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与“中医基础理论”相关联知识点的串联设计研究

2021-12-12 10:06叶斌周玉杰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0期
关键词:诊断学基础理论津液

叶斌 周玉杰

[摘           要]  “中医诊断学”与“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类本科专业在大一年级开设的两门专业课、必修课,这两门课程的学习质量直接决定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以及对后面其他中医课程的学习效果。“中医诊断学”中有大量的知识点需要“中医基础理论”作为基础,两门课程联系非常紧密。通过将两门课程串联设计,相关联知识点一目了然,有助于对这两门课程重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关    键   词]  “中医诊断学”;“中醫基础理论”;知识点;串联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0-0001-03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必修课程,熟练掌握该课程的内容是学习中医其他课程的基础。本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和专业思想,是决定学生能否深入学习中医其他课程的关键。对于初入大学的新生来说,中医基础理论抽象深奥,接受和理解都比较困难。而“中医诊断学”是继“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后,紧接着开设的一门课程,其不仅是中医学的基础课,也是从基础理论过渡到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足见其地位的重要性,只有充分掌握“中医诊断学”的理论知识,才能掌握临床中采集四诊资料的方法,并对疾病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中医诊断学”内容的讲解需要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而“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需要运用众多“中医诊断学”当中的内容,如何有效地将两门课程串联起来对教师和学生都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将单一、具体的中医知识和零散的思维整合,形成完整的中医知识体系势在必行。

一、课程教学现状

“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基础课程,是临床课程学习的基石,这些课程学习得是否扎实决定了以后临床课程的学习情况,也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热情,所以基础课程在整个中医学的学习当中显得尤为重要。但这些课程的知识点分散、繁多,如“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五行、藏象、经络、体质、精气血津液神、病因病机等;“中医诊断学”中的诊法望闻问切、八纲、脏腑、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通过分析观察发现其实课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通常在讲解其中一门课程的时候都会运用到其他课程的知识内容,所以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运用于课堂之中,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讲都显得尤为重要[1]。

在教材方面,翻阅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材发现,其知识构架多为线性结构,信息知识点是按事先设置好的顺序编排好的,学生按照章节顺序阅读课本,缺乏对知识点的比较[2]。在教学上,现阶段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以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在课堂上,教师通常是按照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逐个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学生再跟随教师的讲解去做笔记,同时理解并记忆所讲授的教学内容。虽然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节省大量板书的时间,但海量的知识、教学节奏的加快以及内容多课时少等问题的存在,使得许多学生难以在记课堂笔记的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和记忆,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状态[3]。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容易因为教学方法太“平凡”而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且记忆难度大。

对于教师而言,虽然现阶段会使用到很多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对比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等,但与西医相比,中医的知识理论更为抽象,在教学内容上依赖课本较多,在教具上也没有很多可用的选择,所以教学上会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学生而言,尤其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的大一新生而言,在以往的初高中学习阶段接触得相对较少,他们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依然比较牢固地建立在高中阶段所学习接受的自然科学体系上。因此,在刚入学阶段就学习抽象的中医学概念和理论具有很大的难度。加之单一的课堂讲授式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没有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4]。

二、课程串联设计

(一)藏象与脏腑辨证相关联

藏象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最重要的章节之一,学习藏象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掌握脏腑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更为重要的是以后的临床课程也都需要以中医藏象学习为基础。而中医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体系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中医临床内、外、妇、儿等各科辨证的基础。在“中医诊断学”中,把每个脏腑分为若干个证型,证型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以及证候分析等需要“中医基础理论”藏象的知识点作为支撑,两者内容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以五脏为例,五脏包括肝、心、脾、肺、肾,功能上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共同完成人的生命活动。中医学研究脏器更多地强调其功能,以功能为发散点,可以概括脏腑的病理表现,推出疾病的辨证分型,有利于加强记忆。以脾脏为例: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脾的生理特性可以概括为脾气宜升、脾喜燥恶湿;脾的功能有二,脾主运化和脾主统血。系统联系方面,脾藏意,脾气健运,气血充盈,则思路清晰,意念丰富,记忆力强,反之则善忘、呆钝;脾在志为思,脾虚则不耐思虑,太过易伤脾,则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头目眩晕等表现;脾在体合肉,主四肢;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在液为涎,脾应长夏主四时[5]。“中医诊断学”方面,根据脾病辨证,“中医诊断学”教材将其分为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六类[6]。从图1可以看出,“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的内容与“中医基础理论”的许多知识点相互关联,二者可以结合起来共同理解、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二)病因与病因辨证关联

“中医基础理论”将病因分为外感、内伤、病理产物以及其他病因等。“中医诊断学”中病因辨证是以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为指导,对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等病情资料,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来推测疾病证候病因属性的辨证方法。病因辨证包括六淫、七情、劳伤、食积、虫积、外伤等。以六淫辨证为例:每个邪气都有其致病特点,通过分析致病特点导致的临床症状与病因辨证的症候表现对比发现,其知识点重合较多,如图2。

(三)精气血津液与精气血津液辨证融合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临床上能见到很多与精、气、血、津液有关系的疾病,如胃气上逆的恶心、呕吐、嗳气、呃逆,气滞导致的胸闷腹胀等。精、气、血、津液辨证分为两大类,一是精、气、血、津液量的亏虚,如气虚、血虚、津液亏虚等;二是精、气、血、津液的运行或代谢障碍,表现出气逆、气滞、血瘀、水液内停等。以“气”为例,气具有推动、溫煦、防御、固摄等作用,若气的功能失常则易见生长发育障碍,精神萎靡;畏寒,血液运行迟滞;易生病;自汗,遗精等表现。“中医诊断学”方面,气病辨证包括气虚证、气陷证、气虚不固证、气脱证、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从图3可看出,气病的症候表现建立在气的功能特点上,将二者串联起来共同学习能够加深理解,有助于记忆。

三、小结

中医药知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每个学期讲授的课程相对独立,基于课时的原因,教师在讲授时以本课程为主,很少会再去系统复习之前已经讲授过的知识,这就使得记忆的内容比较零碎,往往前后联系不紧密,对于基础知识学得不够扎实的学生来讲,不但要记忆现在的内容,还要回过头去翻阅之前的知识,增加了时间成本,且对于重难点的把握不清晰,增加了学习负担。传统的笔记记忆等学习方法容易遗忘,而串联设计方法主要是通过联系的方式进行记忆,构建出的知识体系网更加牢固,不容易遗忘。我们可以运用这种简单而又直观的方法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这四门基础学科有效地结合起来,并运用于中医学习中,将零散的知识点用图画整合起来,使所有知识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7],这样使得学过的知识得到充分的巩固,不仅记忆更加深刻,而且可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谢海,战同霞,魏秀红,等.知识点串联教学法在专升本护生课堂教学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5,30(7):23-24.

[2]陈广鸿,李俊,韩新,等.思维导图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中医药,2020,39(5):508-511.

[3]刘怡,杨策凯,程卫东.中医药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 17(1):5-7.

[4]翁泽斌,王巧晗,陶伟伟,等.混合式教学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探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2):12-14,61.

[5]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6]陈家旭,邹小娟.中医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7]樊烜婷,董秋梅,吴昊,等.浅析思维导图在中医学教学中运用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8,40(2):35-37.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诊断学基础理论津液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诊断学》技能操作教学中的探究
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互动式”教学法在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绿色会计浅议
低碳经济的理论的基础及经济学价值研究
气血津液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