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文化载体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

2021-12-06 10:36董礼芬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4期
关键词:思政课高校教学

摘要:优秀文化以其独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在思政课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设计一些文化载体,利用重要文化节点、典型故事、古典诗文和典型歌曲等文化载体活化教学方式,可以较好地达到思政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效果。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优秀文化载体;教学

优秀的文化以其独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座谈会中指出:“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1]在思政课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设计一些文化载体,利用重要文化节点、典型故事、古典诗文和歌曲等文化载体活化教学方式,可以较好地达到思政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效果。

一、用重要文化节点来教学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意见》,文件要求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传统节日的内涵。中国节日文化内蕴了丰富的道德文明精髓,从时间上来梳理,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其包含的内容和范围非常广泛,在思政课教学中,善用重要文化节点来教学,有利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活动的塑造和引导,也有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

1.节日文化内蕴了丰富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從赞天地之化育的春节到报四时之恩赐的中秋,从感先贤之圣德的端午到念先祖之恩德的清明,从孝亲人之大恩的重阳到结恋人之良缘的七夕,无不体现出中国节日文化的深厚底蕴。思政课教学要重视传统节日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价值,“教育工作者应该承担起发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深刻认识到传统节日所蕴含的德育资源,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教育意义,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传统节日的宝贵意义,在欢度传统节日的过程中得到教育,并为思想政治课程提供丰富的德育资源。”[2]将爱国主义教育、感恩孝亲教育、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教育、崇尚美好的爱情观教育等充实思政课教学内容,使思政课教学不陷于空洞无物的尬地。

2.思政课教师要结合教学找准节日文化与思政课的契合点。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深挖中国节日文化的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更要结合教学实际找准契合点,怎么找?一要瞄准时间节点,以保证时效性,二要紧扣教学内容,以确保教学目标性,唯有如此,节日文化才能有效地发挥教学作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来说,在讲到“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的时候,刚好是清明节到来之前,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清明节祭拜祖先是不是新事物?与封建迷信的烧香拜佛有何不同?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老师的讲解,既解决了课堂教学问题,又彰显了清明节的文化意义。还让大学生理解到清明节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慎终追远、敬孝祖先、缅怀先烈”,不仅充分体现中华儿女饮水思源、永不忘本的家国情怀,而且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的“天人合一”自然观。

二、用典型故事来教学

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的面前”,这是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一则“金科玉律”。思政课理论性强,如何让学生愿意听、听得懂.?用典型故事来辅助教学是个不错的选择。用故事来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所讲授的内容穿插些相关的小故事,以说明所讲内容,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听课兴趣、启发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思想、这是一种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用小故事讲清大道理,适合各个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特别是理论性很强的思政课教学,可以有效地把教材体系转向知识体系、信仰体系。能够走进思政课堂的故事包含传统故事、革命故事、改革故事、身边故事、热点故事等。“这些故事有的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有的平凡中孕育着伟大,质朴中温暖着人心,符合中国各族人民的道德标准、民族信仰、价值取向、精神气质,是作为教学原理、课程知识点的载体”[3]。通过对甄选的故事的讲解、剖析、讨论,能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入心入脑。

首先,要讲好马克思的故事。以千年第一思想家、最伟大的哲学家的魅力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开篇要解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行的问题。要解答这样的大问题,必须先“知其人”,走近马克思,才能走进马克思主义。在教学中,在PPT展示千年第一思想家的评选材料和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讲话部分材料,以马克思个人的生平事迹的简介为线索,特别是讲述青年马克思的求学、恋爱、职业理想几个小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走近了时隔一个半世纪以前的马克思,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说“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马克思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4]

其次,讲好历史故事和身边故事。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上指出:新闻舆论要“讲好中国故事,要阐释好中国特色。”[5]思政课也要讲好中国故事。在思政课教学中,很多中国故事蕴含深刻的为人处世的人生道理。在对照不同的教学内容上,只要运用的好,比起干巴巴的讲理更能让学生愿意听、听的懂、记的住。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说,以寓言历史故事“蜘蛛爬墙”的故事说明世界观对人生的影响;以“飞矢不动”的悖论说明运动的矛盾性;以“武汉抗疫”的故事说明整体与部分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讲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带领全国人民一同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以“阿凡提智斗阿訇”的故事说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以“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说明任何事情的成功要建立在可靠的必然性基础上;以“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故事说明质变中的量的扩张的道理;以“九方皋相马”的故事说明认识方法的重要性;以“凤阳小岗村的改革”故事说明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以校园“魅力学子”和考研学子故事说明“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用这些故事来阐发思政课理论,使学生轻松理解各种理论的同时,又叩击到学生的心灵了。

三、用古诗文来教学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语言之精练、内涵之深刻、意境之高远,深受大众的喜爱。古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社会人文、哲学伦理。因此将古诗文融入到思政课的教学中能够在赏古诗古韵中、寻文化根基、品生活之美、传哲学之理,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可以让枯燥无味的概念更加生动化、使得抽象不易理解的原理通俗化、让深奥的哲学道理变得浅显化”。[6]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例,在教学中,如何结合教学内容,找准古诗文与思政课教学的衔接点?在唯物论部分,可以用“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说明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用《明日歌》讲述着时间的不可逆性;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说明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在唯物辩证法部分,可以通过吟诵“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让学生分析竹外桃花、春江水、鸭子、蒌蒿、河豚这些景物和春天的联系;用“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说明量变的重要性,用“学人三境界”中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说明读书人要“注重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质的飞跃”,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说明矛盾的对立统一;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及“业精于勤,荒于嬉”,说明“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告知学生勤勉方能逆转人生;,勤学苦练才能获得术业精进。在认识论部分,引用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生认识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把学好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用“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说明实践推动了认识能力的发展。在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用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来讲述关怀人民活疾苦,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用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及唐代罗隐的“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来诠释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这些古诗文运用的好,一下子使思政课教学语言靓起来了,课堂就会充满了灵气,有了一种“会说话”的生命力量,思政课教学就活起来了。

四、用好的歌曲来教学

好的歌曲是艺术性的教学资源,能够有效帮助教师完成从教材到教学的转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于丰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有明显作用。无论是优秀歌曲的旋律还是歌词,都是中外优秀文化的载体。因此,优秀歌曲融入思政课教学教育合乎“文化育人”理念,合乎大学文化传承功能的内在要求。一般而言,青年学生由衷喜爱的业余文化生活之一就是听歌、唱歌。与严肃刻板、高谈阔论的教师理论灌输相比,大学生更樂意去接受一首歌曲带给他们的震撼与教化。如何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典型歌曲来辅助教学呢?

第一,歌曲的选取要与教学内容吻合。以内涵丰富的歌曲导入有利于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丰富学习体验,使其在愉悦、自由的氛围中学习与进步,并加深思政课知识理解与记忆。比如,在导论部分,可以通过欣赏、学唱《你的名字就是我的力量》,让学生在青春记忆、信仰坚守和真理歌颂的旋律中来探寻马克思的点滴和感受信仰的力量,从而在致敬马克思的情感中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渴望。在说明物资运动的时空观时,用一首歌《时间都去哪儿了》勉励大学生们要抓紧时间、用好时间勤读书、善修身、学立德。在讲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时,可以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在气势恢宏、旋律优美、充满深情地跟唱中,不仅知晓了1979年和1992年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两个重大时刻,而且深刻体会到改革带来深圳乃至整个中国的巨变,感受改革谱写的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

第二,歌曲的选取能破解一些教学难题。思政课教学中有些内容枯燥难解难讲,如果用干巴巴的语言来讲,学生不愿意听也听不懂,如果选取较好的歌曲来教学,效果就不一样。在讲“联系的普遍性”时,首先让学生欣赏歌曲《说句心里话》,让学生思考歌曲中的我、家乡的老妈妈和梦中的她有怎样的联系?家和国又有怎样的联系?学生在思考和分析这些问题中很快就能理解教学点;让两个学生唱不同旋律的歌曲,比如《黄河大合唱》和《栀子花开》,同时设问:同样都是1-7的音符,为什么一个雄浑高昂,气势磅礴,一个抒情浪漫,气势舒缓?这就是1-7音符空间位置的排列组合导致的事物的质变的妙处。在讲到对立统一规律时,可以通过《苦乐年华》的单曲播放,让学生明白,对立统一的双方构成了矛盾,人生就是苦乐对立统一的年华,要正确对待人生的苦乐矛盾;用《真心英雄》歌曲让学生明白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哲理,就如歌词所言“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些歌曲的选用,既活跃了课堂,提振了学生积极思考的积极性,又巧解了课堂教学难题。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善用巧用优秀文化元素辅助教学,需要思政课教师加强学习,锤炼自己的文化涵养,提高自己驾驭优秀文化元素的能力,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10。

[2]候军英.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7(2)20,93

[3]贺桂欣,吴向宇.思政课中讲好“中国故事”的思路创新[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1)143-144

[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05。

[5]习近平.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人民网,2019,10.10

[6]赵昆、侍青.在《巧用古诗文化解生活与哲学课教学难题》[J].中国德育,2009(3)46-47

作者简介

董礼芬(1968--),女,汉族,湖北武穴人,学位: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政课教学。

基金项目

黄冈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让思政课更亲近大学生”,项目编号:2019CE49

猜你喜欢
思政课高校教学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