关系[13-14]。父母人际关系的失衡,也会对孩子的人际交往潜移默化地产生不良影响,让孩子体验到更多的焦虑而避免参加社交活动[15]。父母冲突的认知—情境理论和情绪安全感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父母冲突对青少年适应问题的作用机制,认为频繁暴露于父母冲突的孩子,其父母冲突作为一种负性生活经历,容易使孩子产生消极信念和消极期望,如果这些信念和期望泛化到家庭外的人际交往中,产生人际不安感,就会进而导致孩子在与他人交往时产生社交焦虑[16-18]。此外,孩子会从父母冲突中感知到威胁感,从而导致青少年对人际交往产生恐惧和厌恶,破坏其人际信任,以至于造成社交过程中的焦虑不安[14]。

在父母冲突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同时,青少年的心理状况也会影响父母之间的婚姻质量。一项针对特质性皮炎儿童的研究显示,相比健康青少年,患有特质性皮炎青少年的父母面临更大的养育压力,从而可能导致更多的婚姻冲突[19]。针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相关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果,如,青少年的冲动性、攻击性行为会明显增加父母之间的冲突[20]。那么,作为一种非适应性行为的社交焦虑,是否也会影响父母冲突呢?本研究假设,父母冲突与初中生社交焦虑之间可能存在一种相互促进的双向关系。由于以往相关研究主要以横断设计为主,只能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静态关系,因此,为了检验父母冲突与初中生社交焦虑之间可能存在的双向促进关系,本研究采用了追踪研究设计,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交叉滞后分析。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湖南省韶山市和怀化市8所初中的初一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两次施测,间隔时间为10个月。第一次施测收集1134名被试的数据,第二次施测收集1066名被试的数据,整合后得到有效被試867名。其中,男生465人,占53.6%;女生402人,占45.7%。第一次对被试进行施测时,其平均年龄为12.16±0.62岁。来自城市的被试占61.1%,来自农村的被试占38.9%。

(二)研究工具

1.父母冲突特征量表

采用盖瑞(Grych)等[21]编制的“父母冲突儿童知觉量表”,后来经由赵梅[22]修订,此量表共38个项目,包括冲突程度、解决问题、涉己冲突、威胁程度、应对效果、三角关系、冲突归因七个维度。经过修订后的量表把冲突程度和冲突解决方式作为测量父母冲突特征的指标,来测量孩子所感知到的父母冲突水平。该量表共18个项目,每个项目是五点计分,从“非常不符合”到“完全符合”,本量表在已有的研究中表现出了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2]。在本研究中,该量表两次施测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是0.90和0.92。

2.社交焦虑量表

采用Fenigstein A、Scheier M F & Buss A H[23]编制的原始量表“社交焦虑量表”,该量表共6个项目,采用五点计分,该量表经希切尔(Scheier)等[24]修订后是四点计分(0表示一点也不像我,3表示非常像我),修订后的信度良好。在本研究中,该量表两次施测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是0.67和0.67。

(三)研究程序及数据分析

提前争取了学校老师和学生父母的同意之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每班配备两名主试,一名主试为经过培训的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训内容是指导语、问卷内容的解释和施测过程的注意事项等),另一名主试是班主任。施测前由主试向被试说明本研究的实验目的和指导语,施测完毕后,由主试当场回收问卷。

三、研究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后采用Harman单因子的方法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前后测数据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分别有6个和5个,第一个因子的解释率分别为29.42%和33.08%,均小于临界值40%,说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可以进行接下来的分析[25]。

(二)父母冲突与社交焦虑的稳定性

以两次测查时间(前测T1和后测T2)为被试内变量,性别为被试间变量,父母冲突和社交焦虑为因变量,分别进行2×2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表1),父母冲突测查时间的主效应显著,F(1,685)=8.37,p<0.05,表明学生的父母冲突从初一到初二存在一定的发展性差异;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F(1,685)=3.14,p>0.05。测查时间与性别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685)=3.39,p>0.05。社交焦虑测查时间的主效应不显著,F(1,769)=2.99,p>0.05,表明学生的社交焦虑从初一到初二不存在发展性差异;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F(1,769)=0.87,p>0.05;测查时间与性别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769)=0.66,p<0.05。

(三)初中生的父母冲突与社交焦虑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显示(表2),初中生的父母冲突(r=0.58,p<0.01)与社交焦虑(r=0.37,p<0.01)的前后测结果均显著正相关。父母冲突与社交焦虑在前测(r=0.24,p<0.01)和后测(r=0.21,p<0.01)中的同时性相关均显著;同时,父母冲突T1与社交焦虑T2的相关显著(r=0.13,p<0.01),焦虑T1与父母冲突T2的相关显著(r=0.18,p<0.01)。这表明父母冲突与社交焦虑存在一定的关系,变量间的同步相关和稳定性相关基本一致,符合交叉滞后设计的基本假设。

(四)初中生的父母冲突与社交焦虑的交叉滞后分析

采用交叉滞后回归分析考察父母冲突与初中生的社交焦虑之间的相互关系(图1)。

首先,考察初中生所感知到的父母冲突对其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将两个变量的前后测配对,以前测的父母冲突T1和初中生的社交焦虑T1为自变量,后测的社交焦虑T2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考察控制了社交焦虑稳定性后,父母冲突T1对社交焦虑T2的独立贡献。结果显示,父母冲突T1对社交焦虑T2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2,p<0.01),提示初中生在初一时较严重的父母冲突程度对一年后社交焦虑的发展有预测作用。

其次,考察初中生的社交焦虑对其感知到的父母冲突的预测作用。以前测的父母冲突T1和社交焦虑T1为自变量,后测的父母冲突T2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考察控制了父母冲突稳定性后,社交焦虑T1对父母冲突T2的独立贡献。结果显示,社交焦虑T1能显著正向预测父母冲突T2(β=0.18,p<0.01),提示初中生在初一时的社交焦虑水平越高,一年后的父母冲突程度也会越高。

四、讨论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家庭作为一个子系统,对孩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追踪研究,从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初中生的父母冲突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发现初中生的父母冲突与社交焦虑之间存在着一种互为预测互为因果的双向影响模式。

本研究发现,初中生的父母冲突从初一到初二有所上升,女生感知到的父母冲突水平明显高于男生。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26]。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孩子的问题增多,引发父母更多有关孩子教育的冲突;二是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孩子能够更多地觉知到父母之间的冲突。相比男生,女生对于父母关系的敏感度可能更高,因此更容易感知到父母之间关系的不和睦以及婚姻中的冲突。

父母冲突反映了父母之间的情感联结程度,孩子感知到的父母之间关系的好与坏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产生影响。本研究发现,初中生的父母冲突与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27-28]。说明初中生感知到的父母冲突越严重,初中生的社交焦虑就越高,而且他们的社交焦虑也会随着其感知到的父母冲突程度提高而提高。父母是孩子成长中关键的影响因素,父母之间的冲突会让孩子感觉到压力和无助,和初中生的抑郁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和学业成绩不良、人际交往不良等问题行为密切相关,因此父母冲突和社交焦虑必然有着密切关系[29]。

采用交叉滞后的研究方法考察了父母冲突对初中生社交焦慮的影响,结果发现T1父母冲突可以显著正向预测T2社交焦虑。同时考察了初中生社交焦虑对父母冲突的影响,结果发现T1社交焦虑可以显著正向预测T2父母冲突。说明初中生的父母冲突与社交焦虑是一个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双向关系。根据父母冲突的认知-情境理论和情绪安全感理论,在家庭日常相处过程中,当父母之间发生矛盾或者冲突的时候,初中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这种负面影响,所产生的情绪上的不安、焦虑等都会影响其在社交场合的行为,变得回避甚至是害怕与人交往[14]。一项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追踪调查发现,父母争吵的家庭,初中生患有社交焦虑的概率比普通家庭更大[30]。由于初中生刚经历了小升初,都需要面对生理、心理以及环境的多重变化,要适应新的班集体以及学业压力等,此时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以及孩子对争吵或者冲突环境下产生的负性情绪体验,都会导致初中生产生社交焦虑。相反,父母给孩子营造了安全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孩子处于没有或者极少冲突的家庭环境中,会较少受到不良情绪的困扰以及在社交中更加自信和主动[31]。同时,本研究发现的初中生的社交焦虑对父母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社交焦虑高的孩子也会有其他的适应问题,这些会使父母对其教养上出现困难,进而加剧夫妻之间的矛盾[32]。可见初中生的父母冲突与社交焦虑之间是一种不良的互动关系。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父母冲突与初中生的社交焦虑之间的交互影响,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如本研究结果对于初中生的社交焦虑对父母冲突之间的预测作用提供了实证依据,也可以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参考价值,对初中生的社交焦虑进行干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本研究采用自我报告的形式进行,数据收集来源过于单一,可能不能反映初中生父母冲突水平和其社交焦虑的真实情况。今后的研究可以从家庭其他成员、所生活的小区、老师等多方面收集数据,以丰富完善结果。其次,本研究只考察初一和初二两年的父母冲突水平与其社交焦虑的相互关系,没有涉及整个初中生时期。初三及之后的学生可能由于身心的发展和成熟及其所面对的压力的变化,父母冲突与社交焦虑的关系需要综合多方面去考量,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展追踪的年限范围,追踪整个初中甚至整个中学六年的父母冲突与孩子社交焦虑的动态变化。最后,父母冲突与社交焦虑之间应该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研究只探讨了其中的一个方面。未来研究仍然有待于探讨其他因素,如可以考查个体内部因素(人格特征等)和外部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等在父母冲突与社交焦虑之间所起的作用,以期更为全面地揭示相关因素对父母冲突和社交焦虑的影响。

五、结论

在初中生中,初一时的父母冲突能明显正向预测初二时的社交焦虑,同时初一时的社交焦虑能明显正向预测初二时的父母冲突,说明初中生的父母冲突与社交焦虑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促进相互预测的双向关系。

参考文献

[1] Morrison A S,Heimberg R G. Social anxiety and social anxiety disoreder[J].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13,9(1):249-274.

[2] 王超. 父母冲突、认知情绪调节与初中新生社交焦虑的关系[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7.

[3] Westenberg P M,Gullone E,Bokhorst C L,et al. Social evolution fear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normative developmental course and continuity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J].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7,25(3):471-483.

[4] Kessler R C,Berglund P,Demler O,et al. Lifetime prevalence and age-of-onset distributions of dsm-iv disorders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J].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2005,62(6):593-602.

[5] Erin Lewis-Morrarty,Kathryn A Degnan,Andrea Chronis-Tuscano,et al. Maternal over-control moderat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arly childhood behavioral inhibition and adolescent social anxiety symptoms[J].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012,40(8):1363-1373.

[6] Cheung R. Constructive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child adjustment in the Chinese context: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of emotional security and disintegration avoidance[J].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021(30):733-745.

[7] Beesdo K,Bittner A,Pine D S,et al. Incidence of social anxiety feedback loop and the role of peer victimization and acceptance in the pathways[J].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2007(31):1-16.

[8] Black J J,Chung T,Clark D B . Anxiety disorders and substance use disorders[C]. In:Yifrah Kaminer,eds. Youth Substance Abuse and Co-occurring Disorders.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16.

[9] Wittchen H U,Stein M B,Kessler,R C. Social fears and social phobia in a community sample of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prevalence,risk factors and commorbidity[J]. Psychological Medicine,1999,29(2):309-323.

[10] Reebye P.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child development:theory,research,and application[J]. Canadi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Review,2005,14(2):56.

[11] 池麗萍,俞国良. 认知评价在婚姻冲突与青少年自尊关系间的中介作用[J]. 心理科学,2008,31(5):1069-1073.

[12] Dijk R V,Valk I,Dekovi M,et al. A meta-analysis on interparental conflict,parenting,and child adjustment in divorced families:examining mediation using meta-analytic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J].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20,79,101861.

[13] 李艳华,钟佑洁,黄海宁.父母冲突和儿童社交焦虑:情绪安全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9):1403-1407.

[14] 王明忠,周宗奎,范翠英,等.父母冲突对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影响:序列中介效应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29(2):166-173.

[15] Rudolph J,Zimmer-Gembeck M J . Parent relation-ships and adolescentsdepression and social anxiety:indirect associations via emotional sensitivity to rejection threat[J].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14,66(2):110-121.

[16] Grych J H,Fincham F D. 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A cognitive-contextual framework[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0,108(2):267-290.

[17] Davies P T,Cummings E M. 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 adjustment:An emotional security hypothesi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4,116(3):387-411.

[18] 宁嘉鹏,朱亚莉,杨勇,等. 父母冲突影响青少年的社交焦虑:消极表征和人际不安感的间接效应[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9):1418-1421.

[19] Han J W,Lee H. Actor and partner effects of parenting stress and co-parenting on marital conflict among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topic dermatitis[J]. BMC Pediatrics,2020(20):141.

[20] Jay Belsky. Exploring reciprocal parent and child effects in the case of child inhibitionin US and Korean sampl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0,24(3):338-347.

[21] Grych J H,Seid M,Fincham F D. Assessing marital conflict from the childs perspective:the childrens perception of interparental conflict scale[J]. Child Development,1992,63(3):558-572.

[22] 趙梅. 婚姻冲突及其对青春期子女的影响[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5.

[23] Fenigstein A,Scheier M F,Buss A H. Public and 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Assessment and theory[J].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75,43(4):522–527.

[24] Scheier M F,Carver C S,Bridges M W . Distinguishing optimism from neuroticism(and trait anxiety,self-mastery,and self-esteem):a reevaluation of the Life Orientation Tes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94,67(6):1063-78.

[25] 周浩,龙立荣. 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 心理科学进展,2004(6):942-950.

[26] 邓林园,熊玥悦,杨梦茜,等.父母冲突、父母控制对高中生网络成瘾的中介影响机制:一项追踪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20(8):88-96.

[27] Johnson H D,Lavoie J C,Mahoney M. Avoidance in late adolescence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family cohesion:predictors of loneliness,social anxiety,and social[J].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2001,16(3):304-318.

[28] 王鉴,刘念,陶莉.父母冲突影响青少年焦虑和抑郁:自尊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28(11):1714-1718.

[29] 杨阿丽,方晓义,林丹华.父母冲突、青少年应对策略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37-43.

[30] 梁丽婵,边玉芳,陈欣银,等.父母冲突的稳定性及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时间效应:一个追踪研究[J].心理科学,2015,38(1):27-34.

[31] Yanhua L I,Youjie Z,Haining H,et al.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childrens social anxiety:mediating role of emotional security[J]. China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17(9):1403-1407.

[32] Underwood M K,Beron K J,Gentsch J K,et al. Family correlates of childrens social and physical aggression with peers:negative interparental conflict strategies and parenting styl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8,32(6):549-562.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