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蒸汽吞吐

2021-12-11 11:02吴玲玉
油气·石油与天然气科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采收率稠油

吴玲玉

摘要:**厂稠油区块动用含油面积10.33km2,石油地质储量1203×104t,可采储量152.7×104t,标定采收率13.7%。2020年以来,强化区块基础地质研究,借鉴兄弟单位稠油热采经验,结合油藏自身特点,优选井组开展试验,先后实施稠油蒸汽吞吐21井次,阶段累注汽42290t,增油17432t,油汽比0.41,预计最终采收率提高10.4%,效果显著。

关键词:超临界蒸汽吞吐;稠油;采收率

1.概况

**厂普通稠油油藏构造上位于**构造带中段,区块油藏类型为构造-岩性油藏,属于陆上冲积扇沉积相,物源来自北西向,砂体发育好,砂岩厚度在30m以上,且分布范围广;砂体分布受沉积河道控制,河道上砂体发育较厚,河道间砂体发育较薄;平均孔隙度为22.4%,平均渗透率为319.3×10-3μm2,属中孔中渗储层。

区块原油性质属于普通稠油,平均地面原油密度0.9660g/cm3,粘度646.7mPas(50C),凝固點较低,含蜡量平均5.02%,胶质+沥青质含量平均为32.45%。

2项目背景

**块于1988年采用300m井距正方形井网全面投入开发,1990年转入注水开发,1991年和2000年进行两轮常规蒸汽吞吐,2007年进入深部调驱阶段配合注水开发,2020年开始进入超临界蒸汽吞吐开发试验阶段。*640块于2020年以100×120m近正方形井网全面投入开发,边水能量充足,采用天然能量开发,目前处于常规蒸汽吞吐开发试验阶段。

3.主要工作

近年来,针对稠油区块动用程度低、常规水驱开发效果差的问题。计划在稠油区块开展“热采开发、注水补能”的开发模式,提高区块采收率。

一是强化基础地质研究,合理部署产能井位

**块北部含油面积1.18km2,石油地质储量332×104t,原油粘度503.3mpa.s,平均孔隙度13.4%,渗透率33.9mD。区域共有油水井27口,受油稠及井况影响,基本处于停产状态,区域采出程度仅为6.0%,严重制约了区块开发效果。

为实现**块北部332×104t储量有效动用,2019年在北部区域重建热采井网,共部署开发井47口,阶段实施34口,且优选井组实施压裂投产,初期日产液375.6t,日产油73.2t,阶段产油8.2×104t。

二是优选井组开展吞吐试验,提高区块采油速度

为改善深层稠油区域开发效果,提高区块采收率,并开展超临界蒸汽吞吐先导试验,

***井于2019年9月注汽投产,注汽强度为122t/m,注汽排量6t/h,累注汽1853t,下泵后初期日产液22.9t,日产油15.5t,目前受供液不足影响,日产液6.6t,日产油2.2t,阶段累产油5374t,累积油汽比为2.90,取得效果较好。

根据该井实施较好的效果,在北部区域全面开展超临界注汽,***井于2020年5月实施注汽,设计注汽量3501t,注汽强度122t/m,注汽排量8t/h,实施后初期日产液24.6t,日产油11.0t,目前日产液25.9t,日产油7.5t,阶段累产油2030t,累积油汽比为0.58。在该井注汽过程中,因区域储层连通性好(连通系数90%),对应三口邻井均发生气窜反应,井口温度由7℃上升至20℃,单井日产油由3t上升至5t,动液面由1150m上升至650m,后经与研究院结合,分析因注汽强度过大导致注汽窜,计划下调注汽强度至60t/m实施注汽。

4.效果评价

4.1.1油汽比较高

全区共实施超临界蒸汽吞吐22井次,累注汽40601t,累产油1.74×104t,,累积油汽比为0.43。

其中南部及中部区域储层物性较好,吞吐效果好,共实施超临界蒸汽吞吐10井次,累注汽23357t,累产油12853t,累积油汽比为0.55;北部区域储层物性差,吞吐有效期较短,共实施蒸汽吞吐8井次,累注汽12903t,累增油2220t,累积油汽比为0.17。

4.1.2采油速度提高

通过在稠油区块转换开发方式,全面开展超临界蒸汽吞吐,实现该区域1203×104t地质储量有效动用,区域采油速度提高至0.35,再次盘活老区剩余油。

4.1.3采收率提高

运用两种方法预测区块采收率:由油气储委公式预测最终采收率为25.55%,由经验公式预测采收率为23.32%,求得采收率平均值为24.43%,较标定采收率高10.4%(14%)。

4.1.4地层压力下降

区块原始地层压力为18.42MPa,实施蒸汽吞吐前区块地层压力为15.31MPa,通过开展第一轮次蒸汽吞吐,区块地层压力下降至14.78MPa。其中南部区域长期开展注水,地层压力水平保持相对较好,吞吐后压力缓慢下降,目前为15.11Mpa,压降速度为1.4%;北部区域因地层能量得不到补充,吞吐后加剧地层压力下降,目前为14.45Mpa,压降速度为5.6%,投产井均为低压低产。

4.1.5回采水率较高

区块实施22井次蒸汽吞吐,累注汽40601t,累产水30169m3,回采水率为74.3%,回采水率过高,导致热量被回采水带走,造成蒸汽利用率变低,驱油效果变差。其中*56-2、*58-1井累注汽992t,累产水912m3,因焖井及作业下泵时间偏长导致大量注入蒸汽液化,回采水率高达91.9%。

4.1.6注汽周期较短

全区共开展蒸汽吞吐22井次,受储层物性差、注采参数不完善、地层出砂及生产参数制定不系统影响,导致第一轮次吞吐后低效井多达11口,初期日产液106.6t,日产油41.2t,目前日产液40.0t,日产油11.4t,平均有效期仅为60天,严重影响注汽效果。

5总结经验

(1)是保证足够的地层能量是超临界蒸汽吞吐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2)是合理的注汽参数选择是注汽成功的关键因素。

(3)是强化注汽管理,是注汽成功的重要保障。

猜你喜欢
采收率稠油
稠油热采区块冷采降粘技术应用
敏感性稠油油藏油溶性降粘剂复合二氧化碳降粘吞吐技术研究及应用
Q井区标定采收率及计算可采储量研究与应用
稠油降粘的有效方法探讨
稠油热采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地质稠油开采技术进展及现状
稠油管道输送技术方法综述
腰英台油田青山口组油藏提高采收率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