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的当代性探析

2021-12-06 13:56敬威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4期
关键词:民间美术手工艺民俗

摘要:在融入当代的过程中,传统民间美术面临着保护与创新之间的矛盾。“当代性”是一种观察视角,通过分析传统民间美术的生存状态与创新空间,探讨其保护路径与创新方法。民俗中的“精神功利目的”與“关键工艺”既是它的本质特征也是需要保护并传承的内容。在此前提下,传统民间美术的民俗功能可以结合当代生活不断丰富,现代材料与工具与手工艺之间也存在着协同创新的可能。

关键词:民间美术,当代性;民俗;手工艺

“民间美术特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身处社会下层的普通劳动群众根据自身生活需要而创造、应用、欣赏,并和生活完全融合的美术形式”。[1]民间美术是“用与美”的统一,反映了农耕社会时期下层民众的生活与生产方式,蕴含了非物质的审美与技术内容。对于民间艺术的生存现状问题,李砚祖先生曾指出,“就传统的民间艺术而言,随着乡村文化在整个社会主导性的失落,它也开始了自身的失落、消亡和被选择、被改造的过程”。[2]因此,探讨民间美术的保护与传承也需要从时代的角度,思考它在当代存在的合理性与创新的可能性,即民间美术的“当代性”问题。

一、传统民间美术的“变与不变”

冯骥才先生曾言:“当今从社会结构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再到审美观念都在改变。作为生活应用性的民间美术,就必须适应这种转变。另一方面,是怎么变?

变什么?哪些变哪些不能变?这都没有先例和范例。”[3]冯骥才先生的提问揭示了民间美术保护与传承之间的矛盾。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应讨论传统的民间美术在当代存在的合理性。传统的艺术在适应时代需求的过程中,难免会淘汰掉那些没有生命力的内容。作为一种历史生活的产物,民间美术在当代的存在首先应是合理的,也就是能够满足今日生活之需,这不仅是保护的前提,也是传承的基础;其次,“不变的”应该是它本质内容。传统民间美术经由历史的积淀,那些“不变的”内容往往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真正的精神内核与工艺精华。因此,“不变”的内容是那些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传统”;再次,“不变”的内容也为“可变”的内容作出了规定。“可变”就意味着创新的空间,但这种创新空间是有限度的,否则,传统民间美术的本质如果发生了改变,实则是另一种消亡。

二、传统民间美术的精神功利性

传统民间美术是原始艺术的延续,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既出现了很强的稳定性,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异性。传统民间美术不同于“纯艺术”,它最初地创作目的不是去创造“有意味的形式”,而是为了实现某种“精神功利目的”。早期的民间美术主要用于巫术礼仪或民间祭祀,常见的主题是“生殖崇拜”和“驱灾辟邪”。随着时代发展,民间美术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去,功能逐渐丰富,装饰、叙事、娱乐等功能被纳入其中。同时,以上两种主题又派生出吉祥如意、增福添寿、多子多福等一系列“吉祥”主题,被更广泛地被使用在婚丧嫁娶、庆生寿诞、岁时节令等日常礼俗仪式之中。时至今日,年画、剪纸依然是春节年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发挥着烘托喜庆、装饰环境的作用。通过回顾可以发现,古代先民对生活的各种“精神功利目的”以各种主题的形式被传统民间美术稳定地承袭下来并成为民俗的一部分,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因此,“精神功利目的”是传统民间美术不变的精神内核,这种目的是积极的,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传统民间美术所变化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与使用场景,不再有明确的时空限制,而是一种普遍的吉祥寓意。

三、传统民间美术的制作技艺

“民间工艺”不仅是民间美术的制作技艺,同时也影响了民间美术的艺术风格。历史上,根据不同的手工艺生产格局,手工艺可以被分为服务于达官显贵的宫廷工艺和劳动群众自作自用的民间工艺。民间工艺服务于下层劳动民众的生活,往往会利用廉价易得的材料,采用相对简易、简化的手工技术创造形式,这种选材习惯和工艺特征构成了民间工艺的特质,与追求精工精制和材料华美的宫廷工艺形成了鲜明对比。民间美术是民间工艺的造物,民间美术所呈现出的艺术风格与民间工艺的特质具有一致性,也就是无法使用其他类型的工艺来替代,否则将带来艺术风格的改变。

在工业化生产的效率优势下,手工艺的技术价值早已式微,而它的艺术价值则逐渐凸显。今天的民间美术以特有的风格和样式延续着历史的传统,承载着文化的记忆,保护民间美术的制作技艺需站在技艺与风格一致性的角度探讨其创新与发展空间。在今天的实践中,许多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利用了现代工具与材料,不仅没有影响艺术风格的表现,反而提升了制作效率并降低了制作成本,使手工艺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可见,保护民间美术的制作技艺并非是保护该制作技艺的全部内容,而是保护那些能够决定民间美术艺术风格的“关键工艺”。所谓“关键工艺”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手工性,这是民间美术风格个性化和“感性”特征的源泉,是区别于标准化工业技术和“理性”特征的标识。与之相对,那些与民间美术的艺术风格不具有一致性的手工艺内容则可以被认为是“非关键工艺”。因此,如何确定民间美术中的“关键工艺”是民间美术保护的前提和重点,而“非关键工艺”则可以考虑使用现代材料和工具加以替代,令传统的民间美术更好地适应今天的技术条件。

四、结语

有关民间美术“当代性”的探讨,实际上是通过分析它的本质以及当代的存在状态,选择保护的方式与创新的空间。对于不能融入当代文化生态也无法赋予新内容的种类,进入博物馆或美术馆或许是一种更好地保护。而对于那些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的种类,需要保护的则是它的精神内核与关键工艺,也正是由于这些内容,才让传统的民间美术具有当代价值。民间美术毕竟诞生于农耕社会,是旧时代的民间生活图式。其中的精神内容既包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一些不合时宜的价值观、伦理观和行为规范,只有那些仍然能够反映人们美好生活愿望的“精神内核”才值得被传承和发扬。而传承传统工艺,并不意味着全盘吸收,真正需要继承的应是那些不能被现代工艺所取代的“关键工艺”,它的当代价值在于它是传统艺术风格的一部分。传统民间美术的保护与传承需要从当代的视角加以分析,以适应时代的文化需求与技术条件。只有适应了时代,才能被民众自觉地使用和拥有,这也是民间美术最好地传承方式。

参考文献:

[1]周旭.中国民间美术概要[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3

[2]李砚祖.作为文化工业的当代民间艺术[J].美术观察,2003(12):79-80.

[3]冯骥才.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时代转型[J].艺术.生活,2009(02):15-16.

作者简介:

敬威,男,汉族,1980年生,河南新乡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设计学理论

猜你喜欢
民间美术手工艺民俗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举办国匠荣耀·手工艺创新盛会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浅论天津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留住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