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酰半胱氨酸及吡非尼酮联合泼尼松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效果

2021-12-13 12:29王素娥
实用医药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泼尼松乙酰肺纤维化

王素娥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为临床常见的慢性炎症性肺疾病,以普通型间质肺炎为主要病理改变,随疾病进展,可逐渐损害患者肺功能,严重时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现阶段,关于IPF 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多采用抗炎、抗纤维化药物治疗,吡非尼酮为临床常见小分子抗纤维化药物,在预防及治疗肺纤维化及其他器官纤维化方面具有明显作用[2]。泼尼松为糖皮质激素,具有良好的抗炎效果[3]。另有研究指出,乙酰半胱氨酸在抗氧化、抑制纤维化发展方面效果显著[4]。基于此,该研究采用乙酰半胱氨酸、吡非尼酮联合泼尼松治疗IPF 患者,旨在观察其对患者肺功能及肺间质纤维化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选取2018 年1 月—2020 年2 月于笔者医院接受治疗的85 例IPF 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者分为对照组(42 例)与观察组(43 例)。观察组中男24 例,女19 例;年龄39~72 岁,平均(58.21±3.47)岁;体质量指数18~26 kg/m2,平均(22.06±0.68)kg/m2;病程9 个月至6 年,平均(3.02±0.75)年。对照组中男23 例,女19 例;年龄38~73 岁,平均(58.17±3.52)岁;体质量指数18~26 kg/m2,平均(22.12±0.65)kg/m2;病程10 个月至7 年,平 均(3.06±0.71)年。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对比性。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IPF 相关诊断标准[5];(2)病程超过6 个月;(3)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对实验药物过敏者;(2)合并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等其他肺部疾病者;(3)近3 个月接受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治疗者。

1.3 方法2 组均给予吸氧、平喘、化痰等常规对症治疗。

1.3.1 对照组 给予吡非尼酮+泼尼松治疗,口服吡非尼酮(北京康蒂尼药业,生产批号20181109,规格:200 mg/粒)初始剂量200 mg/次,3 次/d,2 周后调整药物剂量为400 mg/次,3 次/d,3 周后调整药物剂量为600 mg/次,3 次/d,而后按照此剂量持续治疗;口服泼尼松(河南圣嘉药业,生产批号20181206,规格:5 mg/片)10 mg/次,3 次/d,4 周后调整药物剂量为5 mg/次,3 次/d,8 周后调整药物剂量为5 mg/次,1 次/d,而后按照此剂量持续治疗。连续治疗6 个月。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乙酰半胱氨酸(海南赞邦制药,生产批号20181124,规格:0.6 g/片)600 mg/次,3 次/d。连续治疗6 个月。

1.4 评价指标(1)肺功能:采用德国耶格肺功能测试仪测定患者治疗前、治疗6 个月后肺功能指标,包括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动脉血氧分压(PaO2)。(2)肺间质纤维化指标:采集2 组治疗前、治疗6 个月后空腹静脉血3~4 ml,以2700 r/min 的转速离心15 min,分离血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 组肺间质纤维化指标,包括透明质酸(HA)、Ⅲ型胶原(Ⅲ-C)、Ⅳ型胶原(Ⅳ-C)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4.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 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治疗前、治疗6 个月后肺功能比较治疗6 个月后,2 组DLco、PaO2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 组治疗前、治疗6 个月后肺功能比较()

表1 2 组治疗前、治疗6 个月后肺功能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2 2 组治疗前、治疗6 个月后肺间质纤维化指标比较治疗6 个月后,2 组HA、Ⅲ-C、Ⅳ-C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 组治疗前、治疗6 个月后肺间质纤维化指标比较(,μg/L)

表2 2 组治疗前、治疗6 个月后肺间质纤维化指标比较(,μg/L)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IPF 常见分型以纤维细胞聚合、炎症细胞浸润为主要病理改变。现阶段,IPF 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肺上皮细胞损伤、异常增生、异常修复等因素有关[6]。IPF 发病率虽较低,但其致死率较高,因此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干预尤为重要。

吡非尼酮属多效抗纤维化药物,是临床治疗IPF 患者的常用药物,该药可对多种炎症因子生成产生抑制作用,同时可抑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表达,起到减少纤维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沉积作用,进而降低胶原纤维细胞水平,发挥抗纤维化作用[7,8]。泼尼松为临床常用的糖皮质药物,可对缔结组织增生产生抑制作用,降低细胞膜、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同时还可抑制组胺及其他毒性物质生成与释放,发挥良好抗炎、免疫抑制作用,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9]。该研究采用乙酰半胱氨酸、吡非尼酮联合泼尼松治疗IPF 患者,结果显示,治疗6 个月后,2 组DLco、PaO2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提示联合治疗方式可有效改善IPF 患者肺功能。究其原因在于,乙酰半胱氨酸属抗氧化药物,可发挥半胱氨酸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细胞内基质形成,起到间接抗氧化作用,从而减少纤维细胞增生;此外,乙酰半胱氨酸还可对粘蛋白产生分解作用,降低痰液稠度,减少炎症因子释放,减轻炎症反应,抑制肺部纤维化发展,从而改善患者肺功能[10,11]。乙酰半胱氨酸与吡非尼酮、泼尼松联合用药可发挥协同作用,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

肺纤维化为IPF 患者重要病理改变,HA、Ⅲ-C、Ⅳ-C 为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是反映肺纤维化程度与肺组织胶原蛋白合成的重要指标,当上述指标不断升高时则提示肺纤维化严重[12]。该研究通过对上述指标检测,结果显示,治疗6 个月后,2 组HA、Ⅲ-C、Ⅳ-C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提示乙酰半胱氨酸、吡非尼酮联合泼尼松治疗可有效减轻IPF 患者肺纤维化程度。分析其原因为:乙酰半胱氨酸进入人体后可迅速脱去乙酰基变为半胱氨酸,而半胱氨酸是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前体,能够灭活活性氧,稳定细胞膜结构,增强抗氧化物水平[13];此外,乙酰半胱氨酸可通过降低转化生长因子-β 水平打破纤维化过程中的细胞因子瀑布反应,进而缓解甚至阻断肺间质纤维化进程。

综上所述,IPF 患者采用乙酰半胱氨酸、吡非尼酮联合泼尼松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及IPF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泼尼松乙酰肺纤维化
合理用药科普
我国研究人员探索肺纤维化治疗新策略
脲衍生物有机催化靛红与乙酰乙酸酯的不对称Aldol反应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对间质性肺疾病的治疗效果评价
泼尼松联合伐昔洛韦对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细胞因子水平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甲氨蝶呤联合羟氯喹和泼尼松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对患者部分炎症指标的影响
滇龙胆草对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NF-κB和CTGF表达的影响
氟苯尼考粉中非法添加乙酰甲喹的检测方法研究
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