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探索点,助推幼儿深度学习

2021-12-06 10:36汤菲红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4期
关键词:判断倾听拓展

汤菲红

摘要:我園是省首批保教改革示范园,从课改拉开帷幕的那一刻起就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课改的浪潮中。我们依据国家规划和鲤城区的实际情况,在立足于园情和自身特色的基础上,整合多样资源进行园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关键词:观察;倾听;判断;拓展

在二期课改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园本化课程需要更多与幼儿经验符合的资源与条件,为此我们积极开展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带幼儿走出幼儿园,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在幼儿与社会大环境的互动中寻找幼儿的兴趣点,追随幼儿的热焦点,形成一个个富有探索性的主题课程资源,为幼儿营造一个广阔的、自由发展的学习空间。

一、学会观察

观察是老师了解和把握幼儿的基本方法,更是推进区域活动开展的好途径。教师在活动中不断引导幼儿通过自身去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支持幼儿与同伴协商解决中去探究新的玩法,从而生成新的探究内容。如:在一次裁布区活动中,幼儿拿出各种材质的布料,根据订单上的尺寸,用卷尺测量,并用粉笔、尺子画好线,然后开始沿线裁剪,刚开始,幼儿还能沿线裁剪,慢慢的开始偏离了画的线,剪出的布料歪歪斜斜。他们将裁剪好的布料送到设计区,设计区的孩子嫌弃的对裁布区的孩子说:你们剪的布歪歪扭扭的,我们都没办法在上面画设计图了。裁布区的孩子感到很委屈,说:布太软了,不好剪,我们也没办法。观察到这一现象,教师及时捕捉这一问题,引导幼儿讨论:棉布、绸布太柔软,不好剪,怎么办?有什么办法能让布象纸一样平整又好裁剪?裁剪时布会移动,怎么办?通过回家跟家长讨论查阅资料等,产生浆布区。在浆布区,幼儿第一次尝试用米浆、浆糊、地瓜粉、面粉等材料进行探索,他们发现地瓜粉与浆糊更容易上浆,但是为什么同样用地瓜粉,有的布浆完很硬,根本剪不动,有的布硬度适宜。怎样调配比例才是适宜的?幼儿在操作中根据每一次的调浆记录及布料上浆后的情况再次调整比例,寻求最佳的调配方案。幼儿不断地产生问题,又逐个解决,一个个活动中的问题都成了幼儿开启下一次探索的钥匙,整个区域活动以问题为导向,推动幼儿玩出新花样。

二、学会倾听

幼儿有着自己的心灵世界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他们喜欢在学习活动中发出各种“声音”,并期望得到教师的回应,教师要善于倾听幼儿的声音,了解幼儿活动意图,思维方式,需要,捕捉“趣点”来推动活动开展。如: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开始观看高甲戏《老鼠娶亲》的录像,边看边手舞足蹈,非常开心。看完剧目,幼儿拿来了绘画工具(彩色纸张和勾线笔)一一开始动笔作画,可是20分钟过去了,参与活动的8个幼儿中有6幅作品(线描作品)勉强画出大概的轮廓,基本特征却没有表现出来,而2个幼儿呈现两张白纸。他们愁眉苦脸地来了,异口同声地说:“老师,我们不会画。”幼儿的表现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教师一下也懵了,这不应该是大班幼儿的表现呀,问题出在哪里呢?洋洋说:“老师,我看不清楚媒婆丑的样子。”小欣说:“媒婆丑身上的东西太多,我不知道要画什么。”依依说:“动作太快了,画不出来。”《指南》要求:“鼓励幼儿在生活中仔细观察、体验,为艺术活动积累经验与素材。”通过和幼儿的互动交流教师发现了画不出来的原因有两条:一是观察对象难度太大。因为教师的粗心,没有考虑到“老鼠娶亲”这个剧目角色太多、画面跳跃性太大,幼儿没有办法进行聚焦观察,这次选择的观察材料对幼儿来说难度太大了。二是没有有效引导幼儿观察。教师没有认真地考虑如何引导观察,只是含糊地说“你们看完了就知道怎么画了”。于是,在下一步,教师调整了策略,一是对观察材料进行调整。在当地高甲戏团工作人员指点下找到了高甲戏《骑驴探亲》这个剧目,因为该剧目有很多媒婆丑的特写镜头,可以聚焦观察到媒婆丑的脸部表情变化。二是通过与幼儿的适时互动隐性地引导幼儿进行观察。

三、学会判断

一个好的有深度的“探索点”才有可能实现深度探究,分析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所包含的学习机会,把握好其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需要努力的程度,甚至引进“具有激励性而不是使其丧失信心的‘困难’或‘问题’,使儿童的活动复杂化”,能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美工区道具制作活动中,幼儿为表演区制作表演的道具——琵琶,在给琵琶上弦的过程中,幼儿困惑,为什么有的弦能发出声音,有的弦不能发声。教师敏锐的发现这是一个可以由浅入深的层次建构萌发各种探究的内容,并对其中涉及到的科学知识进行思考,预判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对预设的内容进行深度的、全方位的思考,引导幼儿从感知声音、探索声音的产生、听辨声音进行探索。在探索中,幼儿了解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来,声音是由振动而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体会到世界上不是所有的声音都是悦耳动听的。

四、学会拓展

教师在区域游戏前、中,要进行“深思考”、“深反思”,在游戏后要进行“深拓展”,从而有效地把握住关键“探索点”,助力幼儿的“深探究”,有智慧地推动游戏向深层次的方面发展。如:在一次参观完西街古厝雕刻后,孩子们对古厝砖雕艺术很好奇,也提出了很多关于雕刻的问题:雕刻师们是从哪学来雕刻技术的?他们是怎样雕刻的?用什么工具雕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雕刻的?我们也想学雕刻……回来后,班里掀起一股创作热潮,于是,教师在美工区创设了雕刻图片展,立刻吸引不少幼儿来围观。投放泥塑材料供幼儿选择与创作。佳玲选择用彩泥在泥工板上面塑造古厝砖雕,她从展板上选择了一张“花瓶”的图片,一边看着图片,一边用绿色彩泥团压的方式作出“花瓶”,又选择红色、黄色的的彩泥用团圆、搓长、压扁等技能在花瓶上塑造一瓶花。“花瓶”很快就完成了,她拿着作品说:“老师,我的砖雕做好了,漂亮吗?跟古厝上的砖雕很像吧!”孩子们说:“太美了,太像砖雕了。”孩子们纷纷投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发现,来美工区的幼儿逐渐减少了,冷清了下来。艺术创作是在感受和欣赏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欣赏过砖雕文化后,幼儿对砖雕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看到展板上的砖雕图案时能回顾自身经验,积极参与创作。但幼儿的知识经验不够丰富,泥塑过程中还缺乏变通性及独创性,创作方式单一,塑形方面缺乏整体造型的塑造,画面比较空。为此,教师调整了探索点,投放雕刻视频、作品细节图,各种花草鱼鸟、砖头和剪刀、竹棒、螺丝刀、陶土、颜料、毛笔等创作材料,幼儿从简单的在砖头上创作粘贴图案---学会用阴刻的办法刻简单的线条和图案----学会用阳刻的办法刻喜欢的图案。孩子的雕刻表现欲望越来越强了。美工区又热闹了起来,植物瓜果、祥禽瑞兽、虫鱼鸟兽……等富有闽南吉祥寓意的图案在孩子们的手中生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毫无意义的。观察、了解到幼儿的兴趣点之后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幼儿兴趣最原始状态的表现,和幼儿共同选择有价值的探索主题,使幼儿内在的需要转化成外在的探索行为,变幼儿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激励幼儿形成探索热点,让幼儿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感知、探索、总结,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习的兴趣得以保持,助推幼儿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小区域,大学问》,董旭花韩冰川王翠霞刘霞,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年3月

《在主题活动中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实践》,林宇琳,《福建教育》2021年第20期

泉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一批)立项课题,《闽南文化传承背景下区域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立项编号:QG1451—275。

猜你喜欢
判断倾听拓展
根据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进行定性判断
论医疗过失的判断标准
试论配电检修中危险点的判断及控制方法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学会倾听,追求课堂实效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倾听能力的培养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论公共服务政府购买范围之拓展
公共外交主场也要学会“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