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2021.07~2021.08)

2021-12-07 12:53塔娜牛平
广西民族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学报共同体

塔娜牛平

一、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研究

1949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与启示/罗彩娟//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3~30

“保护水源地”观念与民国东祁连山区的社会治理:兼论边疆社会治理中的“非典型”观念/张景平//云南社会科学,-2021,(3).44~52

北魏的历史记忆整合与国家认同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经验探究/彭丰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8~15

边疆治理的“区域间关系”及其历史生成;兼论中国治理实践的区域间关联与“西北—东南”互动关系/袁剑//云南社会科学,-2021,(3).35~43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淡化族际差异抑或强化族际纽带?/郝亚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56~65

价值共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构建/段光鹏,王向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5~12

肩负新时代民族院校使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重要讲话/李俊杰,罗如芳//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1,(4).5~10

建制变革与治理转型:边疆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撤地设市”研究/朱金春//云南社会科学,-2021,(3).60~67

“两个大局”视角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张伦阳,王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7).9~16

伦理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认同的拥趸探赜/郑文宝//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3~22

论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存在挑战及实践路径/次旦扎西,周国起//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50~55

论印度东北各邦族群冲突的类型和成因/李丽//世界民族,-2021,(2).34~46

美国特朗普时期的种族问题/黄卫峰//世界民族,-2021,(2).13~21

纳“旧疆”入现代: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发河西走廊诸论述中的边疆话语/李如东//云南社会科学,-2021,(3).53~59

实体描述与能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双重逻辑/张淑娟,孙冉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15~25

索马里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的部落问题:以国家建构关系理论为视角/韩志斌,邢昊//世界民族,-2021,(2).84~91

“同源共祖”神话记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思想文化根基/王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7).17~23

我国健康反贫困的政策演进及治理逻辑/张奎力,李晓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7).27~37

西部边境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理念转型和路径优化/刘有军//广西民族研究,-2021,(3).26~35

西藏和平解放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充分体现/喜饶尼玛,冯翔//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39~49

以“四个共同”为核心: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周智生,李庚伦//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7).1~8

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中正统观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王文光,文卫霞//思想战线,-2021,(3).63~7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国家意识/巴玉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35~39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明至清前期民族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龙晓燕,胡明//思想战线,-2021,(3).71~77

中华制度认同与后赵天王体制的演变/李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16~22

最早的“中国”:夏、商、西周时期的“中国”观/赵永春,迟安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1~7

二、理论研究

边疆博物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构想:吴泽霖学术思想菁华及当代启示/袁剑,朱晓晓//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40~47

从“民俗教育”到“非遗教育”:中国非遗教育的本土实践之路/杨利慧//民俗研究,-2021,(4).47~58

从乡村到城市: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转向/徐赣丽//民俗研究,-2021,(4).12~26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研究视角/刘烨//世界民族,-2021,(2).1~12

党史学习教育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维度/徐家贵,刘绍卫//广西民族研究,-2021,(3)56~63

对罗宾斯价值理论的修订:海南美孚黎的亲属关系结构与道德实践/刘宏涛//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30~36

费孝通探究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理論视角/杨文,小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88~93

根基·层次·共意性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然向度/詹小美,刘棁//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7).14~21

关于“文化遗产学”与“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建设思考/潘鲁生//民俗研究,-2021,(4).5~11

国家、国民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三重意涵——基于关系实在论视角的分析/吴映雪,赵超//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26~34

国家结构意义上的民主集中制:列宁关于多民族国家结构形式的理论探索/于玉慧,周传斌//广西民族研究,-2021,(3).9~16

何为伦理转向/胡梦茵//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44~50

经济学域观范式的若干基本原理研究/金碚//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16~23

客家族群认识论转向与学术知识体系建构/周建新,王梁宇//中央民族大學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76~88

口述史研究及其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应用/肖唐金,肖志鹏//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1~33

口述史——一种集体记忆视域下村落文化变迁的研究方法/王昆//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78~85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的方向与路径/向云驹//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91~100

田野研究与学科建设:以民间剪纸为个案的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实践/乔晓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101~108

知识谱系:西方传媒人类学研究的演变、进路与取向/李联廉,王明东//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7).77~86

制造文化:当代媒体人类学的逻辑进路及其意义/王华,刘原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7).68~76

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实践与理论探索:以《中国唐卡文化档案》项目为例/冯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109~119

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使命的三个向度/李京桦,杨丽敏//广西民族研究,-2021,(3).17~25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大众化和生活化/马惠兰,麦迪乃·麦麦提力//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7).22~26

重塑问题空间:人类学本体论转向与民族志在场/刘珩//思想战线,-2021,(3).19~3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法:理论阐释、规范考察与制度完善/蒋慧,孙有略//广西民族研究,-2021,(3).36~44

铸炼社会之基、民众福祉学科理念下的知识生产:经济民族学在云南大学的创建、传承与拓展/杜星梅,何明//思想战线,-2021,(3).78~85

三、社会、文化及其变迁

21世纪以来西藏自治区教育现代化的成就与贡献:“人类发展指数”视角/徐辉,李明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31~40

PPP模式下社区康养结合服务链的风险及其治理/易艳阳,周沛//云南社会科学,-2021,(3).148~155

贝侬族群与时空鼓声——广西民族博物馆器物民族志研究/覃健,徐薇婷//广西民族研究,-2021,(3).105~113

藏北高原的“清道夫”——生态人类学视角下的西藏牛粪文化/皇甫睿//广西民族研究,-2021,(3).87~94

从“雪的住所”到“拉链缝合区域”:喜马拉雅地理概念、区域范围与人文特点探讨/刘秧,徐君//青海民族研究,-2021,(2).85~91

从苦力到华商:泰北华人关系网络变迁与商业发展的口述史研究/马潇骁//西北民族研究,-2021,(3).110~124

从媒介化视角看短视频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影响/王蕾,黄竹兰//贵州民族研究,-2021,(3).147~151

地方社会的世界性:藏戏、遗产和博物馆/张帆//民俗研究,-2021,(4).65~77

地缘引导:广西边境和民族地区毒品问题综合治理路径探析/陈静,张晓春//广西民族研究,-2021,(3).179~188

“顶岗支教”:农牧区教育扶贫模式的结构功能分析/买雪燕,李晓华//青海民族研究,-2021,(2).63~68

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日常饮食实践与群体共生:基于宁夏银川的人类学考察/马成明//贵州民族研究,-2021,(3).133~141

多元与共生:本体论视角下的野生动物与人类生存伦理/陈正府//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51~56

鄂西“肉连响”与闽南“拍胸舞”的异同及成因:基于舞蹈生态学视域下的比较分析/刘梦//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65~72

“非人”之死:矿产开发中的风险、献祭与生产伦理/代启福//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57~66

个体积极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逻辑基础与政策取向/刘玮//云南社会科学,-2021,(3).141~147

教育对少数民族地区流动人口就业质量的影响:基于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分析/崔晓娟,蔡文伯//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41~52

历史传统、文化自觉与辩证唯物主义:一项文化遗产的人类学分析/鲁雯//思想战线,-2021,(3).55~62

灵性景观、公共权威与空间生产:老挝乡村社会中的共同体精神/苏世天//西北民族研究,-2021,(3).91~109

路的生命史与空间重构:阿拉善驼盐古道的人类学分析/陈帅//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1,(4).80~86

面向农户的政府补助防贫效应:基于农业收入与工资性收入的检验/郭劲光,于泽乾//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48~56

庙会民俗的认知范式研究:一种人类学视野中的华北乡村生活实践/赵旭东//民俗研究,-2021,(4).27~40

民间信仰的治理技术及治理理性/刘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7).38~46

民族地区边境出口贸易效率与潜力/湛谌,陈祖海//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73~80

民族地区同步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考/黄泰岩,詹筱媛//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5~15

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建设的情感逻辑:基于情感社会学的视角/龙金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7).24~31

民族协作与传统市场的现代转型:甘南-拉萨民间酥油贸易田野考察/张梅梅,王亚涛//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1,(4).61~70

农村致贫风险生成机制与防止返贫管理路径探析:以安徽Y县为例/左停,赵梦媛//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7).32~41

剖宫产行为的人类学研究:以川东G私立医院为例/李冬阳//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8~45

社交距离的协商:疫情下巴基斯坦普什图社会的人类学研究/汤艺//西北民族研究,-2021,(3).125~134

身体:锚定仪式意义之锚:对云南红河彝族哈尼族虎山祭祀仪式的民族志考察/高莉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15~22

数字竞争对族裔政治的影响/严庆,刘琳//贵州民族研究,-2021,(3).96~103

网络新部落的情感空间社会建构研究:基于对“沙发客”的观察/黄向//思想战线,-2021,(3).45~54

文本、仪式与近代滇缅边疆的转变:人类学田野经验中的历史/马健雄//思想战线,-2021,(3).35~44

文化基因的类型及其识别原则:基于民族工艺文化的一种构说框架/柏贵喜//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57~64

西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构建“民族互嵌型社区”研究:以靖安新区为例/李文钢//广西民族研究,-2021,(3).114~121

銜接:全球与地方交织下的橡胶种植:序文一则/麻国庆//西北民族研究,-2021,(3).82~90

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经济精英参与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以南京市Z村为例/吴蓉,施国庆//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53~62

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陈丽芳,董蕾//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46~52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点状供地的实践困境及破解之道/臧昊,梁亚荣//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63~73

乡村振兴视阈下的祖先崇拜及其功能:基于赣南农村的田野叙事/王秋月,郭亮//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7).47~56

乡村振兴中民间信仰重塑的文化力实践逻辑:以贵州黔西南州望谟县H村苗族为例/徐祖祥,罗张悦//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7).57~67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育合作交流研究/马建民//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1,(4).160~167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华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与形式探究/李锦云,耿新//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1~37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新疆对中亚直接投资/汪瑾,黄燕//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81~87

以实践探索非遗教育与学科建设之路:从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说起/王晨阳//民俗研究,-2021,(4).41~46

语言人类学视域下海南岛滨海人群的互动与交融/刘莉//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23~29

在两种对照性背景中检视非遗训练的价值:以非洲南部和美国为考察点/丽莎·吉尔曼,贾志杰//民俗研究,-2021,(4).59~64

栅栏生态文化学:基于牧区栅栏与野生动物关系的一种分析/赵国栋//青海民族研究,-2021,(2).56~62

中国古代节日食品对日本的影响:以《宇多天皇御记》宽平二年二月卅日记事为中心/刘晓峰,刘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67~75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公益行动中的形象建构——基于对H市M族流动人口的调查/张丽,汤夺先//广西民族研究,-2021,(3).95~104

“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田野基础与学理支撑:顾颉刚西北考察与民族知识的获取/王志通//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66~75

四、研究动态、综述与书评

巴以百年冲突的多视角解读:兼评《敌人与邻居: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1917—2017》/陈天社,邢文海//世界民族,-2021,(2).118~132

比较审美现代性:对话及相关理论:第九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综述/何信玉//思想战线,-2021,(3).2+173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视阈下的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的满族说部研究/崔颖//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21,(4).356~359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院)创建60周年民族经济研究成果综述/李永皇//贵州民族研究,-2021,(3).182~188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院)创建60周年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成果综述/谭敏//贵州民族研究,-2021,(3).196~202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院)创建60周年民族史研究成果综述/陆刚//贵州民族研究,-2021,(3).189~195

国内恩格斯研究进展与趋势展望:基于文献计量与关键词趋势预测/姚金海,邹家骏//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70~82

黄河文献多研索 应把文化传与人:孙中强编释《吴敬亭诗文编释》评介/张科//青海民族研究,-2021,(2).229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热点与趋势展望:基于CNKI期刊文献数据的共词网络分析/童广印,张传洲,杨金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154~16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国际影响:学术争议、政策借鉴与理论反思/田烨,于梦杰//广西民族研究,-2021,(3).1~8

仫佬族历史研究述评/吴国富//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37~43

全球抗疫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墨西哥学院中国研究中心学术座谈会综述/田耘//世界民族,-2021,(2).133~134

社会治理共同体研究的现状、演进与展望:基于CNKI、万方和维普核心期刊的可视化分析/郭锦蒙,关信平//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7).230~240

瑶族文化经籍的海外传播、典藏与研究:全球记忆研究的视角/李生柱,龙宇晓//世界民族,-2021,(2).22~3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陈路路//广西民族研究,-2021,(3).45~55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现状与趋势/王希辉,王文涛//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23~3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演化路径与热点领域分析/钟源,李吉和//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7).221~229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学报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Education with a Heart that Embraces the World, from the Fertile Cultural Land of the “Eternal City”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Analysis of Characters Shaping in Ring Lardner’s Haircut
Analysis of I Heard the Owl Call My Name from an Intercultural View
论学报的发行管理创新
社会科学总论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再添殊荣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也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