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理念推动爱卫迈向健康共治

2021-12-06 13:55贾淑敏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4期

贾淑敏

摘要:爱国卫生运动,1958年1月,毛泽东主席在视察居民卫生工作,极大地鼓舞了全省人民“消灭四害、卫生防病的积极性,在全省乃至全国掀起了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爱国卫生运动高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卫生运动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健康为中心,以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突出卫生问题为重点,在促进和保障全省人民健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以嘱托为指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体现“走在前列”的水平,为建设健康城市铺就亮丽底色。基于此,本篇文章对转变理念推动爱卫迈向健康共治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转变理念;爱卫运动;迈向健康共治

引言

爱国卫生运动是我们党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成功实践和伟大创举。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爱国卫生运动始终以群众性为基础,以保护人民健康为目的,针对不同时期的突出卫生问题,曾先后开展“除四害”“两管五改”“五讲四美三热爱”以及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卫生城镇创建、厕所革命等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爱国卫生运动这项最具中国特色的健康治理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注入新的内涵,增添无限活力,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居民健康,为建成健康中国奠定坚实基础。

1新中国初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过程

1.1大力宣传卫生防疫知识

新中国成立初期,旧社会的封建迷信观念依然存在人民的思想中。由于在旧社会里解决温饱尚是人民群众难以保证的问题,因此人民讲卫生、爱清洁的卫生观念淡薄,平时的生活习惯也不注重卫生。面对疫病的发生和蔓延,缺少科学防疫卫生知识的人民群众并未有足够的能力和条件去预防和治疗,只能选择相信封建迷信的巫医或者等待死亡。种种现象,使得党和国家深刻认识到必须加强对人民群众开展卫生防疫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民群众注重卫生的意识。这其中政府通过各种宣传形式来展开工作,包括利用大字报、报纸、口头宣传、标语、漫画等方式宣传党的防疫政策、科学防疫知识、卫生健康知识等,解放人民群众的卫生思想,转变人民群众的卫生观念,增加人民群众的卫生知识,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做好思想准备。

1.2建立卫生防疫体系

新中国初期,不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医疗卫生方面的发展也跟不上。为了有效开展疫病防控工作,提高卫生防疫水平,建立和完善卫生防疫体系成为当务之急。1949年10月在周总理的部署下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开始指导防疫工作。1950年卫生部成立了防疫中央总队,对各地区的疫病开始积极的防御工作。1952年3月14日,根据中央的指示,政务院决定成立以周恩来为主任的中央防疫委员会,负责领导安排反对细菌战的工作。1952年12月中央各级防疫委员会统一改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爱国卫生运动由此逐渐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1953年1月卫生部经批准在各地区建立卫生防疫站,以便及时有效指导疫情防控工作。随着各级卫生防疫体系和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爱国卫生运动得以顺利开展。

2转变理念

一要顺应“跑改”导向,创新方式方法。发挥“最多跑一次”牵引作用,以“减负担、为民生、重实效”为导向,优化机制强创新,在程序上简化卫生城镇评审程序,提高效率的同时减轻基层负担。在方法上深化“问题清单式”考核方式,实行卫生乡镇量化分级管理,推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在手段上探索数字化转型,在城市病媒生物密度评估认可中,采取“半飞行手段开展现场评估,专家通过评估移动终端,现场记录检查情况和问题照片并由系统自动生成评估结果。2021年以来,对爱国卫生全领域核心业务进行梳理,谋划了卫生城镇长效管理一码通、病媒生物密度一图通和健康城镇建设评价一键通的“3个一”应用场景,目前,已被列入委指南1.0卫生健康系统自选动作的任务七公共卫生集成应用和任务九监测评价集成应用。

二要健全体系,加强基层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完善市、区、街镇“三级管理架构”,健全市、区、街镇、村居、楼组“五级联动工作网络”;完善机关、企事业单位、村居爱卫组织,筑牢基层网底;健全市、区两级爱国卫生技术指导机构。

三要充分发挥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平台作用,统筹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单位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健康治理。健全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工作制度和议事规则,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履职情况通报制度,健全爱国卫生激励体系。

四要拓展路径,从阶段性环境整治转向完善制度和健全机制。在弘扬爱国卫生优良传统,充分组织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强化制度和法治建设,建立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和公共卫生环境评价机制,加快爱国卫生與健康促进立法,完善管理规范和标准。

五要以项目为抓手,推进健康共治落实落地。开展向多万户家庭发放健康知识读本和健康工具、“一江一河”健康公共空间建设等跨部门协作、居民获得感强的项目。在此基础上,聚焦市民主要健康问题和健康需求,制定市、区爱国卫生三年行动计划,将推出一批有财政经费资助的项目。

3新时代卫生健康治理的路径方向

疾病是影响健康共同体安全和稳定的首要因素,基于疾病的负外部性和健康的正外部性,以及卫生资源有限性所带来的条件约束,需要进行公共卫生的协同治理,基于疾病风险的共生,合理配置和系统整合卫生资源,构建协同化网状型参与式公共卫生体系。卫生资源的条块化分割和链条式分布的现象曾长期存在于我国,至今也未得到全面整合,尚未形成卫生健康治理的协同联动。对此,需要合理配置和系统整合卫生资源,结成卫生资源协同网络与公共卫生整合体系。首先,理想的医疗资源分布应呈现出正向的“金字塔”状,相应的医疗机构所承担的功能和定位应有所不同,分别承担攻坚克难、对症诊治、初级诊疗的作用,目的是发挥各自所长,确保全民生命健康安全,实现医疗资源的高效精准配置。其次,公共卫生治理应以区域共建为基础,以跨域共治为手段,以健康共享为目标,达成治理理念协同,促进健康共同体内资源、要素的协调互惠,优化共同体内的卫生健康资源结构功能,因地制宜实施治理的同时,关注区域规划弹性空间,为卫生健康治理留有可转化的应用资源,从而提高应对多元复杂的健康风险的综合能力。卫生健康治理是基于全民参与、上下联动的支持网络。向上是国家医疗卫生应急体制与政府联防联控机制,向下是落实到个体、家庭和社区的集体防疫与公共健康参与行动,达成公共健康协同治理的合作秩序。在微观上以个体健康管理和家庭网络为支撑基点,在中观上以社区健康服务和社群网络为靶向,在宏观上以政府健康行动和政策网络为抓手,从而推动健康共同体协同治理的全民行动。

结束语

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我国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卫生活动形式。它是以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为中心的群众性卫生运动,是增强社会卫生意识、消除危害健康因素、改善环境、除害防病、提高全民卫生素质及健康水平的社会性卫生运动。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对保障广大人民的健康、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培养新的公民道德,起到了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毛群安.从爱国卫生运动到建设健康中国[J].健康中国观察,2019(10):8.

[2]毛群安.从爱国卫生运动到建设健康中国[J].中国卫生,2019(10):20-21.

[3]爱国卫生名词解释[J].中国卫生,2019(10):22-23.

[4]孙应平.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的爱国卫生运动[N].陕西日报,2019-05 -16(009).

[5]李萍,傅义强.不同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的疾病隐喻[J].医学与哲学,2019, 40(08):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