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胡麻叶斑病和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2021-12-08 09:36孙双凤徐梦伶余其红
湖北植保 2021年2期
关键词:稻株感病叶斑病

孙双凤 王 娟 徐梦伶 余其红

(1.咸宁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 湖北咸宁 437000;2.襄阳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 湖北襄阳 441021)

水稻生产中面临着诸多病虫害风险隐患,稻瘟病是其中的第一大病害,水稻各生育期均可发病,严重发生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1]。水稻胡麻叶斑病从秧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病,稻株地上部均可受害,尤以叶片发病最为普遍,胡麻叶斑病一般导致减产10%-30%,发病严重时减产50%以上,严重发生时近乎绝收[2]。

近年来,咸宁市水稻栽培的理念和技术在不断创新,稻瘟病和胡麻叶斑病得到一定控制,但因水稻稻瘟病与水稻胡麻叶斑病有一些相似的症状,使得很多农民分辨不清,做出错误的判断,造成防治上的失误,给水稻生产带来不应有的损失。为避免这类现象的发生,本文对这两种病害的发病症状、发生因素、防治方法进行全面总结,以期指导农户对症防治。

1 发病症状

1.1 稻瘟病发病症状

稻瘟病在水稻各生育期和各部位都可以发病。根据发病时期和发病部位可以将稻瘟病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等[3]。

苗瘟多出现于稻苗三叶以前,种子带菌是主要的引起原因,幼芽、芽鞘水渍状斑,变褐枯死;秧苗受害,叶片现病斑、黄褐枯卷。

叶瘟自三叶期至穗期均可发生。稻株分蘖期至拔节期盛发。叶片上病斑表现有四种类型: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褐点型。慢性型“三部一线”为慢性型病斑的主要特征,即病斑梭形,最外层为黄色晕圈(中毒部),内圈为褐色(坏死部),中央灰白色(崩溃部),病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常变为褐色长条状(坏死线)[4]。急性型一般在品种感病、适温高湿天气条件、或氮肥过多情况下产生。病斑暗绿色,水渍状,多数为不规则圆形或近圆形,叶片两面都能产生大量灰色霉层。白点型多在病菌侵染嫩叶后遇不利天气条件或土壤缺水时发生,病斑呈白色近圆形小白点,气候条件继续不适时,可转为慢性型,在条件继续适合时,可以转为急性型。褐点型多发生于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老叶,病斑呈褐色小斑点,限于两脉之间,边缘黄色晕圈。

节瘟多发生于穗以下的第1、2节位上,全部或一部分变为黑褐色,病节变黑收缩,上面生绿霉,造成茎节弯曲或折断。

穗颈瘟发生于主穗梗至第一枝梗分枝的穗颈部,病斑黑褐色。发病早造成白穗,很像螟虫为害的白穗,但拔不出来,病穗易折断。

谷粒瘟发生在谷壳和护颖上,谷粒病斑椭圆形,灰白色,常产生灰色霉层,护颖发病时,呈灰褐色或黑褐色,可造成种子带菌,成为翌年苗瘟的重要初侵染源。

1.2 水稻胡麻叶斑病发病症状

胡麻叶斑病从秧苗期至收获期都可发病,以叶片发病最为普遍,最初的病斑为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为椭圆形褐斑,大小如芝麻粒,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病斑不成梭形,没有“三部一线”的典型特征。

胡麻叶斑病受害严重的稻株,生长受到抑制,分蘖少,抽穗迟,其穗颈和支梗受害变暗褐色,与穗颈稻瘟很相似,但其病穗与穗颈瘟比较,病穗部色泽浅,为棕褐色,变色部位长,其发生期也不同,穗颈瘟发生较早,多在齐穗期至乳熟期,而胡麻叶斑病引起的枯穗大多出现在后期。

2 病害发生因素

2.1 稻瘟病的发生因素

(1)品种抗性。不同品种的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有明显的差异,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往往是导致稻瘟病流行的重要因素。随着优质稻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大,这是导致稻瘟病流行的首要条件。

同时,同一水稻品种在不同生育期也表现出不同的抗病性,以幼芽期、秧苗3-5叶期、分蘖期和抽穗期容易感病,而以圆杆期发病轻。幼嫩组织易发病,以一叶而言,则以出叶的当天最易感病,5 d以后,抗性逐渐增强;以分蘖和新叶增长速度最快时,感病程度最重;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最小,出穗一周后,抗性逐渐增强。

(2)气候因素。气候条件对病菌的繁殖和病株的抗病力均有影响。特别是阴雨连绵,日照不足,中温高湿的气候是稻瘟病流行的重要因素。一般气温在25 ℃~28 ℃、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非常有利稻瘟病大发生。始穗期至扬花期有三天以上连续阴雨日,且气温适宜,则有利于穗颈瘟流行。山区垅田多雾,清晨有浓雾,湿度高,也有利发病。

(3)田间管理因素。肥料中以氮肥对稻瘟病的影响最大,施用期过迟或过量,稻体内淀粉含量低,游离氨基酸增加,株间通风透光差,有利病菌侵染和繁殖。钾肥和磷肥可提高稻株抗病力,但氮肥过量时,增施磷钾肥,不能起到抑制发病作用,只能平衡施用N、P、K肥。硝态氮比铵态氮更易诱发稻瘟病。分蘖前期浅水勤灌,分蘖盛期适时晒田,抽穗后湿润管理,可控制土壤中氮肥供应,增加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发育,增加植株抗病力。长期深灌、串流串灌有利发病和流行。直播田、抛秧田密植程度高,通风透光差,植株抗病力差,也可加重发生。

(4)土壤因素。有机质丰富的土壤,至夏季高温分解快,大量释放出氮素,造成贪青徒长,使抗病力降低,加重发病。

2.2 水稻胡麻叶斑病的发生因素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菌越冬是以菌丝体的形式在发病稻草和稻壳内,或以分生孢子的形式附着在种子和发病稻草上,成为次年初侵染源。水稻胡麻叶斑病在水稻整个生长时期均可发病,整个植株除地下部分外均可发病,以叶片受害为主[5]。水稻胡麻叶斑病的发生不仅取决于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配比,而且受到天气等其他因素的制约[6]。水稻叶片中硅的含量越高,对胡麻叶斑病抗性越强,病情指数越低[7]。

3 防治方法

3.1 稻瘟病综合防治

(1)选择抗病能力强的水稻品种。不同的水稻品种表现出不同的抗病能力,且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表现出来的抗病能力也有所差异,早期选择适合栽植地当地实际情况的抗病优良品种是有效降低水稻稻瘟病发生的关键措施。因此,要结合当地水稻生产情况,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在引进新品种时,要先经过小面积的示范试种,确定其适合在当地的气候及土壤条件下种植之后再大面积推广。在品种布局上要科学,不可采取单一的种植方式,可以选择高产优质的杂交稻品种进行合理搭配[8]。

(2)加强水肥管理。一是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配合使用,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适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二是合理排灌,以水调肥,湿润管理,增强稻株抗病性。三是适时晒田,够苗晒田、适度晒田,控制无效分蘖。

(3)药剂防治。一是种子消毒处理,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将种子浸泡在50%多菌灵1000倍液中,48 h后捞出进行拌种催芽,也可以选择包衣种子,以减少稻种带菌造成病害的发生;二是喷药防治,防治稻叶瘟应见病施药,防治穗颈稻瘟病应在破口前3 d-5 d施药预防,防治药剂可选用40%富士一号乳油或40%咪鲜·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等。

3.2 胡麻叶斑病综合防治

(1)农业防治。一是选用抗病品种,水稻品种间存在抗病差异,要结合当地水稻生产情况,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二是深耕灭茬,压低菌源,在作物收获后,病稻草要及时处理销毁,同时对田块进行深耕,不仅能杀菌还能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三是选择在无病田留种,四是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实行浅灌、勤灌,避免长期淹水造成通气不良。

(2)种子消毒。稻种在消毒处理前,最好先晒1 d-2 d,这样可促进种子发芽和病菌萌动[9],以利于杀菌,后通过风、筛、盐水等方式选种,然后消毒,亦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者40%多·福粉500倍液,浸种48 h,浸后捞出催芽、播种,或用25%咪鲜胺乳油2000倍液连续浸72 h后捞起,不淘洗、不催芽(肥床旱育秧),晾干后直接播种[9]。

(3)化学防治。重点在抽穗至乳熟阶段的发病初期喷雾防治,以保护剑叶、穗颈和谷粒不受侵染,可选用40%异稻瘟净乳油、6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在发病初期喷雾防治。

猜你喜欢
稻株感病叶斑病
番茄糖转运蛋白SlSTP2在防御细菌性叶斑病中的功能
白粉病对葡萄叶片光谱反射特征及叶片生理的影响*
烟蒜轮作对易感病烟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烤烟感病苗与健康苗根围基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二月兰叶斑病菌甘蓝链格孢生物学特性观察实验”的教学设计
美国西瓜种质资源对白粉病 生理小种2WF的抗性筛选
我需要一片阿司匹林证明我还有疼痛(组诗)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袁隆平回忆杂交水稻研究缘起
菩提树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