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拓展与创新

2021-12-06 00:24谭妙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4期
关键词:载体党建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纵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演进,基本是以校园文化、理论教学、大学生党建工作、现代自媒体四大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重点对这四大载体展开论述,从理论角度力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提出有效的创新建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理论;党建;载体

引言

载体,顾名思义,即对事物的承载,有如大海中的行舟传递能量或物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以校园文化、理论教学、大学生党建工作、现代自媒体为载体,将知识信息有效传导给大学生,并成功将他们从彼岸载向此岸,完成思想和行动上的升华。

一、以文化人——拓展创新高校校园文化载体

从宏观层面看文化载体是指校内与校外文化资源的联合,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以社会主流文化价值有计划、有目的地影响和教导社会成员,与文化的血脉相连,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校园文化建设并非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多维度共谋,即校园内部与外部共同作用,即促进校园内部文化与校园外部环境相融合的同时,又确保校园外部环境能够对校园内部文化起到推动发展的作用。换言之即高校自身、高校与当地政府的配合、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因此,各维度主体的领导阶层必须相互形成合力关系是必然要求。首先在社会资源的整合方面,当地政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以自身职能为基点,用宏观管理方式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一是政策,专门制定相关的政策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政策依据;二是经济,相应提高对高校的投资和拨款比例,或以奖励和投标方式帮助高校增加校园文化方面的收入;三是信息服务,为高校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让高校可以自主地决定自身行为;四是监督评价,即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积极检查、评估。以这样多维度共谋的方式方能调动其积极性。

第二,完善校园制度。校园自身的制度完善是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内部支撑,这样才能内外合力,迸发出文化创新力量。一是以民主为宗旨制定自我管理措施,其目的是为了营造和谐、轻松的校园文化氛围;二是学校行政职能,改变以往直观、物质、科层性质的学术事务管理,转而为间接、精神、全员性质的方式,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参与学术管理的权利,削弱传统的行政权力;三是创新当前的科研管理组织模式,即以融合模式实行各学科的交叉管理,引发不同学科之间的科技创新。

(二)重视文化育人,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共同发展

第一,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首先,面对不断涌入的各种外来文化,很多大学生在思想和精神观念上都出现偏差,没有明确的大学目标,生活懒散,学习被动,浪费大学期间的黄金时光,这皆是由于文化素质教育的缺失。因此,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迫在眉睫,即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民族历史等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其次,要重视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培育,并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这就要求高校要倡导科学严谨、规范务实的教学理念,利用好校内的优质教学资源,培育和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独立精神、创新精神等。

(三)推进校园环境建设,实现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和谐发展

第一,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即指校园一切硬件设施,如教學楼、办公楼、宿舍楼、图书馆、校园绿化、卫生环境等。可设置一些醒目标志,如名师雕像、以名人命名的教学楼,如“逸夫楼”、“曾宪梓教学大楼”,或是建立主题文化广场等,这都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第二,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即以校园内的广播、宣传册、文化栏、板报、校训、电子标语等为载体的思想精神营造,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力。

(四)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阵地,借鉴学习国外成功经验

首先,坚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作为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的主导方向,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承,使其成为校园文化中的一部分。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后,其次再积极借鉴和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教导学生学会对外来文化甄别筛选,创新大学制度,学习国际大学管理模式,并向之靠拢。拓展和建立各类国际交流活动和合作,一方面为高校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寻找国际资源,另一方面也有益于国际型人才的培养[1]。

二、理论引领——拓展创新高校思政理论课堂载体

(一)加强学科建设,提高载体主渠道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和渠道,也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可以作为一门学科,自设立以来便广受争议,对其提出的质疑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所呈现出的政治性、阶级性、实践性、党派性等特性,这与其他学科的教育特性截然相反。而之所以最终将其设定为一门学科,也是由于这一系列特性是可以与其他教育功能辩证存在的,这也正是思想政治学科的独特之处,因此,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就务从学科建设入手。

(二)创新理念,以学生为核心

以学生为核心就是要真正落实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做到思想解放、求真务实、与时俱进,走进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了解学生的想法,这样才能保证理念创新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创新理论课教学方法

1.互动教学法

(1)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一个课堂教学老生常谈的话题,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是自由的、民主的、轻松的、开放的,学生敢于发言,乐于展现自我,教师也能对学生持以包容、尊敬、开放的态度,能及时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也能恰到适宜地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指导和改进,帮助他们完成自我成长,善于独立思考,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教师共同探索和发现,而非教师单方面地机械传授知识。

(2)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具体有三种方式,一是讨论,即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是在培养学生集体精神、协作精神、创新精神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政思维观、人际交往能力等。二是辩论,俗语说,“真理越辩越明”,学生之间的辩论既是对思政课堂氛围的活跃,也是对思政理论知识的二次探讨和应证。三是竞赛,以个体或小组形式进行思政理论知识比拼,既能提升学生的课堂专注力,又可巩固知识。

(3)媒体互动

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互联网存在于他们成长的整个过程中,媒体也已成为当前社会信息交流的最大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与时俱进就需要做好与媒体之间的互动,一是教师要结合理论课程内容,充分挖掘媒体资源,将最实时、热门的时政信息纳入到理论课程中来;二是要鼓励学生自觉关注现代媒体,分析时政最新动态,以及国外形势政策等。

2.启发教学法

启发教学法就是结合思政课程任务、目标和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手段,以起到激发学生思维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启发教学法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开发,以教师为引导带领学生将感性认知升华到理性认知,又从理性认知落实到行为实践上。运用过程中首先需要了解学生,即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能力水平等,再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课堂结束后可适当为学生安排作业,将课堂内的知识延续到课堂外加深巩固[2]。

三、党建感召——拓展创新大学生党建活动载体

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发挥优秀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先进示范作用,同时还能够及时补充党组织力量。高校党建工作尽管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从实施角度来看仍然不够细化和深化,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3]。

(一)严格把控大学生党员发展程序

在初步筛选过程中坚持政治审查,将符合条件的优秀大学生资料报送学校组织部门严格审查,再将审查结果与校团委组织、学生处联合会审。对发展对象进行集中培训,加强大学生的党性修养,了解作为一名合格党员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初步确定入选人员后,教师和校党务工作者以考察组的形式,深入调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了解教师和同学对该学生的意见,全方位了解学生的每个发展阶段。最后,最符合条件入选党员的学生成员进行公示,不符合条件的学生也要做好相应的解释工作。

(二)加强大学生党组织的思想建设

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理想信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追求,更是大学生作为青年党员应当坚定的理念。青年党员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极易在复杂且充满诱惑的社会环境中迷惘颓废,这就使得理想信念教育更加重要,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动摇、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阵地不动摇,这样才能帮助青年党员在时代的变动中始终保持自身的纯洁。

党团组织可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创建一系列党建活动,如举办马克思主义研讨会、时事政策讲座、社会调查等,将大学生党建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其中要积极发挥出学生党员在组织和教育上的优势,发挥出自身的媒介作用,通过这类党团活动,将广大学生与党紧密联系,履行自身组织学生、团结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

(三)构建大学生党员培训保障机制

第一,拓展党员培训阵地,为大学生的党性学习、思想塑造、纪律规范、实践锻炼提供多元化平台[4]。比如遴选部分党员工作先进的单位,与之达成合作关系,为大学生提供党员培训基地;以地域资源为基础,带领大学生党员参观学习,如当地的烈士纪念馆,加强其党的历史教育;还可选择一些反向场所,如少年看管所、监狱等,以此加强学生的清廉意识,巩固党纪教育。第二,优化师资队伍,整合教材资源。高素质师资队伍关系到大学生党员的质量层次,教师同样要定期培训提升,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式和党性政策,并将自身累积的教学经验有机融入教材,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满足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需求。

四、以网促教——拓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

互联网以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传播的跨域性等优势,在教育领域被广泛引用,给传统教学带来新的形式和可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拓展和创新这一新式载体,可着重把握网络的“交互性作用”,从传统网络载体中脱颖而出。

(一)自媒体交互育人

微信、微博、QQ、抖音等为当代大学生使用的主要媒体平台,平台的多样性意味着育人方式的多元化,以及教育主客体身份的灵活互换。在这类自媒体平台中,教师和学生均可以成为育人活动的发起者和学习者,学生可以自由参与,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内容。教师也可以用@的方式点名提问,将课堂思政教学的模式作出变迁,扩大教育影响面。

(二)自媒体交互带动

自媒体平台集中了大量的青年大学生,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及早介入这一载体,走进大学生、贴近大学生,这样才能以学生喜闻悦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带动大学生明辨网络信息的是非真伪,净化网络环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根植在这一载体中。高校要主动在自媒体平台中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起到带动作用,如注册官方账号后发布就业信息、心理健康知识、最新政策解决、热点舆论事件分析等,实现信息共享。

(三)自媒体交互教学

网络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对课堂知识内容的补充和延展[5]。以微博平台为例,教师可以在该平台中以“#+话题”的形式发起有关思政知识的提问和探讨,吸引学生或对该话题感兴趣的网友参与,共同探讨,听到更多声音,得到多元化答案,实现师生之间的共同成长。又如当下火热的短视频媒体,抖音和快手,教师也可以尝试以直播形式开展教学,积极在短视频平台中传播正能量,吸引学生观看,同时在评论区实时与学生和其他观看者交流沟通。

五、结语

载体平台的拓展和创新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要充分拓展校内与校外的文化载体,以文育人发挥载体功能;夯实理论载体,巩固理论课题的主要阵地;丰富大学生党建活动,激发实践载体的效用;积极利用网络载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更多新的机遇。认真研究这一课题,是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黄慧.社会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研究[J].时代汽车,2021(17):101-102.

[2]常媛.学生主体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J].西部学刊,2021(16):101-104.

[3]李玫,何盼盼.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发展研究[J].決策探索(下),2021(08):48-49.

[4]彭康.马克思主义美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成才之路,2021(24):120-121.

[5]刘丹,吴伟.基于易班平台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J].公关世界,2021(16):126-127.

作者简介

谭妙,女,1990年10月,四川省广安市人,汉族,助教,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载体党建思想政治教育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新形势下切实解决国企党建工作弱化虚化问题的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机会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