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以甘肃省庆阳市毛寺村为例

2021-12-08 06:13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1年11期
关键词:黄土高原地区旅游生态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毛志龙,王瑞

1 引言

国家相继发布了毛寺村等第一批、第二批国家重点乡村旅游示范村。进一步夯实了乡村振兴成果,也为同类潜力乡村树立了标杆。同时期,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保障乡村旅游发展的配套政策及实施方案,有效地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1]。但是,当深入剖析旅游型乡村时,依然有相当大的阻力需要克服:地域文化挖掘不够,乡村文化产品量质参差不齐,乡村品牌绩效辐射不强。而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逐步增强,很多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逐渐沦为城市人的“娱乐场”和开发者的“逐利场”[2]。加之我国快速城镇化的冲击,来自自然景观文化,生产生活文化,人际交往文化以及价值观念文化都出现了异质性[3],这种内外作用力直接导致了乡村文化缺乏自信与认同[4],出现许多同质性的乡村旅游村。

2 毛寺村乡村旅游现状

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肇始与农业率先发展之地[5],也是我国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最集中的区域之一,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匮乏等系列突出问题[6]。此外,黄土高原地区集聚着大量脱贫攻坚成果,亟需新语境下盘活和巩固。本文拟结合诸多影响要素选取黄土高原地区具有典型性的乡村旅游村落毛寺村进行实证研究,以期探索最合适的发展模式以及总结历史经验,为同类乡村提供思路(见图1)。

图1 毛寺村乡愁记忆馆

2.1 毛寺村基本概况

毛寺村位于甘肃省庆阳市镇原、泾川、宁县三县的交汇之处,距显胜乡西南10km 处。毛寺村有8 个自然组,共计370户,1550人。毛寺村在著名的“董志源(有黄土第一塬的美称)”西南处,其土质疏松,耕性良好,腐殖质层厚,有机质含量较高等特性,有着悠久的农耕文化。毛寺村被外界广泛认知还是在2003 年,一批慈善人士在援建毛寺村无止桥、毛寺生态实验学校的基础之上,一批批建筑学者、团体以及新闻媒体才陆续报道,加之一群爱好摄影者发现黑老锅冰窟、“土箭”等独特喀斯特风貌。毛寺村由此在乡村旅游的道路上日渐成型(见图2)。

图2 毛寺生态实验小学(左),毛寺村无止桥(右)

2.2 毛寺村乡村发展道路探索

毛寺村在探索的过程中主要依靠群策群力带来社会资金,同步加紧和完善基础设施。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招引宁夏汇达置业有限公司,相继填补休闲娱乐项目。与此同时,通过成立旅游开发公司,申请注册黑老锅商标引导群众开办醋坊、酒坊和蜂聚源养蜂专业合作社,开发黑老锅牌特色农产品。此后,招引甘肃文旅集团,启动新驿站·半坡塬舍项目,必要基础设施更为完善和精细。毛寺村先后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被评为国家森林村庄和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见表1)。

表1 根据《从贫困村到旅游示范村的蜕变——庆阳市西峰区毛寺村的扶贫模式调查》

2.3 竞争优势与存在问题

可以看到,毛寺村在政策群力的推动下,形成了乡村项目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的双螺旋滚动形式。在政策支持力度,乡村项目入驻,风貌特色改造方面具有一定的地区优势。政府、企业、村民在合作方式上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运营、村民参与的有效探索。但是,一些可续性的问题仍亟需整理;首先,面对招引的企业以及村民参与如何内生性组织,形成根植于地方的关系网络。其次,虽然培育起了黑老锅景区等,但由于景点的特质性出现乡村旅游环境品质不高。接着,村域土地利用效力不强。最后,也面临乡村人口老龄化,乡村活力失衡、土地效益乏力等。

3 毛寺村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从乡村旅游的一般探索路径而言,确立乡村品牌成为村域旅游产品共联,文化魅力招引的重要手段,这就说明不同地区要以自己的独特性来吸引投资、吸引游客,便需要挖掘地方性[7]。实际上,这是地方文化符号从发育到成熟的过程,以此确立乡村最佳的形象定位。因此,依据地区特点树立毛寺村农耕文化乡村品牌,进而对村域旅游产品进行内生性联结。首先,应着力通过品牌效应对现有旅游项目、旅游产品进行内生性组织,通过民俗活动、展演和大地景观等进行人文处理构建“文旅融合推进型”。其次,面对旅游环境品质、土地效益不高问题从生态空间、生产方式入手,如精品农业,林下经济形成回归乡野的“田园农业休闲型”。最后,借助地区文化和建筑特点发掘“农耕文化研学型”的驱动模式。

3.1 文旅融合推进型

毛寺村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发掘了黑老锅景区、开发了陇东滑雪场和毛寺村采摘园,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也在不断跟进,如筹建乡愁记忆馆、农耕场景设计等,整体上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带动的提质转型探索。但是,也可以看到诸多产品之间缺乏横向联系,企业之间相互隔离。因此,需要以乡村品牌即农耕文化倒逼企业、村集体在具体产品开发、经营管理、景观设计等内容上的协同,通过政府、企业和村民协商形成统一的乡村品牌。在此过程中,积极引导和培育村民回乡创业做基础类服务工作,培育新青年在不同岗位、环节的成熟度和专业性。这一过程,促进了毛寺村品牌效益的扩大,拉近了村民、农户、村集体与龙头型企业之间的合作。总之,乡村文旅融合是指在市场需求、技术进步、产品创意等因素的推动下通过乡村文化价值挖掘,与旅游要素的内外部融合,形成文化与旅游业态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并实现向新业态、新功能、新产品转型升级[8]。

3.2 田园农业休闲型

毛寺村地处黄土高原地区,具有典型的水土流失和生态脆弱特征。毛寺村有着大量的河谷耕地以及山间耕地,在退耕还林的政策指引下一定程度改善了地区的生态环境,也通过河岸加固的措施进一步对山下耕地进行了保护。但是,山上林地粗放式管理忽略了整体旅游环境品质在乡村旅游休闲中的潜能和价值。因此,从环境品质提升和经济效益角度出发转换思路,从一季多景的可欣赏性和生态经济多视角出发,形成树种培育、栽植、林下养殖的“品质+效益”双丰收的局面。其实早在2017 年前后,毛寺村成功举办庆阳市第一、二届油菜花节,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效益,通过引进油菜籽加工工艺,形成种植、生产、欣赏、加工和销售的复合产业链条。总的来说,积极用创新、管理打破壁垒实现田园农业与休闲的结合,实现乡村价值的回归[9]。

3.3 农耕文化研学型

毛寺村生态实验学校的营建思路紧紧围绕本地区夯土技艺以及地区住宅特点,并紧密结合地区生土建筑窑洞生态元素进行设计。借助相关学科、机构和高校多主体参与的组织模式,形成了早期的毛寺村研学模式雏形,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10]。因此,应再次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契机,将旅游业态进一步拓展、凝练、创新和升级。尝试将闲置的民居、废旧的历史建筑改造为研学工坊、乡野民宿等旅游设施,以此打造为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充分开发其品牌价值;也可以通过再现传统生产生活场景,例如晾晒谷物、舞龙唱戏等动态展示村民的传统生活习俗,营造传统村落浓郁的生活氛围,以此带动村落的经济发展与村民就业。因此,借助“农耕文化”主题与客体进行协作式参与。最后,也可以将传统文化记忆符号,剪纸、皮影、刺绣和社火等进行研习模式化。

4 启示

应该指出,毛寺村乡村旅游模式探讨始终基于自身优劣特点,突出地区文化魅力,注重生态、乡土之间的协作,为黄土高原地区乡村旅游模式探索提供了思路。发展理念上注重“生态优先”;黄土高原地区有着典型的水土流失、生态脆弱特点,应本着生态修复与保护的前提下人文探索,进行“两山理论”实践。因此,乡村旅游探索应是乡土性、生态保护的探索路径找寻生态经济、乡土经济。发展方式上“多元并进”;单一模式化的探索在日益复杂的环境中很难找到生机,而是认同多元模式化的发展探索更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符合市场规律,也符合乡村发展利益。可以说,乡村旅游发展是多要素构成的复杂有机体。因此,紧密结合生产、生态和生活空间进行探索、建设和反馈。加强乡村旅游的韧性和弹性,以便更好地找出乡村旅游留白空间并激发新的发展空间,实现乡村旅游绿色可续发展。体系保障上“一张蓝图”;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筹措、政策实施以及众多建设行为等往往表现出各类措施凝结性不强的问题,急需整合和盘活,以进一步更加合理指导乡村旅游发展。因此,乡村旅游规划、政策保障、资金流动和建设行为等要素需要一张蓝图式管理和引导,更需要乡镇单元层面统一布局、合理筹划。

5 结语

通过对毛寺村乡村旅游三种模式探讨认为突出地区文化魅力,注重生态、乡土之间的协作,注重创新思维是毛寺村乡村旅游探索的基本路径。就黄土高原地区乡村旅游探索而言,应注重生态经济、乡土经济的培育,也要在体系保障上“一张蓝图”式管理和运营,助力黄土高原地区乡村旅游内涵式发展。此外,乡村旅游的实践需要多方面协调和统筹,以找到更好的发展定位和发挥好自身的价值。

猜你喜欢
黄土高原地区旅游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黄土高原地区水工保护设计总结
黄土高原地区苹果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瑞阳苹果在豫西黄土高原地区栽培表现
旅游
生态
黄土高原地区U型土窑洞双孢蘑菇栽培管理技术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