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水提物抗菌作用研究

2021-12-09 22:44刘鑫安丽丽彭玮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33期

刘鑫 安丽丽 彭玮

摘要:细菌感染可以引起全身性感染,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是造成细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中药因其具有活性成分丰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已成为筛选研发新型抗菌药物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本研究拟以临床上常见的解表药、清热解毒药、清热燥湿药等为研究对象,筛选具有抗菌活性中药,进而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筛选具有抗菌活性组方。为中药抗菌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细菌感染;中药抗菌;败酱草

细菌感染是一种由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袭机体,产生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疾病。

中医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有着数千年历史,积累深厚,疗效卓越。《本经》中记录“连翘主寒热,鼠痿,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不断深入,许多中药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方面表现出独特优势,并且由于其具有来源广、易获取、价格低廉、活性成分丰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已成为筛选研发新型抗菌药物的一个重要来源。本研究拟以临床上常见的解表药、清热解毒药、清热燥湿药等为研究对象,探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活性,进而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筛选具有抗菌活性组方。

1 方法

1.1中药材水提取物制备

称取中药材各30g,以5倍体积水150mL,回流提取三次,每次2h,合并提取液,用旋转蒸发仪浓缩后得到浓缩膏后置于 ZK-82B 型真空干燥箱中 60℃下浓缩至浸干得半成品,检测后经粉碎、过筛混合获取干燥粉末3g,1g粉末相当于原药10g,低温干燥处储存备用。

1.2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

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规定的肉汤稀释法敏感性试验执行标准,测定36种中药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和大肠杆菌ATCC25922最小抑菌浓度(MIC)。

1.3抗菌组方筛选

根据上述抗菌筛选,对具有抗菌活性的中药水提物进行组方筛选。

2结果

2.1 MIC结果

36种中药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效果,具体见表1。

据目前研究表明,中药提取物对上述两种菌株的MIC在7.82~31.25mg/mL之间。结合本研究结果,初步判定对金黄色葡萄球球菌具有较强抗菌活性的中药水提物为金银花(綠原酸),连翘败,败酱草,金银花(1%木樨草苷),大黄(10:1),大黄(10%大黄素),野菊花(4%黄酮),蒲公英(5%黄酮),其MIC在0.625~5mg/mL之间。

36种中药水提物仅有2种对大肠杆菌具有抗菌作用,具体见表1。

2.2抗菌组方确定

根据上述测定结果,初步确定组方中含有7种成分即败酱草、金银花、连翘、黄芩、蒲公英、野菊花、牡丹皮,进而通过两种不同得比例组方进行抑菌试验,组方1即每种药物1:1,测定结果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是10mg/mL,对大肠杆菌的MIC大于40mg/mL;由于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效果差,进而测定组方2即连翘占比50%,其余6种药物比例均分,测定结果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是10mg/mL,对大肠杆菌的MIC 40mg/mL。

3讨论

细菌性感染疾病在祖国医学中多属于湿、热病证的范畴,且多将细菌归属为热毒之邪。细菌性感染疾病涉及了呼吸、消化、泌尿等各大系统。根据证治理论,抗菌中药多集中选取清热解毒药和清热燥湿药。本实验选取不同种类中药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抗菌活性的系统筛选,深入明晰不同类别中药的具体抗菌活性。通过表1分析,大多数中药水提物具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作用,但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效果却不理想。从整体来分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都具有抑制效果的药物集中在清热解毒类,主要是连翘。因此,本研究在进行组方筛选时,着重考虑连翘得抗菌作用,提高其在组方种得占比,从而使该组方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抗菌活性。

综上所述,以连翘为主的中草药组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具有抑制作用,但是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加之,中医方剂学特色即为运用“君臣佐使”配伍组成的处方能更好的服务临床,因此,后期我们将深入开展机理研究的同时,考察药物配方、剂量配比并开展剂型研究,挖掘中草药潜力,服务人民健康。

参考文献:

[1]Neto,A.,et al.,Bacterial Infections and Patterns of Antibiotic Use in Patients with COVID.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2020.

[2]        Nori,P.,et al.,Bacterial and Fungal Co-Infections in COVID-19 Patients Hospitalized During the New York City Pandemic Surge.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2020:p.1-13.

[3]黄梅,et al.,植物类中药抗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8.024(023):p.218-224.

[4]Stavri,M.,L.Piddock,and S.Gibbons,Bacterial efflux pump inhibitors from natural sources.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2007.59(6):p.1247-1260.

[5]石玮 and 宋虎杰,大柴胡汤加味治疗脑出血后肺部多重耐药菌感染临床观察.

[6]        杜予,贡联兵,and 邱俊,细菌性痢疾中成药的合理应用.人民军医,2018.61(11):p.81-82+95.

[7]张福杰,通淋化瘀方治疗复发性下尿路感染热瘀证的临床研究.2020.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基础-ZK[2021]一般 083);贵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启动基金(贵中医博士启动[2019]123号)

作者简介:刘鑫(1990-),女,汉族,黑龙江省北安市,讲师,博士研究生,中药药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