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建设:理论逻辑、内在机理及实现路径

2021-12-08 01:26何良安,尹忻瑶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家风建设理论逻辑实现路径

何良安,尹忻瑶

摘要:家风在继承中华文化传统和加强当代文化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建设,既是实现传统家风文化传承及转化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之落细、落小、落实的基本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良传统家风二者文化同根、性质相同、目标一致、功能互补。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建设就必须整合各种资源,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媒体五位一体的教育平台,发挥家规家训及家庭教育的涵养作用、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社会氛围的熏染作用、国家和政府的保障作用、媒体舆论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家风建设;理论逻辑;内在机理;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1)06-0029-09

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工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建设,既是实现传统家风文化传承及转化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起来,使之落细、落小、落实的基本途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建设的理论逻辑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建设首先是由其自身的性质和特征决定的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脉,是兴国之魂,是立家、立身之本。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借鉴了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又总结了当代改革开放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熔铸而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人民美好生活的所有条件,关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个人成长,是家风的丰富资源,也是当代家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价值标准。作为全中国各民族各阶层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方面的共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提供了价值导向和奋斗目标,也是当代家风建设的理论支撑和指导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家风建设,重拾并且激活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道德精神,挺起民族脊梁,必然会产生强强联合的聚合效应,助推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需要非常复杂的环节和程序。一方面,牢固的核心價值观,有其固有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核心价值观绝对不是抽象的公式和概念,而是蕴含于社会生活的细节里,体现在公民日常的行为中。核心价值观不是冷冰冰的说教,只有贴近百姓,带着温度,生动活泼,才能真正接地气、见效果。因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从基础做起,从细节着眼,从细节入手。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建设也是由家风的作用和现实状况决定的

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风气、风格和风尚,是一个家庭或者家族世代相传形成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道德风尚,常常以家规、家训、家教等形式表现出来。受儒家文化影响,中国传统家风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忠、孝、仁、义、礼、智、信”,它虽然不象法律法规那样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但是在家庭或家族内部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家风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庭成员的品德修养,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操守,进而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定。

1.家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在中国社会,家庭既是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也是重要的教育单位。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为基础衍生的文化,家庭家风教育在中国社会承担着重要的育人使命。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研究,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因为血缘氏族的保存和解体使东西方走上两条不同的历史和文明之路。[1]古代欧洲即“古典的古代”是从氏族到私产再到国家,国家代替了氏族。中国则是在没有摧毁原始氏族组织的情况下,直接进入奴隶制国家,形成了以血缘氏族为根基、以“家长制”为基础的国家模式。整个社会以血缘宗亲为原型,以伦理关系为根基,人际关系依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形成水波纹式的“差序格局”,家庭承担着政治、经济、宗教等多方面的重要功能。[2]这样的社会结构培育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爱国如家的心理情感,也造就了家风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基础地位。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以家庭为本位、以家庭伦理为中心、家国同构的发展路径。优良家风是一个家庭不可替代的精神财富,不仅涉及教子治家和家庭和谐,更关乎社会秩序和民族命运。不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环境如何变化,家庭和家风的好坏始终牵动着国家和社会的每一根神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3]

优良家风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家”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中国人民“血浓于水”“亲不亲故乡人”的乡土情怀,也使家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落实到当下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途径。中国传统家风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五常”“八德”,这也是中华传统伦理的核心内容。传统家风正是以“仁义礼智信”的“五常”和“孝梯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这样具体生动的形式,将国家社会生活的宏大要求传递给社会大众。家风反映习俗养成,浓缩社会伦理,倡导主流意识形态。传统修齐治平的家风观念与行为规范承载着我国的传统美德和实践智慧,已经变成民族文化传承的思想养分,成为中国人安心立命的精神命脉。

2.家风建设是个体精神和道德成长的源头和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基础

家庭是人实现社会化过程的第一站,家风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源头。人都是在家庭的熏陶下完成社会道德认知,进而奠定道德人格基础的。一个人的举手投足折射出家风的影响,记载长辈抚育的印记。家庭生活的良好生活氛围和家长的言传身教,是无字的宝典、无言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庭成员人格品行。优良家风还给人以精神和信念的支撑,去克服人生的不顺遂、不如意。家风向民风辐射,民风向国风延伸。一个人在家庭里受到良好家风家教的影响,具有了较高的道德素质,自然会在社会生活中乐善合群,以自由、平等、公平的态度去对待别人。

3.家庭结构和家风功能的变化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建设

伴随着社会变革与时代发展,传统几代同堂的大家庭聚居模式正在被以父母与子女或夫妻丁克家庭的小家庭模式所取代,家风的功能和内容也不断变化调整。一是教育功能从单向教化向双向交流过渡。传统社会大家庭中长幼尊卑严格区分,孝道是首要的家庭伦理,强调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在当代社会小家庭中,民主协商成为处理家庭关系的主要方式。在当今互联网和信息化时代,向孩子学习成为父母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从单向教化模式向双向交流模式转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民主、平等思想在家庭生活中得到彰显。民主、平等思想可以为家庭内部利益与情感关系协调提供更好指导与规范。二是调解功能从礼制权威向家庭内部调剂过渡。传统社会依靠“礼制”,通过家长的权威调节家庭成员之间的基本关系,家长意志甚至具有法律的强制功能。在当代法治社会,一方面,法律的权威代替了长者和礼制的权威。另一方面,家庭内部也追求以“和”为贵,平等协商是调解家庭矛盾的首要方式。三是保护功能从权威保护向情感慰藉过渡。传统家庭为维护家庭整体利益,需要维护家长的权威和威望,这就是所谓的“家长制”的根源。而置身于快节奏生活中的现代人,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和获得更多金钱和更高生活质量的过程中,由于承受着更多生活、工作、社会竞争等方面的压力,更希望在家庭中得到温情,感受拼搏劳顿之后的关怀和安全,家风的情感功能要求不断强化,和谐、关爱和包容因而成为现代家风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适应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的变化趋势,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的家风建设。

4.家风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建设的紧迫性

在时代发展和家庭结构功能变化的过程当中,家风建设也面临着功能式微的难题,一些家风因为缺乏正确的引导而没能完成时代转化。中央电视台关于家风问题的访谈节目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也反映了当代家风问题的严峻性。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家庭把“望子成龙”简化成“升官发财”的家训;有的家庭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急功近利,忽视了道德及其它方面的教育引导;有的家庭关系疏远,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孝道意识弱化,不尊重、不孝敬父母,甚至出现了弃老、虐老现象;有的家庭教育方法单一,一些家长因认识水平、知识结构的制约,教育引导方法形式单一或者简单粗暴,致使教育低效甚至失效。

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建设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新家风,仅仅依靠家庭自身力量难以达到理想境域。家风建设不能没有灵魂,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家风都有其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家风传承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体现出时代性,用社会主流价值观引领家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建设,就是以这种先进文化去熏陶、感化人,去修正、教化人,在潜移默化中改造人的思想,在社会变化中修正人的言行,确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去引领时代的风尚。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建设的内在机理

(一)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上同根,都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根与魂

家风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淀和体现。虽然家风具体内容不尽相同,表达形式各异,有明文规定的,有言传身教的,但无论是周公诫子、岳母刺字等家教故事,还是《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典籍,弘扬的都是社会主流价值观。正是通过家风的培育,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得以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十二个价值共识是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提炼概括出来的。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都可以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根基,比如,和谐、公正、诚信、友善都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持久而稳定的核心价值,早已内化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4]可见,虽然家风在语言表达和外形结构上没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一一对应,但是它们本是同根生,都来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二)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性质上相同,都以高尚道德作为价值追求

从本质上讲,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5]中国传统家风强调道德修养,既有基本的修身要求,也有社会道德规范的承续,“勤俭清廉、尊老爱幼、友邻和睦、诚实守信、宽厚待人、与人为善、勤学上进、报效国家”是其核心内容,在生活方式上倡导勤俭反对懒惰;在为人处世上重视行善;在品德修养上强调慎独;在秩序建设上,注重孝悌忠信、和睦相处;在为官上,提倡清正廉洁,摒弃贪赃枉法;等等。这些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主流价值达成了高度一致。

(三)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目标上一致,都追求修齐治平的社会理想

家风家教倡导单个家庭的价值取向,家风各不相同,但彼此间能形成交集,这个交集就是修齐治平的社会理想。中华民族一直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作为维持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伦理观念,所谓“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就是对家国理想的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整个社会的价值追求,目的在于培育良好社会风气,建设高度文明的和谐社会。因此,传统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完全一致。比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既是现代化国家理想状态的价值诠释,也是当代家庭理想发展状态的必然要求。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家庭幸福保驾护航,也为整个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四)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功能上互补,共同促进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的提高

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养国民高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功能上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把每个公民教育成为有益于家庭、社会、国家的人。优良家风包涵丰富的道德修养教育内容,拥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的价值准则,如“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崇尚和合”等道德观念,这些道德观念为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道德基础。加强优良家风建设能够推进家庭和社会文明建设,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能够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贡献强大精神力量。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建设的实现路径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建设,需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家庭是人生成长的起点,学校是每个人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社会、社区是个人成长的外在环境,国家是个人家庭价值观念与行为统一的保障,媒体则代表社会的价值风尚,通过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媒体五位一体、多元互动的教育平台,可发挥各种资源的优势。

(一)发挥家规家训及家庭教育的涵养作用

家庭教育不仅涉及个人发展和家庭和谐,更关乎社会秩序和民族命运,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建设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一是征集、整理家庭家族的家规、家训。首先要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媒体与市民互动等方式,向广大家庭、家族征集家规家训。然后组织地方长者、名人,按照衣食住行、人际交往、职业工作等不同的类别,整理各个家庭、家族的家规家训,让群众见家风之“物”。最重要的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和原则要求,挖掘传统家规家训中具有当代价值的内容,挖掘具有与核心价值观内容相通的优秀家训、名人家训。同时,对传统家规家训进行时代性解读,化解其繁复琐粹性特征,运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形式,尽量使其精准、简练、深刻,让人听得进、记得住,并且广泛运用网络新媒体进行教育传播。

需要特别提出来的是,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之一,被誉为穿越时空的家族聚会。人们都有寻根意识,通过探究自己“从哪里来”而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对于阅读家谱有浓厚的兴趣和期待。阅读祖先的故事可以了解家庭、家族的来龙去脉。有了这种传统文化的扎实根基才能更好定位和把握前进的道路。通过家谱讲述家族故事,更好地了解到祖先的优良品德,也是吸收养分、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支持各家庭、家族制订修缮家谱、开展家谱展览活动,是传承家风、发挥家庭教育作用的重要途径。

二是注重言传身教以践行家规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的家规家训要有恰当的传播形式,只有入脑、入耳、入心才能外化于行。这就离不开日常养成训练,离不开言传身教的渐进熏陶。家长既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第一个模仿、第一个接受、第一个学习的对象,也是终身的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影响孩子的一生。学习好、品行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学生或社会人士,大都来自于具有良好家风的家庭。当代的单元家庭结构基本是父母和儿女,在父子、母子之间,能看到差异,但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处理问题的方式甚至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气质都有大量相同的地方,这是潜移默化的结果。所以在家风建设里,家长做好表率作用是第一位的。在小孩启蒙之初,父母就应该加强家规家训的正面教育,做到“蒙以养正”,在子女平时玩耍以及与朋友交往学习中,将家规家训与子女成长成才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拿出实际行动,以身立教,以身立范,把敬老爱幼、助人为乐、诚信友善、节俭朴素的优良家风融入实际行动,自觉传承和弘扬优良家规家训。

三是营造和睦和谐的家庭氛围。和睦融洽、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有助于个人品行的塑造,也有助于溫情人际关系的建构。家庭破裂、家风不正,子女的身心健康势必受到影响。家庭成员尤其是长辈与子女之间亲密无间的血缘关系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的效果倍增,因为人们更愿意相信关系亲密的人所说的话。在家庭教育中,借助家庭成员的血缘亲情,能让子女真切地感受到家规家训的价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在日益小型化的现代家庭结构中,特别是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更要让其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在温情友爱的成长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当前,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还需要重视长辈晚辈及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相待。传统家风家教中,最让人诟病的是家长制的威权强制方式。在当代家风建设中,应当正确看待家庭成员中的主客体关系,注重个体价值关怀,家长应该承认和尊重孩子的个体价值和合法权利,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应有之义。

四是办好家长学校,培育称职家长。发挥家长的言传身教作用必须培育称职的好家长,调动家庭成员培育良好家风的积极性。要经常性地、定期地举办家长培训,聘请教育专家授课,在社区、幼儿园、中小学等不同机构、场所,定期不定期组织家长学习,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转变不良的家庭教育观念。要改进家长学校的办学方式方法,让具有良好家风和家教的家长轮流上台传授家教经验,老师及时分享和点评,让全体家长在亲身参与中接受教育。要增强全社会对于家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仅社区、教育机构要开办家长学校、开展家长教育活动,各级政府都应该开展家教经验宣讲评审和遴选活动,使家长教育活动得到全社会的重视。

(二)依托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

学校是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在现代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学校教育具有系统性,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思想教育工作,都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依托。

一是学校秉承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通过课堂教学、校园美化、管理优化等多种方式,开展与家风和日常生活相融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破除应试教育中升学率至上的急功近利思想,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自然科学知识、实用性操作技能的教育和培训,更要注重对社会科学知识、为人之道等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授,使其在德与智上得到平衡发展。

二是建立健全学校思想政治教学教材体系。教育部门、各级政府应组织编写特色教材,使核心价值观教育走入课堂。教材内容要与地方实际和家庭生活相结合,运用喜闻乐见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形式,尽量使其精准、简练、深刻,象古代的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一样,让人听得进、记得住。

三是创设健康崇德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以学校制度、行为文化为核心。学校的规章制度、行为导向、文化活动,都是塑造并培育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学校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和老师学习、践行优良家风及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可以举办学习优秀家风格言的兴趣班、说说好家风的演讲比赛等,更好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作用。

(三)重视社会氛围的熏染作用

社会是育人的大课堂。现代社会主体日益多元,社区、组织、企业等社会主体已经与家庭一道,共同成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对个体的成长构成深刻影响。要培育当代优秀家风,整个社会必须通力协作,发挥不同社会主体的优势和长处,共同营造风清气正、崇德向善的良好民风。

一是社区开展以家风为主题的文化活动。社区活动有助于形成和谐友善的社会关系网络。社区可以组织开展家庭美德座谈会、家庭美德大讲堂,组织评选“社区明星”“最美家庭”“最美婆婆”“最美儿媳”,举办家风文化的文艺演出,发挥社区优势和凝聚功能,养成“文明有礼、遵规守序、互爱互助”的家风社风。

二是单位将好家风教育与单位工作相结合。在单位开展“传承家风家训,建设文明家庭”的创建活动,开展家风崇廉的主题教育活动,评选全国文明小区、优秀家庭以及优秀领导干部,让人们积极参与其中,为家风的宣传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是创新宣传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写为一个个小故事,把宣传册送到学校,让学生把理念传递给家长,通过大手拉小手的形式一起创建好家风。有条件的还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作成宣传片或短视频,用新颖多样的形式激起人们的学习兴趣。

四是利用节日平台。以重要节庆日作为培育平台,利用好时间节点,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这些节日既是检验家风的特殊时刻,也是塑造好家风的良好契机。节日是文化符号的特殊体现,节日构成一种独特的社会环境,有力地控制着人们的行为选择。过节如同审美不计功利,如同行善充满激情,有利于调节人际关系。通过重要节日,可组织“新春走基层”活动,话家风、记家训,寻访好家风先进典型,将节日蕴含的传统美德展现出来;举办“回乡人士座谈会”,让他们看家乡、说变化、谋发展、谈感受,特别是家风、家教对他们成长的积极作用。

(四)加强国家和政府的保障作用

在价值多元的今天,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建设需要国家倡导家风教化的政策支持,需要公权力的积极作为。

一是重视家风宣传活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加强正面引导,把家风建设作为社会宣传和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推动家风家教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广泛开展优良家风文化教育、核心价值观主题宣讲活动,推动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合力。

二是支持配合开展以家风为主题的社会活动。各级政府部门要支持配合,在开展文明创建、评选“守法户”“信用户”等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中融入家风教育。

三是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和长效追踪机制。一要挖掘、开发历史文化和现有资源,建设家风文化展览平台,使人们零距离接触先贤们的优良家风。二要创建家风教育咨询平台,让权威的专家线上线下指导、咨询,为广大家庭提供系统的家风知识。同时强化基层服务,将优质的家风教育讲座送至区县、街镇、学校、社区,夯实万千家庭培育家庭新风气的基础。三要开展优秀家风表彰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评价标准,营造家家户户参与、以“星”为荣的良好氛围。四要解决突出现实利益问题,最大程度实现社会公正。在经济发展中真正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在社会治理中坚持依法治国,尤其要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和失信失德行为的处罚力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崇德向善等主流价值观为公众接纳并践行;创新社会治理,激励善行义举;加强互联网建设,规范网络秩序,做大做强正面宣传,打击网络谣言和违法犯罪,开展网络公益活动,激发网络空间正能量。

(五)发挥媒体舆论的导向作用

一是各级各类媒体自觉承担使命。以传播优良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去媚去俗,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二是发挥公益广告的引导作用。中央电视台以及地方电视台都要善于设计和运用公益广告呈现“真善美”,使人们感受传统家风文化的魅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时代文明新风尚。

三是主流媒体开设家风建设栏目。开设诸如“名门家风”“名人风范”“家风小故事”“家书经典讲解”等栏目,通过生动感人的家风故事触动关爱、感恩等美好情感,弘扬社会正气。主流媒体如地方党委报刊杂志可常年开设相关栏目,注意对家风的宣传,让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成为群众日常行为的道德规范,也可通过家风征文、清明思亲征文等活动吸引广大读者参加。

四是借用信息化平台。传统的家风媒介形式一般都有纷繁复杂的特点,内容涵盖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各方面,训诫仪式规定严格,繁复的家风文化因此可能被历史封存,不利于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和培育。在信息化时代,为应对快节奏的生活压力,大众的日常生活方式越来越趋向简易和方便。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借助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通过分享、转发、留言等方式,推出诸如家谱故事微信公众号等形式,推进优秀家风传播。

在整合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媒体等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构建五位一体的多元互动平台,全方位、全过程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建设,有利于发挥多元主体的各自优势,形成多元互补的良性循环,在潜移默化中立德树人,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中华书局,2013:54.

[3] 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EB/OL].(2015-02-17)[2021-07-1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2/17/c_1114401712.htm.

[4]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EB/OL].(2015-02-17)[2021-07-22]http://www.gov.cn/ldhd/2014-02/25/content_2621669.htm.

[5]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5-02-17)[2021-07-25]http://edu.people.com.cn/n/2014/0505/c1053-24973276.html.

責任编辑:杨叶红

猜你喜欢
家风建设理论逻辑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论习近平家风建设思想
领导干部家风建设与党内政治生态净化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陈云的家风建设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浅谈供给侧改革
探析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建设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