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MRI诊断

2021-12-07 16:26
华夏医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颗粒细胞实性卵泡

胡 博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OSCST)发病率低,仅占卵巢病变的5.0%。因此,临床对OSCST认知不足,故术前确诊较为困难[1-2]。随着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提升和普及,OSCST相关报告逐渐增多[3]。本研究收集病理学证实为OSCS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MRI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经手术切除和病理学证实的80例OSCST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40~70岁,平均(50.6±2.2)岁;纤维卵泡膜组肿瘤59例,其中卵泡膜纤维瘤、卵泡膜细胞瘤、纤维瘤分别为21、30和8例,颗粒细胞瘤21例;检查发现盆腔包块、绝经后出血、阴道不规则流血分别有37例(46.25%)、17例(21.25%)、26例(32.50%)。纤维卵泡膜组肿瘤病例中糖类抗原(CA)125、CA199、甲胎蛋白(AFP)阳性分别有16、8和5例。80例患者经MRI检查1周后施以手术。

1.2 方法

患者均给予MRI平扫和增强扫描。使用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型号Achieva3.0 ):飞利浦医疗系统(中国)有限公司。取轴位,给予T1加权成像(TIWI),重复时间(TR)、回波时间(TE)分别为350 ms和20 ms,层厚、层间距分别为5 mm、1 mm,冠状、横断及矢状位T2WI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SE,T2WI-TSE),TR、TE分别为3 000 ms和120 ms,层厚、层间距分别为5 mm、1 mm,回波长20 ms,平均激发2次。

根据单盲法,选取2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对上述检查患者的结果进行分析与判定,分析内容包括肿瘤大小、信号特点、有无盆腔积液等影像学特征,并将其与临床资料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病理学诊断方法: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肉眼观察肿瘤形态、内部结构及颜色等。病理组织切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由经验丰富的医师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2 结果

2.1 MRI检查

80例患者均是单侧病变,肿块边界清晰、模糊分别66例(82.50%)、12例(15.00%)。纤维—卵泡膜细胞瘤59例(73.75%),为类椭圆形或圆形,肿瘤直径8~16 cm;颗粒细胞瘤21例(26.25%),16例为类椭圆形或圆形,5例为分叶状,肿瘤直径为3~15 cm。

将子宫肌层信号设为参照,纤维—卵泡膜细胞瘤的T1WI、T2WI分别为较低和较高信号,其中13例(22.03%)有絮片状,呈现为高信号;肿瘤含纤维物质时,T1WI、T2WI呈低信号。颗粒细胞瘤T1WI、T2WI为等低信号和高信号,内部有分隔,其中8例(38.10%)为高信号、小片状,且囊和囊间存在明显分隔。

59例纤维卵泡膜组肿瘤施以增强扫描后,中度、轻度强化分别为11例(18.64%)和48例(81.36%);21例颗粒细胞瘤施以增强扫描后,肿块分隔、囊壁有显著强化,信号强度高于子宫肌层信号强度,瘤内囊性部分未见强化。

2.2 病理学分析

全部患者肿瘤包膜完整:纤维—卵泡膜细胞瘤囊实性,切面实性物质为灰白色。合并子宫肌瘤3例、子宫增大5例,合并子宫内膜增厚16例(27.12%)、盆腔积液13例(22.03%),未发现淋巴结肿大及周边结构受到侵犯。镜下可观察到梭形细胞,胶原纤维分别为束状、带状排列;颗粒细胞瘤切面以淡黄和灰白色为主,质地柔软且脆,囊实性、实性分别为19例(90.48%)、3例(14.29%),肿瘤大小与其囊变程度成正比,肿瘤间隔、囊壁均较为粗厚,内壁则较为光滑,未发现壁结节,囊液颜色呈褐色。合并子宫肌瘤3例、子宫增大5例,合并子宫内膜增厚16例、盆腔积液13例。

3 讨论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起源于原始性腺中的性索和间质组织,衍化成男性和女性各自不同的细胞类型[4],女性性索向上皮分化形成颗粒细胞瘤,向间质分化形成卵泡膜细胞肿瘤及纤维瘤,亦可混合构成颗粒—卵泡膜细胞瘤或支持—间质细胞瘤[5-6]。由于卵泡膜细胞可分泌雌激素,而间质细胞可产生雄激素,该类肿瘤常有内分泌功能,故又称为卵巢功能性肿瘤[7-8]。纤维—卵泡膜肿瘤根据卵泡膜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的多少分为卵泡膜纤维瘤、卵泡膜细胞瘤和纤维瘤[9]。该组肿瘤属于良性肿瘤,约占卵巢肿瘤的4%,肿瘤体积较大时常误诊为恶性肿瘤。颗粒细胞瘤占卵巢恶性肿瘤的5%,常伴雌激素分泌,极少发生远处转移,但可发生局部扩散,故多表现为低度恶性[11-12]。

OSCST的MRI表现与其生物特性和病理组织特征紧密相关[13]。本研究发现纤维—卵泡膜瘤组肿瘤包膜基本完整,且多为椭圆或圆形。MRI检查结果发现,纤维—卵泡膜瘤组肿瘤多为囊实性或实性,T1WI、W2WI分别为等、略低信号和等、略高信号,且伴一定囊性病变、出血。T1WI、W2WI信号在纤维成分上表现为低信号,增强扫描后实性部分存在一定强化。而颗粒细胞瘤肿块直径在3~15 cm,囊实性占19例(90.48%)、实性肿块3例(14.29%),T1WI、T2WI呈等信号和高信号,肿瘤大小与囊变进程显著相关,增强扫描时,实性成分与间隔显著强化。

OSCST表现为盆腔囊实性或实性肿块,需与个别疾病进行区分。①浆膜下子宫平滑肌瘤:T1WI、T2WI信号均较低,子宫平滑肌瘤在增强扫描时属同步状态;子宫平滑肌瘤变性期间,T2WI为高低混杂的不均匀信号,且有不均匀的强化;值得注意的是,子宫肌瘤和子宫常分界不清,子宫肿块侧多见流空血管,但未见腹腔积液。②囊腺瘤或癌:囊腺瘤属单、多房囊性病变,囊壁与其分隔厚薄均匀,囊内信号均匀,实性成分明显少;囊腺癌的囊壁、囊内分隔的形态均不规则,施以增强扫描可显著强化。③胃肠间质瘤:该瘤与肠管紧密联系,出血、坏死等风险高;肿块显著强化,多见于肠系膜、肝转移[14]。④卵巢畸胎瘤:MRI特征明显,肿块含脂肪成分,其T1WI、T2WI信号均较高,脂肪抑制序列具有抑制高信号作用,故与OSCST能较好区分;发育尚未成熟的畸胎瘤,脂肪成分低,其MRI特征往往无明显特异性[15]。⑤卵巢无性细胞瘤:多发于儿童、少年或妊娠期女性,肿瘤内部多存在纤维血管间隔,瘤越大发生出血坏死可能性越高,强化越明显。

综上所述,OSCST的MRI特征主要包括纤维—卵泡膜细胞瘤的T1WI、W2WI信号分别分为等、低信号或等、高信号,纤维成分处的T1WI、W2WI为低信号;颗粒细胞瘤的T1WI、W2WI为等、低或高信号,肿块囊壁及其分隔在施以增强扫描时显著强化。因此,可根据疾病的病理特点及MR1特征,同时结合相关检查,可提高OSCST的确诊率。

猜你喜欢
颗粒细胞实性卵泡
胰腺实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
MicroRNA调控卵巢颗粒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
促排卵会加速 卵巢衰老吗?
小鼠窦前卵泡二维体外培养法的优化研究
大腿肌内颗粒细胞瘤1例
补肾活血方对卵巢早衰小鼠颗粒细胞TGF-β1TGF-βRⅡ、Smad2/3表达的影响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实性结节的价值
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超声表现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4例临床诊治分析
卵泡的生长发育及其腔前卵泡体外培养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