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农村薄弱校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析

2021-12-06 07:42周永春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4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农村

周永春

摘要:受城镇化和乡土意识影响,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还将在一个阶段内长期存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留守儿童的样态又出现新的情况和趋势,其特殊的生活环境导致其具有不同于普通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对儿童可能造成长期的应激反应以及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父母陪伴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应该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这种共同生活能够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比较理想的环境。

关键词:农村;新型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综合症

受城镇化和乡土意识影响,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还将在一个阶段内长期存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留守儿童的样态又出现新的情况和趋势,其特殊的生活环境导致其具有不同于普通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对儿童可能造成长期的应激反应以及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漳州开发区南滨学校(以下简称“南滨学校”)是2020年9月新开办的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学校,是一所农村薄弱学校。漳州开发区原为地处厦门与漳州交界的几个自然村落的荒山滩涂,随着当地经济发展的进程,漳州开发区正逐步向海滨新城发展。由于发展缓慢和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目前开发区既有土生土长的原住民,又有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也有少量高校和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因此学校生源复杂多样。

一、“留守儿童”样态呈现新情况

我国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南滨学校开办伊始,统计学生情况时发现,原住民生源主要来源于白沙社区,父母忙于生计,多为隔代教育。购房入户生源有相当部分来源于厦门外来务工人员,通过入户解决子女读书问题,父母多不在身边陪伴。学区调剂学生情况较为复杂,由于跨学区调剂,路途较远,多被家长送到学校附近的托管机构,给学生管理带来一定困难。

在南滨学校开办初期501位学生中,原白沙小学(自然村小)并入学生181人,这部分学生多为隔代教育,父母外出务工或奔波生计无暇顾及小孩的教育和管理,农村留守儿童特征明显。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一个新的群体,伴随着城镇化他们从小随父母走进城市,由于户籍的限制,其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外来务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也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这一群体被排挤出城市,向城市边缘寻求空间。漳州开发区因区位优势和较低的房价,成为周边城市这一群体新的落脚点,他们在城市忙于生计,落户在漳州开发区,子女教育留在漳州开发区。南滨学校剩下的300余人多为购房入户或调剂到南滨学校就读,外来购房入户的学生80%来源于厦门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因父母忙于生计,相当部分学生寄管于托管机构,成了“新型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监管和关爱的缺失,这些孩子更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这部分儿童都或多或少存在情感缺失、敏感、过激或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也为学校的教育提供了一个现实课题。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突显

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后疫情时代,儿童的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视。受疫情的影响,减少了人们的社会交往,影响了学习、工作和生活,加剧了担忧、烦躁和抑郁等负面感觉。因时不时局部爆发的疫情,父母与孩子的假期外出旅行等融洽情感计划被迫取消,居家期间,长时间的独处与封闭,也可能造成长期的应激反应以及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在对南滨学校留守儿童的跟踪调查研究中发现,留守儿童显性的心理问题大体表现为四类:一是自卑心理问题,表现为失落、自卑、早熟、缺乏自信心;二是人际交往问题,表现为性格抑郁孤僻,自我封闭、沉默寡言,或是表现惹是生非、寻衅心态、严重地干扰和破坏人际关系;三是情绪问题,表现为情绪波动大,排斥接受新环境、多疑敏感;四是叛逆心理问题,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冷淡,甚至霸道蛮横,有的出现暴力倾向。

三、“留守儿童”走出心理困境

“留守儿童综合症”的概念最早出现于《中国统计》发表的一篇报告,留守儿童往往在父母外出后心理上产生不适应感,甚至导致心理畸形发展,行为上表现出程度各异的失范和越轨,出现“留守儿童综合症”。其显著特征为“性格孤僻、脆弱”“学习厌学、逃学、成绩下降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道德真空”等。这带来了许多难以预测的后果,现实中很多留守儿童长大之后,不仅遭遇危险,也在制造危险。针对这一特殊群体,我们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帮助,有责任与义务帮助这一群体努力走出面临的困境,让留守儿童心灵不再“留守”

首先,家庭亲子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强化父母履行监护职责的教育。即使忙于生计,孩子不在身边也不能推卸自身的责任。确实要远离孩子的父母,应为孩子选择合适的代养人。尽可能与孩子多见面,及时了解孩子学习、生活、心理情况,协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以各种方式保持和委托监护人、学校教师的联系和沟通。父母应该努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目前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对最优方式和最现实手段。

其次,学校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工作,努力开设心理课程,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进行正确引导,建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档案,研究心理问题的成因,全面掌握其心理状况,为学校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可实施的依据。

再次,社会各界参与其中,积极关注和关爱这一群体。组织各类公益项目让孩子参与其中,在活动中提升自我,拥有快乐的童年。让这些留守儿童找到归属感,健康快乐地成长。

最后,政府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让子女和父母尽可能地生活在一起,一方面,政府要大力發展当地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好生计问题。另一方面,对外来务工子女的入学提供便利,制定优惠政策。外来务工人员属于社会低经济地位人群,政府应适当降低教育费用,尽量使流动儿童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权利。但由于学校教育资源的缺失和经济发展的制约,这将是长期的过程。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留守儿童问题还将在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日益凸显。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过往的研究更多关注对其生活状况、教育现状、安全状况,对留守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关注较少。刚结束的新学期报名工作,“留守儿童”人数又有大量的增加,这也是南滨学校这种农村薄弱校未来办学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和关注的,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让这部分孩子在校园里找到童真与快乐,也是学校教育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周丽.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重庆医科大学.20080401.

[2]陈维举.农村校外青少年社会支持现状初探——以甘肃省为例[J].社会心理科学,2010(Z1).

[3]汪向东,姜长青,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129.

[4]刘晓,黄希庭. 社会支持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J]. 心理研究,2010,3(1):3-8.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农村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初探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