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作用分析

2021-12-06 23:34唐小兵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4期

唐小兵

摘要:目的:深入围绕家庭干预用于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过程所产生的作用来展开分析。方法:针对230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预后干预过程展开最终调查,重点针对家庭干预效果进行研究;将230例患者展开分组,分组依据为日常干预方法,组1开展的是基础干预,组2开展的是基础干预联合家庭干预。通过将两组患者MRSS、SDSS、GWB以及SES评分进行收集,并收集两组患者家属对于患者康复效果的评分情况展开的对比,借此展开统计学研究。结果:与组1相比,组2患者的整体康复评分显著提高,反映在相对较高的MRSS、SDSS、GWB以及SES评分方面,同时患者家属对于患者整体康复效果的认同度也相对较高,可见组间效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群体中开展家庭干预,十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整体康复质量,实现患者机体功能、认知功能乃至社会功能的综合提升。

关键词:家庭干预;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作用

在精神类疾病中,精神分裂症属于一种复发率、致残乃至致死率非常高的疾病,具有显著的慢性迁延性,患者自身蒙受极大的痛苦,也同时给家庭、社会带来了较大的负担[1]。本次研究中,笔者选择了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间230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资料,依据日常干预方法进行分组,旨在重点围绕家庭干预效果进行研究。详细研究结果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30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资料用于本次研究,患者时间跨度为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男性、女性分别108例、122例,年龄范围为23-67岁,平均年龄(44.0±4.5)岁。本次所选患者的入选标准如下:患者符合国家临床医学关于精神疾病相关诊断标准中对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规定,患者经过前期治疗病情得到控制且当前病情处于缓和阶段,本次参与的家庭成员都为直系亲属,同时患者无其他相关的严重器质性疾病。

1.2方法

组1开展的是基础干预,组2开展的是基础干预联合家庭干预。此外两组患者接受的药物治疗均一致。家庭干预内容如下:

患者家属在前期均参加由专业精神医师、护理人员开展的座谈与培训,掌握关于患者疾病的相关知识,对于康复过程的重点、难点以及容易出现的相关护理风险进行完善学习[2]。组成专业的干预小组,结合患者家庭实际情况、患者病情情况(如基本生理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等)来协助患者家属制定科学、合适的康复、护理方案。在此过程中,需要重点突出如何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针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干预,并在适当时候基于患者病情的实际恢复状况来及时调整康复过程细节,如日常训练内容、药物使用剂量等,当然诸如药物使用剂量等内容需要遵从医嘱来给予调节[3]。此外,针对康复过程所出现的相关疑问,及时联系社区以及醫院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来给予协助[4]。另一方面,从家庭干预的优势来讲,其相比于住院治疗能够给患者提供一个相对熟悉、宽松的康复环境,这可以极大的消除患者的陌生、恐惧感,增进其内心对于康复过程的接受度[5]。陪护人员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日常生活中,多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其内心问题,监督、督促患者开展日常的基本功能锻炼。

1.3效果评价方面

收集患者的MRSS、SDSS、GWB、SES评分,以及患者家属对于患者康复效果的评分。其中,MRSS、SDSS、GWB以及SES评分与康复效果呈正比;患者家属对于患者康复效果的评分按百分制计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围绕组1、组2患者的上述相关指标进行显著性检验,当P<0.05时代表组间的患者康复效果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MRSS、SDSS、GWB、SES评分

在两组患者干预前基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的前提下,经过干预,组2患者的MRSS、SDSS、GWB、SES评分显著高于组1(P<0.05)。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2两组患者家属对于患者康复效果的评分

通过将两组陪同家属对于患者康复效果的评价分数进行统计,可以发现组2效果更理想,P<0.05。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3讨论

精神分裂疾病严重困扰患者及患者家庭。该病的病程长、难以根治,患者除了开展积极的住院治疗干预以外,需要辅以必要的家庭干预,这与家庭干预所独具的种种优势,如可以给患者提供归属感、安全感等密切相关,并适于开展相关的机能功能锻炼,尤其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预后康复过程中,更是显示出了更高的优势,如便于相关康复信息的集中调研、与患者家属的及时沟通等。

本文笔者基于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间230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预后干预过程展开调查,通过开展对比研究,组1(108例)、组2(122例)患者分别开展的是基础干预、基础干预联合家庭干预,收集两组患者MRSS、SDSS、GWB、SES评分,以及患者家属对于患者康复效果评分,借此重点针对家庭干预效果进行研究。数据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整体精神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差异性干预后,组2患者的MRSS、SDSS、GWB、SES评分、患者家属对于患者整体康复效果的认同度都普遍高于组1,P<0.05,可见组2患者的整体康复价值更高。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家庭干预相比于住院治疗更能够提高患者的认同度,这能够出于心理层面优势而使患者更好的恢复心理、身体机能,进而全面优化康复进程。

参考文献

[1]寇双.家庭护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作用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93):336-337.

[2]叶彩萍.家庭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效果的影响[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20,37(2):81-82.

[3]黄小华,张伟娟,夏志敏,等.医院-家庭延续护理对出院后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和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27):238-240.

[4]向娟芬,马俊华.会所多维度康复模式改善女性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病人家庭关系与负性情绪的效果[J].护理研究,2019,33(15):2718-2720.

[5]郑碧云,陈彩平,魏小玲.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团队技能训练对其社会及家庭功能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9,9(24):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