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澄城县境内河流治理保护的调研与思考

2021-12-06 07:42孙丽君任娟英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4期
关键词:西河流域河道

孙丽君 任娟英

澄城县地处渭北旱塬东北部,辖10个镇163个行政村,总人口40万人,国土面积1121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90万亩,现状有效灌溉面积45万亩,是典型的农业县。县境内沟壑纵横,塬高水缺,水资源总量1.66亿m3,人均水资源量427m3。2019年全县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的红线指标为8400万m3,全县用水总量8194万m3,其中农业6852万m3,工业397万m3,生活饮用水912万m3。资源性缺水是制约澄城县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推进县域保护优先、绿水青山优先、生态优先发展目标的实现,持续做好流域面治理保护工作,笔者利用近半年时间对澄城县境内河流情况进行了调研,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县境内河流基本情况

澄城县属黄河流域北洛河水系,洛河属澄城县过境河流,在澄城段流域面积为188.74km2,流长37.75km,多年平均径流量8.14亿m3,流量25.8m3/s。

全县自产河流有5条,自东向西分别为:大浴河、县西河、长宁河、马村河、孔走河,总流域面积1010.10k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90.84%。孔走河、马村河、县西河发源于澄城县境内,大浴河、长宁河发源于黄龙土石山区。河流长度,马村河最短12.5km,大浴河最长59.65km;流域面积,县西河最大298.5km2,孔走河最小53.01km2;多年平均径流量,孔走河最小284万m3,县西河最大1850万m3;多年平均流量孔走河最小0.09m3/s,大浴河最大0.89m3/s。自产水总平均径流量6014.62万m3,基本由流域面内天然降水形成。由此可见,澄城境内水资源匮乏,水资源量与县域地形地貌、气候、降雨等密切相关。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澄城人民克服资金、技术、人力等重重困难,战天斗地,建站修库,垒坝围塘,引水上塬,开展了持续不懈持的水利建设。截止现在,全县建成水力发电站1座,装机容量3750KW;小型水库13座,塘坝14座,中型泵站1座,装机功率4860KW;小型泵站145座,总装机功率19420KW。全县利用地表水浇灌农田14.37万亩,年可供水量3000万m3以上。这些水小工程的建设,助推了县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开发利用河流地表水资源的同时,伴随着澄城工业的兴起,河流水质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据调研了解,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受煤矿、造纸厂等工业污水直排影响,县境内的县西河下游、大浴河李家河段达到了Ⅴ类水质,而其余河段水质可以达到Ⅱ类水质标准。从县环保局现有存档的水质监测记录数据看,北洛河水质2008年为劣Ⅴ类水质,现状为Ⅴ类水质。县西河、大浴河基本能达到Ⅳ类水质标准,在个别年份个别时段还会有超标现象。长宁河,孔走河、马村河水质仅为Ⅲ类水质标准。可以看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境内河流水质不断恶化。近几年在习总书记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县域产业不断优化转型升级,环境保护治理不断深入,河流水质呈现向好趋势,但是治理保护还不容乐观。

二、存在问题

1、县域河流堤防设施薄弱。洛河在白水至状头段,沟深坡陡,河床比降大,洪水峰高量大,历史上多次发生过洪涝灾害。最近的“94.9”50年一遇洪水冲毁农田2350亩,淹没煤井10眼,抽水站11处,冲塌房屋38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万元以上。境内河流皆塬高沟深,人们普遍认为渭北十年九旱,防洪意识淡漠,河道治理得不到重视,杂物淤积严重,河道占用情况屡禁不绝,河道过水能力在不断减小,堤防工程建设滞后,不利行洪导流,汛期直接威胁着沿河耕地、水利工程、工矿企业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水体污染不同程度存在。沿河不同程度建有工矿企业或养殖场,设有排污口,以县西河、大浴河最为突出,点源污染较为明显。同时农业面塬污染也在不断扩大渗透,广大农村污水排放、垃圾处理设施几近没有,通过地表径流排入河道,加剧了河流水体污染。

3、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大。县域河道径流量主要靠降雨产生,县域气候干燥,降雨量小,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域面用水量却在不断加大,再加之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河道涌泉枯竭,河道下渗严重,河流径流量不断减少,河道时常会出现断流现象,在灌溉季节上下游、左右岸抢水事件时有发生。以西河永内村至西河村段为例。史料记载,此段泉涌甚多,更有隋公泉,因隋文帝避署時随行宫女在此沐浴而得名。《澄城县志》载,此处“其水清澈可爱,凡达人骚客寻春修禊者携北海之樽,领东山之妓,酌水煮茗,临流泛觞,往于斯焉。”,可见在过去此处径流量很大。时至今日,昔日泉涌已然不见,该段河流也基本处于断流状态。

4、流域面内水土流失严重。澄城县地貌多为黄土丘陵沟壑及黄土台塬区,地形起伏大,坡度大,县域植被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高达855km2,约占总土地面积的70%以上。在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每逢暴雨,泥沙俱下,河流变成滚滚泥流,同时随着工矿企业的发展以及大量的项目建设还会不断地新增水土流失,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尖锐突出。

5、水资源开发程度偏高。全县地表水资源总量为6014.62万m3,现有水利设施设计供水能力达到3500万m3,开发利用率接近60%。高开发利用率严重挤占生态流量,水环境自净能力锐减,会使本来脆弱的生态环境持续遭到破坏。

6、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现状水库、泵站等水利工程多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期间,设备严重老化,能耗超标,安全可靠性能下降,运行效率低下,有的工程甚或处于瘫痪状态。全县13处小型水库在2000年以后先后经过一轮的除险加固改造,但是后续配套灌溉供水体系没有形成,效益难以发挥。小型泵站田间配套多为渠道,大部分还采用大水漫灌,渠系水利用系数不足0.5,田间配套渠系工程亟待完善。

三、对策和建议

1、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理念。习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沿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子。澄城地处关中东部,黄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晝夜温差大,日照充足,适宜粮食、林果等农产品生产,高质量发展之路关键在于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以质增效。工业的发展除了保持传统优势产业以外也必须围绕农业生产、销售、服务、加工来谋划,以工促农。要高度重视流域面产业发展布局规划,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加强流域面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绿色发展,加大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力度,促进流域面生态系统健康、安全。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全力保障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洛河文化,挖掘历史文化渊源,讲好“澄城故事”,让洛河文化焕发时代价值,为澄城发展凝聚精神力量。

2、重视河道治理与保护。习总书记说,“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河流滋养了两岸的城镇和人民,它是流动着的历史,见证着一代代人的喜怒哀乐,承载着一代代人的乡愁与记忆。所以一定要强化治理,让河流恢复往日的欢腾与澄净。要强化落实“河长制”,建立健全河长会议、信息共享、工作督查、考核等工作机制,从突击式治水向制度化治水转变。加强河道水域岸线管理保护,严禁侵占河道、占用河滩地。加强对所有河道水质监测和水污染防治,统筹水上、岸上污染治理,排查入河污染源,优化入河排污口布局。高度重视堤防工程建设,合理设定防洪标准,提高防洪能力。

3、加强流域面水土流失治理。高度重视洛河流域水土保持实施规划的编制,摸清家底,分重点、分层次、分地域、分步骤、分阶段持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大力发展经济林草,将水土保持与经济效益充分结合起来,打造“吴坡模式”的水保生态基地。加强沟头、沟岸防护,大力建设洛河流域梯级淤地坝工程,拦沙蓄水,调节水沙关系,减少入黄泥沙。集中连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划定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区,退耕还林,涵养水源,保护生态。持续加强项目建设用地管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严格建设程序,坚持项目建设水保方案及环境保护评价前期管理。

4、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建设集中式供水工程,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在径流量相对丰富的河流上建设水库调蓄工程,着力推动洛河引干入支,实施跨区域调水,跨流域、水库连通工程,改变流域面水资源不均衡状况,实现水资源的统筹利用。设置水利投入优惠政策,鼓励吸纳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大力恢复、更新改造现有水源工程,提高水源工程运行效率和供水保证率。持续推进水源工程配套供水渠(管)系的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保障机制、水价形成机制,加强对现有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保障工程的可持续、良性运行。

猜你喜欢
西河流域河道
弯道之妙
区域联动护流域
大西河,冷色调的生命
大西河,冷色调的生命
细致描摹展现美丽
撮粮之术(下)
河道里的垃圾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河道的治理与对策分析
建构流域跨界水环境污染协作治理机制
称“子流域”,还是称“亚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