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建设研究

2021-12-06 07:55舒欣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4期
关键词:课堂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教育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高效思政教师在构建课堂的过程中可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充分发挥出思想教育的功效,以多样的故事、丰富的文化内涵占领学生思想意识形态高地,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思考问题、主动反思自我,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将当代大学生都培养成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将分析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的价值,并从爱国情感传播、道德案例展示等多方面出发探析课堂构建策略。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教育;高校思政课堂;课堂建设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含大量的道德理念,直至今日大部分理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效思政教师授课期间应深度挖掘其中德育资源,将其灵活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一方面丰富课程内容,让学生能从多元角度理解知识内涵,另一方面有助于构建当代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人格,为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有力保障,从而培养出一批具有高素养的有理想、有思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将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价值

(一)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不仅仅是数千年知识、文化的结晶,更是一种内在动力,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后学生能够对课内理论知识,自然传播了重义轻利、积极进取、仁爱、爱国等多种理念观点,自然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全方位地激励他们积极、健康地生活,从多元角度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同时传统文化在课堂内的渗透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1]。

(二)帮助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思政课堂建设离不开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合理探索历史典故、文学典籍,以最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思政教育观点,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能够将文化魅力与自我价值的追求相结合,从而为他们塑造出现代人格,同时在文化熏陶下,学生能实现内在思想与外在行动的统一,在耳濡目染下生成形成优良美德、深化爱国主义情怀,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二、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教育融入高效思政课程建设具体策略

(一)注重“仁爱”传播,优化学生人际关系

“仁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道德准则,“仁爱”思想在思政教育课堂中的渗透能够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让他们能在养成谨言慎行、知人远怨的生活习惯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合力构建出和谐社会。孔子针对“仁爱”这一基本理念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认为“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相处应遵循忠恕之道,教师借助孔子文化思想自然向同学们渗透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内涵,让学生能夠将尊重他人的道德观念也“仁爱”思想结合,从而掌握社会规范,同时在此过程中自然为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科学义利观,让学生明确个体需求与社会财富之间的关系,为他们树立正确科学价值观提供基本导向,让所有人都能在充分吸收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民族伦理美德后得到综合素养的发展[2]。

(二)传递爱国主义思想,深化学生民族自信

爱国主义思想是民族精神的核心,高校思政教师在构建课堂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爱国精神的培养,尽可能地强化学生的民族自信,从而让他们在步入社会后能够用实际行动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授课期间教师应借助传统文化传递爱国主义思想,为强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与荣誉感,教师应自然渗透历史知识,讲述爱国志士为国家稳定发展贡献出的力量,期间深度挖掘爱国主义资源,使用历史事迹、经典诗词等来将抽象化的精神世界具象化,让学生从多元角度领悟爱国主义精神,从而真正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增强爱国主义信念,最终自觉践行初心和使命。

(三)强调知行合一理念,提高学生道德水准

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要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让学生可以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教师的教学不能够照本宣科,而是要对教材精雕细琢,对重点知识进行透彻讲解[3]。为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知识认知,教师可合理利用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将知与行贯穿于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之中,首先利用传统文化营造知行合一校园氛围,将文化典故展示于公示栏、走廊、黑板报之中,自然弘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深化认知的基础上将其付诸实践,做到以知促行,此外课内教师以互动、交际的方式自然渗透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完成自由讨论、情境表演活动,通过具体的道德实践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准,在潜移默化中达成理想化的高校思政教育目标。

(四)文化情感结合教育,优化学生情感体验

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思政课堂中的不断渗透能够自然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发展目标等要素都产生重要影响,学生能在理解文化内涵、明确社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完成自我约束工作,在此期间传统文化成为了学生自我激励的原动力。基于此教师应加大传统文化在思政课堂内的情感渗透力度,并将基础的个人情感升华为爱国情感、民族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以情动人的目标,合理利用传统诗词、名人事迹,让同学们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先贤的思想道德精粹、爱国情怀、民族大义、担当精神等,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在自然状态下增强对国家的热爱,并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为了理想目标努力奋斗。

(五)引入经典道德案例,发挥文化激励作用

教学与实践二者之间呈现互相依托、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无论在课内渗透多么丰富的思政教育知识,最终都要通过实践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因此构建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自然引入经典的道德实践案例,重点关注传统文化的实践作用,将文化理论、典故自然融入社会生活,学生能够在接触知识的同时更多地与社会接触,他们会结合生活实际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对自身言行举止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并通过与教师、同学的积极交流有效改正问题,久而久之实现自身思想素养的全面发展,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因此当前高校教育中思政教育成为了重点工作,教师需将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视为教育总目标,期间在课堂建设中自然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教育,传递“仁爱”、爱国等道德思想,借助文化故事引入丰富的道德、情感案例,充分发挥出文化激励作用,从而推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充分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浩.儒家德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启迪与借鉴[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96-97+107.

[2]张希玮.中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探索[J].就业与保障,2020,19:139-140.

[3]杜晓炜,聂立.坚定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学的有效融合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09:83-85.

作者简介:

舒欣(1988.01),性别,女,民族汉,籍贯皖,学历本科,职称:政工师,工作单位: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课堂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教育
学习新课程理念, 改进小学数学教学
新课改下对构建高中数学和谐课堂的理解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析武警院校电工学有效课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