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新时期语文阅读教学的选择

2021-12-06 00:24王丽丽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4期
关键词:深度阅读高中语文

王丽丽

摘要:语文是母语学科,还是一门应用性最广、实用性最强的基础类学科,在课程教学改革活动中倍受社会上下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尤其在“得语文者得高考”当前这种大背景下,语文教育与教学改革与其它学科性质相比,更是起到了不容忽视且无可替代的“风向标”作用。而在整个语文课程活动体系中,阅读教学不仅拥有“半壁江山”的重大份额,还是培养学生学科能力与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这就是说,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改革是深化语文课程教与学改革的“重头戏”。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引领;深度阅读教学;策略性分析

在高考教育制度改革的召唤与引领下,“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不仅越来越深入人心,而且正在形成一种无可置辩的强烈共识。在当前教育大背景下,如何深化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不仅是一种时尚现象,还是一项孜孜以求、有利于教学相长的重大实践课题。高中教育由于自身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语文阅读教与学改革广受校内外人士的高度瞩目。作为责任者和主导者,高中语文教师更应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积极施为,以“深度阅读”为实质性抓手,全面引领高中语文阅读改革与创新的大潮和主流。

一、简析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基本内涵

首先,什么是“深度阅读”呢?即是指在语文阅读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学习与理解在作品表面上所呈现的现象和意思,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是在不断地学习与理解基础上能够进行更进一步地思考、体验和感悟,能够透过语言文字现象“知其然”,并在深入走进作品、走向作者的同时,获得自己的理解和见解“还知其所以然”的语文阅读活动。比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以及后来的“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种“深度阅读”现象。就一般情况来说,如何才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阅读呢?首先,要逐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整理或阐明一个观点或一本书。普通说来,就是在阅读后能否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把它表达出来。其次,要善于在“多阅读、多思考”中不断地进行“积累与积淀”,逐步地走向“见仁见智”下的良性发展道路。

二、解读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由上述可知,所谓“深度阅读”是与“浅度阅读”相对而言的。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广度阅读”形式,虽有联系却不尽相同。就高中语文活动来说,“深度阅读”教学究竟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集中地体现在如下几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帮助学生在获取“表面现象、浅层意思”基础上,进一步地沿波讨源、究本探源,从中获得“更多、更深”的知识内涵和情感因素。二是有利于在“深入挖掘”中让师生双方产生“共同受教”的体验,为促进教与学的良好互动与和谐相长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现象。三是有利于学生在“习得更多、悟得更深”中不断地接受“工具性教学”与“人文性教育”,更加显现语文学科的内涵、价值和意义,促进他们更好地“学用结合”和“德智互动”,进而在攫取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获得感”和“自信心”。四是有利于让学生能够“沉心静思”、学会“专注”,更好地培养良好的阅读意识、能力与素养,逐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阅读世界”。

三、对开展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策略性分析

与小学和初中阶段不同,高中学龄依然具有相当的认知基础和阅读能力,但是相互之间的差异性较大。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指导思想,面向“个体、个性和整体”学生,积极开展核心素养观引领下的“三维目标”学科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在善教乐学中把学生真正引向令人期待的良性发展道路。

(一)善于构建生态课堂,努力营造深度悦读文化

“课堂”是培养学用能力、见证学生成长的主要阵地,也是切实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新型教学关系的重要平台。由于来自高考上的动力和压力,即使在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高中课堂还是普遍存在“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传统痕迹。比如,许多教师出于教学任务重、压力大等多重因素,把引领学生深度阅读仅以“教学福利”形式偶尔地“发放一些”——“三分钟热度”现象,更多地还是“穿新鞋走老路”。不仅如此,他们总会习惯于吝啬时间,把诸如“主题演讲、专题辨讨、课本剧表演”等喜闻乐见的深度“悦读”活动,更多地放到课外时空中进行,让学生们去自娱自乐、随意发挥。这不仅有聊于无、收效甚微,甚至大有“把好事做坏”之虞。要想把“深度阅读”好事做好,我们应坚持在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前提下,努力构建“生本学主”下的“生态化”课堂,把课本知识、学法指导和教学编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持续有效的“深度悦读”中学有所趣、学有所感、学有所成,并且不断地放大善教乐学效应。

(二)坚持鱼渔兼授原则,让深度阅读成为行为能力

1、善于在“背景知识”上求深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凡是成功或优秀的文学作品,除了字词优美、内涵丰富等工具性因素外,“思想情感”上的人文性更是其所以流芳百世的重要因素。而作品的思想性或情感性,大都建立在“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等基础上。以基础教材语篇为例。这些所谓的“例子”,都是历经淘洗并精心选择而来的,具有很强的经典性或精髓性,其中蕴含着丰富多元的情感力量和精神元素,是开展语文深度阅读的优质资源和内在能源。由于种种因素的设限,许多思想情感需要从“背景知识”中进行挖掘和显现。比如《荷塘月色》,这一经典散文创作于1927年的中国“大革命”失败之际。蒋介石的反革命叛变让当时中国处于一片黑暗状态。作为“大时代中的一名小卒”,作者朱自清虽然做不到“投笔从戎”闹革命,却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在呐喊和斗争,他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不满,所以内心痛苦而又愤懑,这就是文章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根本原因。而这个原因又是整篇文本的情感格调。如果不深挖“背景知识”,又如何进行深度阅读呢?

2、善于在“文章主旨”上求深度。一篇文章有兩大基本要素,即“血肉”现象的材料和“灵魂、统帅”的主旨。所谓主旨,又叫“主题”,是指在文本中通过有组织的文字所表现出来的目的性,它能够反映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倾向。许多文章的主旨,往往需要观文者在“深度阅读”上进行深刻地体会才能较好地进行把握;而浅尝辄止的“浅阅读”是难以全面有效的把握文章主旨的。以贾谊的《过秦论》为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抓住“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文眼句”,来引导学生理清全文脉络——通过对秦国“由弱变强”兴盛历史的回顾,指出秦国凭借“变法图强”而获得天下,然而却由于“仁义不施”却不能守得天下,最终导致过早地灭亡。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总结“秦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警醒并劝诫汉文帝对待当今百姓要施行“仁义之治”,千万不要重蹈秦朝的覆辙。再如《说“木叶”》,则是抓住了“段落中心句”来表明文章主旨的。该语篇行文思路清晰流畅,每一段落的首句即是中心句。教师在深度阅读教学中,以段落中心句为实质性抓手,引导学生剥茧抽丝、层层推进,能够有效地抓住并把握文本主旨。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高度重视并善于从“构建生态课堂、坚持鱼渔兼授、教会质疑问难”等方面引领“学、用、作”相结合,有利于把学生引向令人期待的深度阅读良性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建梅,蔡润圃,胡晓彦.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科学,2020(04).

[2]浦培根在阅读的消费和再生产中成长——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深度阅读高中语文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戴着镣铐起舞
多元化引导促学生深度阅读的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中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