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提升路径及评价体系初探

2021-12-06 13:55杨超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4期
关键词:院校职业高职

一、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整体呈下降趋势,而选择升学的比例持续上升,专升本的比例从2015年的4.7%上升到2019年的7.6%。升学确实可以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起到分流和缓冲的效果,但是依然无法解决真正的就业难问题。伴着“中国制造2025”与“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推进,企业对人才的素质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学生的能力与企业的需求更加的配合,必会促使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毕业生除应具有必备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现代职业意识和创新意识,有较强的职业学习能力。

当前高校为社会输送的人才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两者之间存在一些脱节,其实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企业的要求之间的差距,“重职业技能、轻职业素养”的现象存在已久,不容易被打破,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使得较多学生在求职和适应社会环境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要想培养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个人能力的水平,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目前,有一些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的职业素养培育比较重视,开设了较多的活动,也有一些课程的设置,但是真正操作起来学生实际受益的情况并不乐观,甚至一些学生为了应付会投机取巧,反而丧失了学校开设相应活动的意义,也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提升路径

在当今的就业形势和环境下,高职学生想要脱颖而出势必要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抓手,在宏观层面,高职院校可以采取三种路径,第一,可以通过课程改革拟合职业素养,通过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将专业培养方案中引入职业素养与专业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第二,教学手段创新落实职业素养,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目标,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帮助学生确立发展方向、提升个人成长。第三,以科学的教育评价落实职业素养。高职院校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依据应不再以成绩为重,而是应该将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纳入其中,建立基于职业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各年级学生完成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可以有力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旨在通过项目的研究可以为高职院校育人工作提供可操作的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和路径,为高职院校构建全方位育人新格局提供新思路。依托笔者工作单位现有的工作成果,在微观层面,着力从五个方面开展了研究,分别是二课堂活动、菜单式社团、赏识教育、劳动教育和文化教育。

第一,开展丰富的二课堂活动。可以开设双休日工程选修课,让同学们在周末闲暇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比如茶艺、篆刻、摄影、古筝、陶笛、书法等课程,还可以进行夜跑、音乐会等活动,丰富校园夜晚生活。

第二,凸显一性三度的菜单式社团活动。一性三度是指选择性、参与度、指导度和满意度,新式社团打破同学们对社团的原有认识,开展不同类型的社团,为学生提供选择性的菜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鼓励有特长的教师和学生成立社团,并定期开展社团活动,还可聘请优秀校友、行业专家为指导教师,探索社企合作新模式,增强指导度,每学期的社团活动结束后可以让社员们进行评价,力争满意度。

第三,开展赏识教育活动。有很多学生是内向不喜欢参加各类活动不喜欢展示自己的,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养提升工程不能遗忘这类学生,开展赏识教育,就是要鼓励那些自认平凡普通的孩子能够不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建立自信。

第四,開展劳动教育活动。将劳动教育拓展与文明寝室创建、垃圾分类宣传、志愿活动结合。举办劳动文化节,开设《劳动教育基础》课程,推进红色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青春志愿”、“魅力寝室”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责任意识。

第五,开展文化教育活动。成立“雅士学院”、“秀女学院”打造素质教育新平台,选拔优秀学生开展专项培训,开展精英成长训练营、文化艺术节、创业大赛、科技技能节、创业训练营、樱花雅集、文学季等系列文化活动。组织丰富的文化大餐让高职学生可以感受文化魅力,让同学们有参与感和积极性。

三、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的评价体系初探

为了更深入的探究明确职业素养的培养内涵、搭建职业素养的框架、探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笔者结合前人对职业素养教育的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选取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认知程度进行调研分析,采用专家咨询法,对高职院校学生教育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力求多角度多维度去探索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路径、载体和方法,以期能够形成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育体系的雏形。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阶段性综合评价表,在每个学年结束都为这个阶段的学生进行综合评估,我们可以形成“设立标准—素质培养—诊断反馈—标准调整”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诊断与评价闭环。初步设想评价的标准为素质教育学分,学生参加上述活动的任意一项即可积1分,每学期累计8分即为达标,学年累计20分可以兑换一门选修课程。在开展一学期后,对参与学生中发放评价问卷,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素质培养的内容和评价标准,在实践中形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范婵娟.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机制构建[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04):54-48

[2]郭长龙,姜庆华.浅谈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J].人才培养与就业,2019(08):55-59

本文系中国机械政研会职业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2021年度课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提升路径及评价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

杨超(1986-),女,硕士研究生,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院校职业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