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古蔺县为例

2021-12-14 12:14钟松柏
山西农经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古蔺县贫困人口贫困户

□张 月,钟松柏

(1.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2.阿斯利康(无锡)贸易有限公司 江苏 无锡 214142)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战略部署[1]。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巩固和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坚实基础,也是助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四川省古蔺县地处川黔交界,曾是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县。党的十八大以来,古蔺县大力发展旅游业,积极打造各乡镇特色有机农产品,发展白酒产业,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消除绝对贫困后,古蔺县将在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加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对古蔺县解决城乡之间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具有重大意义。

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1.1 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

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贫困面貌,农民生活和收入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提供相对较好的环境,使乡村振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农业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开展。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乡村的贫穷现状,改变乡村的贫困面貌,才能在借鉴脱贫攻坚有效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的稳健推进。贫困户脱贫和贫困县摘帽不是脱贫攻坚战的终点。应通过国家、社会力量及人民群众的努力,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现共同富裕。

1.2 乡村振兴是巩固和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得到解决,但相对贫困问题逐渐显现;二是乡村振兴全面开局起步,对于农业和农村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在全面实现绝对贫困人口和地区脱贫之后,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十分重要。二者衔接得好,可以使已经脱贫摘帽的农村地区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和提升脱贫攻坚的成果;二者衔接得不好,就可能使这些地区出现返贫情况,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乡村振兴是巩固和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必然要求。当前,一些脱贫地区及贫困人口的发展基础仍较薄弱,部分脱贫人口存在较高的返贫风险。实现乡村全面发展,可以带来持续的增产增收,帮助已脱贫人口实现持续发展,增强已脱贫地区及人口的内生发展能力,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从而构筑起长效的反贫困机制。

2 古蔺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临的困境

古蔺县地处乌蒙山区,地理条件较差,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薄弱,导致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古蔺县山地多,耕地少,以传统农耕经济为主,制造业、服务业不发达。截至2014 年底,古蔺县有贫困村117 个,综合贫困发生率高达14.9%。2020 年2 月15 日,古蔺县整体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27%,正式宣布退出贫困县序列。

自脱贫攻坚实施以来,古蔺县坚决贯彻执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略方针,鼓励各乡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扶持旅游业。目前,扶贫脱贫工作取得重大胜利,农民收入普遍提高,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地区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城乡发展一体化程度提高。但是,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过程中,古蔺县仍存在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乡村“空心化”、贫困户存在返贫风险、相对贫困问题显现、乡村基础设施薄弱等诸多问题。

2.1 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

受到地理条件和资源环境的制约,当地山区以第一产业为主,且受地形影响无法开展大规模农业机械化生产,农户收入来源单一,生活水平较低;同时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存在局限,引入外来企业困难。

在脱贫攻坚期间,各乡镇发展特色产业,建立起符合各自特色的发展模式,发展较为突出的有天堂村脆红李、东新镇猕猴桃、丹桂镇黄花菜及马蹄镇甜橙等。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条件差,农副产品的输出范围受到较大限制。农产品品牌效应不足,产业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在脱贫攻坚期间,在扶贫助农政策的扶持下,大量农产品获得了财政补助和资金投入,使这些产业发展的聚集效应和产销问题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但长期发展状况堪忧。

一些乡镇开办工厂发展制造业,为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这些工厂大多由政府出资扶持,可以作为帮助贫困户暂时脱贫的方法,解决贫困户基本生存问题。从长远来看,这些制造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不具备长期存在的条件,不利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产业发展上的有效衔接。

2.2 乡村“空心化”问题严峻

2009 年之前,劳务输出作为古蔺县的支柱产业之一,每年约带来12 亿元收入。全县常年有超50 万人在外务工,大量外出务工劳动力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少数人掌握部分专业技能。由于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又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多数劳动力只能从事相对简单的工作。截至2018 年底,古蔺县仍有超过1/2的劳动力在外务工,其中,青壮年占较大比重。

脱贫攻坚期间,一些乡镇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开办玩具厂等,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此举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由于返乡就业收入较低,大部分人口短期劳动技能难以得到有效开发,使得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的措施收效甚微。

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主体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年轻劳动力短缺,使产业发展缺乏活力和创造力。乡村“空心化”问题严峻,加之青壮年人口不愿从事农业耕作,导致农村大量土地闲置,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不牢,不利于乡村发展。高素质人才引进乏力,也使一些乡镇的乡风乡俗和精神文明建设落后。

2.3 贫困户存在返贫风险,相对贫困问题显现

贫困县、贫困乡镇、贫困村及贫困户都是脱贫攻坚的对象。脱贫攻坚战瞄准的是低收入贫困群体,主要方法是提供资金和就业创业帮扶措施。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古蔺县共实现11.47 万人脱贫,顺利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但是,一些欠发达地区及弱势群体仍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2],难免会出现返贫现象。长期“输血式”扶贫,导致部分贫困人口形成了“没钱了就等着扶贫干部送上门”的懒惰思想,不想付出只想获取,滋生享乐主义。

部分群众参与脱贫和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不高,乡村振兴实践主体的内生动力难以激发。随着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逐渐显现。由于脱贫攻坚政策的设计具有福利性特征,使得面向低保人口、建档立卡人口等贫困人口的政策帮扶与贫困边缘人口、支出型贫困人口等非贫困人口之间形成“福利悬崖”效应。

古蔺县多个乡镇的贫困户在政策帮扶下新建了楼房,实现户均收入4 万元/年,而贫困边缘群体因无法享受相应的政策优惠。一部分贫困边缘群体户均收入与贫困户持平或低于贫困户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进一步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不利于发动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4 乡村基础设施薄弱

古蔺县地处乌蒙山区,山高谷深,地势陡峻,道路蜿蜒,基础设施不发达。在推进脱贫摘帽工作以来,全县新建通村硬化路650 km 以上,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一改往昔村镇被大山隔绝的状况。结合古蔺县乡村发展实际情况可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显得十分薄弱。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例如缺乏排涝渠道,在易发生山体滑坡的季节,造成大量庄稼损毁;山区缺少蓄水池,遇上干旱气候时,无法及时给水。

乡村文化设施、娱乐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文化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步伐,村民缺少休闲娱乐广场,农村厕所革命推行效果较差,垃圾处理不及时、不恰当,道路维护较差。自脱贫攻坚以来,古蔺县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对于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这些努力还远远不够。

3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策

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古蔺县根据自身地理环境和资源特点,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积极打造旅游业,大力引进人才和返乡人员。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实施,保证了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物质准备和人才储备充足,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为实施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 做好政策及机制的有效衔接

随着绝对贫困的消除,相对贫困问题逐渐显现。这就要求在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过程中,将政策实施的对象从绝对贫困人口慢慢转向相对贫困人口,做好反贫困机制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有效衔接。

从政策方面来看,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需要转变帮扶政策。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实现从“要我振兴”到“我要振兴”的思想转变[3]。将救助对象转变为相对贫困人口,救助标准也相应地从单一的收入维度转变为多维角度。

在机制衔接方面,充分巩固和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起针对贫困边缘人口的快速响应机制和长效的反贫困机制。对于因病、因学、因教及突发意外导致贫困的情况,要构筑起灵活的帮扶机制。完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考评机制,逐渐在二者衔接过程中形成更为成熟的评价体系,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统筹做好产业、文化、生态和社会保障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创新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的思路。

3.2 转变帮扶模式,加快产业发展

产业振兴可以作为增强和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具有较强的造血功能,能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并加强其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在脱贫攻坚时期,古蔺县乡镇产业主要依靠政府的大力扶持,今后必须增强贫困地区自身脱贫能力。

一是不断培育因地适宜的产业,发展适合当地的特色产业,积极迎合市场需要,打造特色农副产品品牌,以农村电商带动农产品消费。二是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对于老镇、古镇或自然资源丰富的乡镇,可以打造全域旅游产业,通过乡村旅游吸引游客,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三是实现农副产品产销一体化,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产品流向市场更加方便、快捷。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产业,加大特色农产品品牌宣传力度,尽可能提高特色农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四是借助乡村振兴,进一步发挥各乡镇产业的优势,将发展特色产业与推动产业振兴联系起来。通过产业发展壮大,创造并提供大量稳定的就业机会,充分激发各乡镇发展活力,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更好地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总要求衔接。

3.3 强化乡村振兴的动力支撑

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实践主体,是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实现“造血”的动力来源。基层干部、第一书记及驻村干部等是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动力支撑。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古蔺县通过大力发展乡镇特色产业,吸引了一大批返乡人员回乡就业创业。应通过制定多样化人才引进政策,鼓励本地人才留乡发展,吸引外地人才加入乡村振兴中。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阶段,要继承和完善脱贫攻坚时期的人才引进政策。一是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发展理念,充分激发已脱贫人口自身的发展能力,从思想上根除贫困户“等靠要”的想法,并适时调整帮扶政策。二是鼓励年轻一代加入乡村建设,特别是吸引高校毕业生和青壮年留乡就业、创业,要引进现代化人才,振兴人才队伍。三是培养产业带头人的管理和领导能力,通过就业创业培训或课程指导,培养更多有能力、有抱负、愿意为人民服务的产业带头人,从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猜你喜欢
古蔺县贫困人口贫困户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书籍《古蔺花灯》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古蔺县林业产业发展的出路
脱贫记 贫困户陈福田和何麦换的故事
古蔺西部地区杉木育苗造林技术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