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

2021-12-12 10:06杨艳霞李嗣婷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0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少数民族贵州

杨艳霞 李嗣婷

[摘           要]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办学基础薄弱,在全面脱贫的背景下,培养本地区发展建设人才极其重要。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肩负着培养推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要培养高素质人才,仅仅依靠专业课程、思政课程是不够的,还需要“三全育人”。

[关    键   词]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课程思政”;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0-0012-02

“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把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融合教学的一种教育理念。在“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学校要从“思政课程”转变到“课程思政”,所有教师,包括专业课教师必须提高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必须积极参与“课程思政”的改革,并积极主动地挑起“课程思政”的重担。

一、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2020年,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全面脱贫,要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必须加快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培养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建设的合格人才极其重要。一方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思想政治课,但是,仅仅依靠专业课程,或者仅仅依靠思政课程是不够的。要培养适应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合格人才,作为培养地方人才的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要素。另一方面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地处偏僻,经济欠发达,办学基础十分薄弱,但是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传统文化瑰丽神秘。因此,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新时代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更应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思维创新,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创新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路径,这对于消除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孤军奋战”的现象,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各自为营的局面,对于培养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建设的合格人才,实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目标有着特殊意义。

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改革现状

(一)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学校专业教师以“专”为主,轻视“课程思政”教育改革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学校要实现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实现“三全育人”的理想状态,需要教师的直接有效参与。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学校相当一部分专业教师以专业为主,这部分教师专业能力很强,更倾向于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但政治理论素养欠缺,对学生价值观培育、信仰信念教育重视不够,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教师的教学任务,因而以“课程思政”为平台,针对学生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意识薄弱,而且由于长期从事专业课教学,也不能合理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不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三全育人”的效果,甚至个别专业教师还把专业课程要讲出“思政味”的改革要求当成一种负担,认为专业课老师上好专业课就已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参与“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实施。

(二)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育人效果不明显

首先,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比重较大,学生整体的知识素养不高,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并不是通用的,需要专业课教师结合民族特色,针对学生特点,不断挖掘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资源,从而不断促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开展。现实的情况是由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学校专业课程各有千秋,专业性较强,学生整体素养不高,因此,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没有形成系统化、体系化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只是表面上加入了一些思政元素。其次,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进行调研时发现,思政专业之外的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专业课程是职业生涯的基础,决定着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而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并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职业水平。因此,高校大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兴趣不足,增加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难度。最后,教学手段单一。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办学基础薄弱,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以“课堂教授”为主,信息化教学手段使用较少,学生无法在线上完成预习、课后探讨等,线上线下教学无法有效融合,制约了“课程思政”的改革推进,育人效果不明显。

(三)“课程思政”实施缺乏协作机制,“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无法有效融合

长期以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专业课程也有符合自身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法,二者各自为营。而且,不少高校管理者和专业教师由于不能正确处理專业知识传授与学生价值观培育之间的关系,因此形成了这样的误区——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思政老师的责任。同时,现在的人才招聘,也是以专业成绩或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高校也不得不对学生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导致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学校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无法有效、深入地进行融合,无法有效协作。因此,“课程思政”改革需要高等学校管理部门、教学部门以及全体教师的协同参与,这样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一)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教育意识,提升教学改革能力

一方面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学校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航者、引路人,必须以“立德树人”为目标,认真学习并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的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因此,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学校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以专业课程为平台,以学生为中心,以“三全育人”为目标,备好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伦理道德、职业道德等全面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另一方面针对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无从下手、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水平欠缺的问题,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应加强对教师师德师风、信仰信念的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实施“课程思政”的改革能力。

(二)教学改革与实践并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推進“课程思政”建设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学生民族性较强,因此,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学校老师在“课程思政”改革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整合学校资源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资源,理论与实践结合,使教育内容更加灵活,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化、情景化、案例式等方法开展教学,让少数民族学生产生亲切感,提升学习兴趣,更加坚定内心的理想信念,并形成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课堂思政”教育课堂。比如,在讲授建筑设计专业知识时,可以将民族特色植入专业课堂,以唤醒学生的文化自信,增进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融合

一方面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都应坚持“立德树人”的目标,找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上的契合点,循序渐进地实现二者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有机融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置于专业课程体系的首要位置,以渗透教学的方式将“课程思政”融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比如,理工专业实施“课程思政”,可以以“人文科技”活动为契合点,以人文知识、科学思维训练、创新发明等资料,不断充实理工专业“课程思政”的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教会学生真善美,教导学生善良待人、真诚做事、踏实做学问,让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在履行“立德树人”职责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利用信息化资源不断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学校要积极建设在线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在课前或课后登录线上教学平台,学习“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加深课程学习,提升育人能力。

四、结语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不足。要大力推进“课程思政”,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必须树立“大思政”教育理念,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地方民族特色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互融合,从而更好地发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书育人”的核心作用,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卢扬,刘芳.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点位思考[J].高教学刊,2019(23):164-166.

[2]吴琼,胡静.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J].文教资料,2020(5):159-160.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少数民族贵州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立德树人”理念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思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少数民族的服装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贵州教育出版社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