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

2021-12-06 13:56庞焕芳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4期
关键词:高中教育自主学习数学教学

庞焕芳

摘要:高中生是充满无限可能的一代,对高中阶段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其未来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本文将结合当前高中教学现状,结合相关实际教学案例,围绕数学这一重点学科,着重了解学生心理,深入探究高中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教育;数学教学;自主学习

引言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高中生未来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积极影响。数学是高中教学的重点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难度较大趣味性低,因此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差。

一、培养学习兴趣

(一)改变教学方式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第一动力。高中数学相较于学生以往所学数学晦涩难懂,而目前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又十分生硬,多种因素综合导致了学生对数学的抗拒心理,进而导致数学自学能力的欠缺。

第一,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兴趣。在课前提出一些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为此问题搭建有趣的教学环境。在某一施行教学改革的高中,数学教师在等差数列相关教学内容开始前,写下等差数列求和的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得出答案后分享数学家几十秒得出答案的事迹。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此内容充满好奇心,课堂学习意愿高涨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1]。

第二,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传统数学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要学习方式,这种方式虽然加快了知识的传递速度,但却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一味的讲解会导致学生陷入机械化学习状态,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缺少思考问题的时间。因此,在课堂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师生互动,给学生足够的机会提出自己的疑惑,并予以解答,由此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及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一定时间内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有规划,综合考虑教学内容的难度以及学生的学习程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数学教学切忌长时间不间断,数学本身晦涩难懂,对于初次学习的高中生来讲更是难上加难,长时间的教学会促生学生的厌烦心理。将教学合理进行安排也是培养数学学习兴趣的关键。

相关案例表明,在内容适当时间合理的情况下,参与到教学的学生数量可达95%以上,且内容掌握较为牢固。教学内容的安排与时间的控制要与高中生接受能力相适应,教学内容难易结合,教学时间合理安排,与其他学科有所穿插,避免学生长时间处于数学教学中。除课堂教学外,课后作业的安排也要合理,保证大多数学生可以在一定时间内高效率完成课后作业,切忌盲目使用题海战术巩固学习程度。

二、尊重学生

(一)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与强度

学习时间与学习强度的安排应了解学生的意愿,教师不能以个人的意愿为主导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与强度。学生与教师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对于压力的抵抗能力也不同,在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时,应尊重学生的合理意愿做出调整,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学习计划安排中感受到自主权,可最大化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能。

学生在学习计划制定中,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自主,会提高学生学习中的自主性。据调查显示,学生自主权较高的班级比自主权低的班级更容易达到自主学习的最佳效果。这种有充分自主权的学生在学习中更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求知更为主动,自主学习能力也更强。

(二)营造良性竞争环境

高中生好胜心相较于其他阶段的学生更强,因此营造良性的学习竞争环境,可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在学习中引入竞争机制,巧妙利用高中生好胜的心理,在激烈的竞争中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信和认可[2]。通过激烈的竞争比赛,让学生发现自己尚未完全开发的学习能力,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良性的学习竞争环境应符合如下几点要求。

第一,每一位学生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予以原本成绩较差的学生同等竞争机会,在其取得进步时应予以同等奖励,不可因以往表现不佳而忽略其此次进步。

第二,竞争重心放在自我提高上。引入竞争机制的目的是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能力,但竞争总会有排名先后,因此评估其竞争结果时应进行纵向评估。无论是超越自己还是超越他人,都应当奖励,不能磨灭每一个学生的努力。

三、有效引导学习

(一)重视预习与复习

预习与复习是实现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一步,教师应该重视这一部分的学习并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与复习。预习与复习是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机会,但很多教师不重视这一部分的引導,导致课堂学生接受程度下降进而降低学习兴趣。

教师和学生都要认识到预习对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最初阶段教师要布置预习任务以此养成预习习惯,学生在这一阶段真切感受到预习的有利影响。学生在上一阶段体验到预习的好处,便会主动进行预习,由此进入预习习惯成型阶段。教师要做好两阶段不同情况下的引导,养成习惯后也不能放松,避免出现疲惫懈怠情况。

课后复习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一步,课后复习是有效巩固学习程度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关键行为。据相关教学案例表明,复习情况良好的班级学习效率更高且自主学习意识更强。

(二)耐心对待学生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意愿,教师是学生学习方面最主要的引导人,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程度决定性因素。在面对学生提出学习方面的困惑时,教师要耐心解答学生的困惑,哪怕是讲解过很多次或是很简单的内容。在学生提出疑惑后,教师耐心的解答会让学生减少对提出问题行为的恐惧。学生不畏惧提出疑问,才能增加其自主思考的次数,进而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促进合作学习

(一)科学划分学习小组

在教学过程中要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主动和其他同学共同探讨同一个问题。小组成员共同探讨问题,可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最重要的是,通过小组探讨刺激学生的主动思考的意愿,同时听取他人的思考方式,互相交流使得问题更容易被解决,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进而促进其自主学习的意愿[3]。

这种小组学习方式在遇到多且复杂的数学问题时最为有效,一名学生的思维方式是有限的,问题数量过多会导致思考时间过长,将会影响正常的教学速度,这时候就需要划分小组来探讨同一问题。实际教学中,小组学习的效率远高于传统教学方式,也能更有效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小组探讨中,由于身份相同,学生更乐于投入探讨中,思考问题也更为积极,通过这种小组学习的方式,教育出的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更强。

(二)分层了解学习情况

教师在划分小组时,要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进行合理分配。小组学习的分组标准可以有两种,同程度为一组或不同程度搭配成组。

同程度划分小组后,各个学习小组的水平不同,其问题研究的内容也要有所区分。组内也要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任务分配,以此提高小组探讨效率。在探讨结束后,要优先让能力稍差的小组进行解答,再让能力强的小组进行补充或总结。

不同学习能力学生共同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时,最重要的应是组内的任务划分。学习能力强的承担难度更大的问题,能力稍弱承担稍稍简单的一部分,但每一名学生都要全程参与探讨过程。給能力弱者更多表现机会,也是全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结束语

数学的学习更多要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不能独立自主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教师做再多的讲解也无济于事。高中生已经具有自我管控能力,在这一阶段引导其自主学习能力效果最为明显。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其数学思维,数学的教学成果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敬礼.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激励学生自主学习[J].安徽教育科研, 2021(26):14-15.

[2]张彩琴.浅谈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6):121-122.

[3]杨军.高中数学自主学习模式研究[J].学周刊,2021(27):57-58.

猜你喜欢
高中教育自主学习数学教学
基于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法研究
高中教育如何才真的“为了学生好”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