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产业学院建设实践与实证研究

2021-12-06 13:56章萌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4期
关键词:产业学院组织模式合作模式

章萌

摘要: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的运行实体,是高校为了应对知识快速更新和产业加速转型等社会新形势,通过加强产业规范化运作,同时创建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创新与转化机制,而建立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共同体。本文从产业学院的背景、产业学院建设的组织模式、教学体系、合作方式和发展展望等方面,探讨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与实证研究。

关键词:产业学院;组织模式;教学体系;合作模式

一、产业学院的背景

1.建设产业学院的原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将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改革的支撑点,集聚创新创业要素与资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形成社会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生态环境”。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同年1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指出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从各种关于深化改革创新产教融合的指导性文件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非常重视在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方面进行深度的产教融合。

2.其他国家和地区产业学院的建设

在实施创业教育方面,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的国家,其中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一直是美国各大高校学习的榜样[1]。斯坦福大学主要从学科应用导向与各门学科间的互相配合补充,注重全局把握和系统思维模式,偏重从实际工作管理经验出发,综合社会经济、金融行业和商业市场等专业理论的应用,培养建立学生的把握全局和系统思维能力。对比之下,百森商学院更注重创业的专业性教育与培训,他们采用“强化创业意识”的方法,通过研究制定创新性创业教学方案、能力外延拓展方案和学术理论研究方案等,从而建立创业教育体系,营造创业氛围,在学生中大力宣传创业精神[2]。

欧盟各大知名高校产学研创新发展合作同样起步较早,其为了应对工业革命的大量需要,高校主动求变,及时丰富和转变学校功能,从而建立系统而成熟的产业机制。比如说澳大利亚的TAFE、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等。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是以社会行业需求为主导,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学校单位共商共建,运行模式相对独立,人才培养丰富多样的综合性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机构。德国的“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是将社会企业与专业学校、科学技术理论与社会实践技能相互渗融,将产、学、研科学紧密融合,并贯彻在高等职业教育全过程中。[2]

3.产业学院的理论基础

产教融合是行业产业与高等教育的互相融合,是高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丰富教育手段和提升学生创业能力而与行业企业进行的紧密合作。在高校内部成立产业学院是落实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的一种全新的教育举措。关于产教融合,杨善江提出“三螺旋理论”,其是指在产教融合中,学校、企业和政府三方资源互相支持与补充,同时强调政府在其中扮演重要的参与与引導作用[2]。卢美圆利用“耗散结构理论”对产教融合进行分析,将产教融活动看做一个独立运行体系,同时产教融合系统是具备离散性与自适应性的协同竞争理论模型,其发展完善活动是高校、社会和政府等内外多方面因素相互竞争适应的结果[2]。近年来,产业学院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2007-2013):基于社会发展需要和改革实践经验的产业学院理念萌芽与探索阶段;成长阶段(2015-2017):基于实际工作管理经验的基本建设理论提炼总结阶段;发展阶段(2018-):微观建设层面产业学院运营管理问题的理论完善研究阶段[3]。

二、产业学院组织模式

1.运行模式

产业学院建设一般遵循采用共建、共管、共享原则。由于高校专业知识教育更新往往跟不上社会生产需要,经常导致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生产需求有差距。为促进高校与产业融合,高校在筹建产业学院时,融合各方资源,例如:高等院校、行业组织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社会基金等,进行多元主体联合管理,充分发挥各方办学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区域公司、高校、科学技术资源,统筹各方资源,通过产教融合的一体规划和布局,实现高校和产业零距离,为双方带来共赢。

2.组织机构

管理委员会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形式,大部分企业在管理模式上都采取的形式。产业学院可采取联合管理委员会的形式,建立健全联合管理委员会的工作内涵和运行机制,丰富联合管理委员会的管理手段,持续改进联合管理委员会的工作章程,规范联合管理委员会的工作制度,构建共同培养人才、共同管理育人过程、共同分享育人成果、共同承担育人责任的联合运营方式,推进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资源。通过管理委员会制定发展战略、开展学术指导、提供合作顾问。共同制定发展战略,通过下设组织运行决策,对产业学院进行行政管理,同时利用评价体系改革策略,搭建学生评价体系和评教体系等。组建学术委员会,开展学术指导,制定并不断完善培养方案,搭建产业学院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就业等。拓展国际、国内的合作关系,提供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指导,筹措办学资金,为产业学院正常有序运转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产业学院教学生态体系搭建

1.教学理念

建设产业学院要坚持育人为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产业学院最高的目标就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能够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标准高度匹配,产业学院要以行业需求和产业方向为指引,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理论研究,产学结合,着力培养满足行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端工程师以及科学家型工程师。

2.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建设是产业学院建设过程的核心。产业学院以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产业学院教学体系必须以打破传统边界、推进学科交叉、促进专业融合为抓手,开展综合性课程。同时,产业学院应聚焦现代产业关键技术,探索产教融合新途径新方法,在学科交叉中实施专业融合,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技术创新紧密融合,将协调共建深度融合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建设集教育、培训、实践、研发于一体的共享型协调育人平台。

3.共建内容

产业学院教学内容由高校、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机构等共同制定。

(1)培养方案依据学生主修专业个性化定制。制定契合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课程体系,制定符合产业学院建设定位的学科建设新思路,依据产业和企业需求制定培养方案。从而彻底扭转当前普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人才需求割裂、毕高校业生不能快速准确地适应现代企业期望和当前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方案单一和不够灵活等缺点,同时,培养方案的个性化定制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和实践水平。

(2)打造“理论+实践”课程体系。及时更新产业需求信息,并与科学研究和学科专业发展做对比,互为引导和补充;将科学理论与社会实际相融合,在课程中做到佶唷理论学习,又有实践体验;将高校专业教育与企业生产实习相结合;将专业实验训练与工程应用训练相融合,从而打造“理论+实践”课程体系,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融合。

(3)创新实践平台。选建符合人才培养内涵和培养目标的实践基地,满足行业、社会需求的对接性。整合企业、学校、社会和政府等多部门良好资源,搭建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不仅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而且能够助推教师等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内涵建设,创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智慧实验室建设,依托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验室、学科交叉实践创新平台和校外实践育人平台,创立新型实践教学平台[4]。首先,整合校内资源,规范管理各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验室建设,将硬件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能力,转化到实验教学这个直接环节中,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化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其次,搭建多学科研究实践创新平台,不仅提升学生学科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同时,通过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和渗融,扩展学生视野,涵养学生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思维方式。同时,不断推动校企合作和产教共建,通过课程资源再丰富化和学习的可持续化,将企业技术实战带入课堂,并持续向学生在线分享前沿技术,学生通过报告、论坛、走访、认知、实践等方式拓宽学生视野,了解行业现状,实地参加产业活动等环境开展沉浸式实景、实操、实地教学,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大幅度改善学生了解产业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

(4)实行“双师型”指导模式。聘请企业人员参与产业学院课程教学全过程,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到课程内容设置、课堂教学、成果转化等,发挥企业导师在实践教育方面的优势,补足仅由高校教师指导产生的短板。适当应用高等学校校教师的科学研究理论基础和公司企业人员的实际工作项目管理和生产实践经验。导师遴选实施淘汰制,不断更新完善指导队伍,保证教学质量。

(5)转化高校创新实践与科研成果。一方面,积极组织并参加各类科技竞赛,通过竞赛,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在比赛的过程中启发和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实现创新实践与科研成果初步转化。另一方面,利用行业组织和国家科研院所的多方资源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共同开展技术难题攻关、优秀产品开发、技术成果转化、创新项目孵化等工作,促使优秀的科技成果转向企业,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实现学生创新实践和科研成果完美转化。

四、产业学院合作模式

1.合作机制

产业学院是企业与高校开展合作的新阵地,需要多方投入资源来构建。创新使用“政、产、学、资”四螺旋创新育人机制。政府部门能够利用政策引导资源合理利用,企业拥有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的强大能力以及感知市场经济的灵敏触角,高等院校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科研团队以及公益性质的教育团队,科研院所、产业园等拥有成熟的技术研发体系,资金支持是项目推动最大的保障,通过“政、产、学、资”四个方面共同合作,形成健全完善的协调育人体系。高等院校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合理分配实验室项目研究成果以及实验室管理运营权利,保证双方利益。此外,根据企业需求,制定企业技术需求项目,高校师生共同参与其中甚至申请承担项目所有内容。从而进一步加深校企合作和高质量人才共同培养。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等,助力学生创新创业[2]。

2.合作方向

产教融合和协调育人是产业学院建设最重要的核心,产业学院多方合作以建设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产业集群为发展方向,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带动地方产业发展,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同时解决高校学生就业问题。

3.合作目标

建设产业学院,要依据产业发展需求和优势学院专业,科学、合理、准确谋划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产研链、创新链、人才链专业体系和互惠模式,最终形成校企协同、工学结合、产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产业特色鲜明的育人品牌。

参考文献

[1]郑庆华.高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4):163-167.

[2]崔彦群,应敏,戴炬炬.产教融合推进应用本科“双主体”产业学院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19(06):66-69.

[3]李艳,王继水.我国产业学院研究:进程与趋势——基于CNKI近10年核心期刊的文献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03):22-27.

[4]郑庆华.高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4):163-167.

[5]张旭,郭菊娥,郝凯冰.高等教育“供给侧”综合改革推动创新创业发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01):26-35.

[6]邵庆祥.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理论及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04):44-47.

[7]杨善江.“产教融合”的院校、企业、政府角色新探——基于“三重螺旋”理論框架[J].高等农业教育,2014(12):117-119.

[8]卢美圆.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20):11-14.

[9]孔宇,张知,崔莉,李华,亓树艳,孙书洪,龙建纲.生物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20,10(01):3-7.

[10]王晓轩.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现路径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05):1-3.

猜你喜欢
产业学院组织模式合作模式
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
基于利益相关方共赢的智慧城市聚合发展模式研究
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与发展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民用飞机项目强矩阵组织模式初步分析与探讨
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产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