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思考

2021-12-06 19:28王巍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4期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

摘要:高等院校的课程教育是为了引导在校生全面拓宽自身的知识层面,提高自身学识,建立良好的三观,逐步实现自我价值目标,为在校生将来的宏观发展奠定基础。在现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繁荣,高等院校的教育呈普遍化发展,在此趋势下,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将要迎来新的挑战。本文就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背景下,主要对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列出几点关于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老师共同构建育人机制的策略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

引言:思政教育是高等院校教学的重点目标之一,其注重于培养在校生的行为品德,同时还要加强他们综合能力。高等院校构建合理的育人机制是当今社会国家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教学机构在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加大对品行的教育。因此,高等院校的辅导员和思政课老师必须紧跟当代教育发展的脚步,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行为道德,从新的角度出发,优化自身教学模式,全面引导学生对教育的全面理解,并且在日常工作中侧重于寻找更高效的育人路径。

一、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高等院校培育在校生优良品行和良好道德价值观最根本的手段就是促使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师的教学思想达到高度统一。因此,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师都需要站在对于协同育人这一教育模式的高度认可的基础之上,并且不断对其革故鼎新,努力寻找最符合在校生发展育人模式,只有这样才可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性。以此同时,想要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高等院校的教导员与思政老师需要彼此信服,在互相认同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育人机制;其次,高等校辅导员与思政老师需要建立专门的交流平台,从而保障交流的有效性,提升双方的对于协调育人机制认同感。

二、思政教育在高等院校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

学校不能单单教育学生学习知识理论,还要在他们在校期间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为祖国的发展输送人才。而培育学生养形成良好的三观前提就是在日常教育中注重思政课程教育。三观对学生来说是影响深远的。学生在历经完高考的洗礼之后,难免会在学习上逐渐散漫,导致考试挂科、沉迷游戏等情况的出现,而在日常教育中给他们渗透思政的讲解,可以帮助他们在校期间保持正确的人生走向。

2、完善对在校生的素质教育

思政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在校生的行为品行,一个优秀的大学生不能只表现为成绩优异,而人格品行与成绩相差甚远。学校对他们进行教育就是通过对学生精神的提高从而改变或纠正他们的不良品行,同时也可以激励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辅助他们树立宏远的理想,增加他们对社会的使命感,进而才能推动我们华夏民族的发展。

3、可以督促学生们的自我管理并保持良好的学习方式

受年龄的影响,大学的学生没有完全形成自控意识。因此,教育者要在日常讲习里注重培育他们的学习意识,从而促进他们自我管理意识的养成和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他们才能在这个阶段将重心放在学习上,促使自身加强知识储备。辅导员和思政老师对于他们的成绩以及学习心态的影响是深远的,老师注重对他们思政方面的教育可以高效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并对某些有不良的学习习惯进行指导。

4、促进学生精神层面的增长

可以拓宽学习者的眼界,促进其精神层面的增长,同时还可以促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提升学生群体生活情操,培养他们品行素养的形成。提升自身的品行素养需要学习者自身的刻苦钻研,学生们通过学习思政课程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释放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在烦躁时转移自身的注意力,调整心态。

5、完善学生对职业认知

教学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到一份理想工作从而实现自身的人生理想,但在现阶段的高等院校中,不乏出现很多学生对学习不上心,对未来的职业也没有确切规划,十分不利于在校生未来发展。因此,高等院校应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对他们职业规划方面的教育,比如,给他们讲解某一类行业目前的竞争形势以及入职门槛等,只有不断完善他们对职业需求的认知,才能让他们得心应手地应对职场中出现的问题。

三、现阶段高等院校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出现的问题

1、院校学生行为品行呈多层次发展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高考报名条件放宽,并且高校录取分数呈连年下降的趋势,这就造成高等院校的在校生群体结构复杂,出现了多层次的发展趋势。同时,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人人都可以在网上隐藏真实面目,随便发表自身观点或者抨击他人。在虚拟环境的庇护下,大学生非常容易受他人影响放纵自己的言行而跟风模仿,更有可能做出一些有违道德规范的事情。比如传递自己厌世、厌学等消极思想,给学生传递暴力类的信息讨要钱财,针对某个学生在网上散播恶意中伤的信息等,致使校园教育教学难度大。

2、部分老师过于注重教学进度

由于老师有明确的教学进度管制,这就使得部分老师存在盲目地赶教学进度的现象出现,侧重于关注学生们知识量的增加,而他们的学习能力视而不见。这样的教学模式极其容易让学生们在学习中造成死记硬背的状态,一方面增加了他们对学习的抵触心理,另一方面更不利于他们全身心的發展。

3、部分高校老师的教学素养不达标

高等院校部分老师依据自身的高学历,在工作中过于重视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缺乏对学生群体推广和服务的观念。高校老师如果缺乏正确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必然会在日常工作中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现代在校生的自我价值取向呈多方面发展

现代大学生的思想已经摒弃了传统的思想束缚,思维活跃和接受能力强成了他们主要的特点,他们是社会行为和对社会的认识各有不同。比如学生上网成瘾,对真实的社会行为产生恐惧,对他人缺乏信任,性格也逐渐敏感、多疑,患上网络综合症或者是眼部疾病。

5、思政教育课时少

高等院校的辅导员和思政教师担负在校生思政教育的主要责任,但由于思政课程不是主流学科,因此,课时占比较少,导致学校领导和老师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关注度不够,从而学生对思政课程出现懈怠心理。老师没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讲授思政的相关内容,学生对思政教育也逐渐懈怠。

6、老师上课方式传统,缺乏新意

部分老师观念陈旧,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日常教学中缺乏创新精神,工作方式简单固化,忽视学生思想走向和考试成绩,不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对教育改革不积极践行,危机意识不强。

四、课程思政下高职金融专业协同育人路径的策略建议

1、创新教学模式和教育方式

中国发展上下五千年,千年来教育与创新在人类社会进步中是必不可少的,接受教育是我们每个人的必由之路,而思政方面的培养更是在教育中尤为重要。要想提高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水平首先就要摒弃以往的教学模式,比如引进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利用网络的相互性来满足人与人沟通交流。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在线交流沟通,及时准确的了解到学生的思想走向及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并因此开展相关的针对性教育。对于互联网资源的有效规划利用,不但可以提升老师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还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各方面积极性。任课老师利用互联网在日常教育中积极宣传英雄人物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习其优良品质。例如,在互联网介质的辅助下,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展现古今中外的相关英雄,促使他们不断完善自身政治思想储备,增强他们的政治认同感。

2、提升高校对思政教学的重视

只有提升高等院校领导和任课老师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关注程度,促使任课老师自发肩负起在校生的思政培育。例如,学校的政教处在拟订学生培养计划表的时候,倡导他们将教学计划的重点放在思政培育方面,以此来为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机制奠定基础。构建完备的思政课程制度,以确保高等院校真正的开展思政教育,避免形式主义、虚化主义的发生。

3、教导员和思政老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发挥标榜作用

如若任课老师本身拥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并且有很高的文化造诣,用自己的言行来带动学生,就能提高学生们对实施的各项管理方式认可。老师作为和学生接触时间最久的角色应该首先提高自身的思政素养,老师言传身教,才能在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中给他们树立榜样,无形中就能感召学生对老师进行模仿,以老师作为标榜,从而提高自身思政的修养。因此,只有从源头上增强老师群体的政治涵养,使他们自身立志一个有理想、有责任感、有道德情操的人民教师,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提升教师的政治修养和思政教育水准,以使教师既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言传身教,又能在独立的思政课上将教学与思政教育完美结合,培育德智双馨的优秀学生,强化老师将自身的理想与教育教学成绩紧密结合,不断完善本职工作。长此以往,老师能不断处理好个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将传播知识和培育人才为己任,并用自身言行不断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4、创建完整的思政教学管理体系

高校辅导员应根据社会发展趋势,不断完善班级体制体规,着重加强现代教育管理的方式,端正自身态度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应以鼓励为主,注重学生的心理成长健康,不要有等级划分的想法,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想法,制定更全面、让他们更信服的综合指标。在教育的过程中融入以生为本的观念,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更正自身不足之处的同时,让他们树立其正确的三观。

5、高校教导员与思政老师加强交流,为学生创建生活化的氛围

生活化的教育方式要把日常生活作为基点,思政老师只有把书本中的知识和社会实践相互串联起来,才能使教学成果更上一层楼。对于学生来说,思政教材知识相对贯穿,而且涉及的领域也颇多。老师必须根据在校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体验,站在他们的角度贴近日常,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教学,才能提升思政教学效率。

6、任课老师要善于在思政教学后做的总结和反思

为了在思政教育中获得有效的成果,老师还应当做好日常授课的总结反思。一方面,在每节课开展之前对课程内容的教育方向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讲习完成之后,根据他们在课堂中表现,对自己教学成效进行评估。老师通过评估才能感知到自身讲习中的弊端,并以此为根据为下次思政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老师要踊跃参加校园内的思政教研教育活动,与其他老师就思想政治品德教学内容开展深入性的探讨交流,学习其他老师的优秀经验。只有与其他优异的老师多沟通多交流,积极学习其他老师的先进的教学经验,取其精华并且活学活用到自身的教学方式中,充分结合幼儿成长的特点,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工作,最终完成对高职院校的在校生思想政治与金融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目标。

7、完善老师队伍体系,创建复合型教育机制

院校可多给教导员和思政老师提供专业学习培训的机会,增加他们的社会实践体验。让老师通过外出实践培训的方式,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当下在校生的学习心理,积极学习改善教学中的不足并且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院校可以让老师到其他优秀院校中进行实践学习,零距离接触不同地方的思政课程教育模式,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完善教师群体实践体验,促使金老师转变成复合型人才。

结束语:高等院校应在构建育人机制的背景下,加大力度结合思政教育的实践运用,并且创新校内教学模式,贯彻执行以思政教育为本的教学观念。总而言之,当今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开创了更宽阔的空间以供老师教学,高校辅导员和思政任课老师应该落实全面的教学模式。教书育人是道阻且长的一段路,学生需要老师连续不绝的指引,这期间需要老师付出相当大的时间和耐心,老师应该积极探索革故鼎新,将教学过程中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用科学的方法全面促进现阶段教学改革,秉持为学生尽责,为工作尽职的精神,同时还要更全面地探寻协同育人机制相关的模式,以达到高等院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马亮,顾晓英,李伟. 协同育人视角下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9,(01):178-180.

[2]马艳艳,张安坤,任曙明.“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教育实现路径探索[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9,(08):120-123.

[3]刘婷婷. 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探析[J]. 纳税, 2018,(32):105-107.

[4]李婕娜. 高职金融专业课程“思政入课堂”的思考与探索[J].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01):101-105.

[5]史凤娟,丁強.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下金融专业的建设路径探析[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3):129-133.

[6]刘亚鹏,胡佳雷.高校思政课教学对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6):75-77.

[7]盛俊,沈利,付敏侠.高职院校课堂如何把思政元素融入金融专业的课程教学中[J].智库时代,2019(S1):154-155.

作者简介:姓名:王巍,民族:汉,性别:女,出生年月:1987年6月,籍贯(省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职称:初级,学位:学士学位,研究方向:思政,工作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此专题研究报告依据重点课题《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实践策略》,课题编号:KJCX13805。

猜你喜欢
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发展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探析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