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有机结合的生动实践
——对加强临夏州“扶贫车间”建设的思考

2021-12-15 15:55达朝花
山西农经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临夏州劳动力车间

□达朝花

(中共临夏州委党校 甘肃 临夏 731100)

近年来,临夏州把“扶贫车间”建设作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的重要抓手,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模式,依托产业基础和优势,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借助中央定点扶贫单位、东西部扶贫协作地区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加大“扶贫车间”建设力度,增数量、促规范、提质量、强带动,实现了贫困群众稳定就业、增加收入和培育壮大富民产业的有机统一,实现了从“输血式”向“造血式”的转变。“扶贫车间”建设对于贫困家庭妇女来说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不仅直接增加了务工收入,同时提升了妇女的家庭地位,转变了妇女的思想观念,综合效应十分明显[1]。

1 临夏州“扶贫车间”发展现状

目前,临夏州已经形成了“建成一个‘扶贫车间’,带活一个增收产业,实现一人稳定就业,助推一户脱贫致富”的“四个一”良性运行机制,全面实现了地方和企业互利共赢、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的良好局面。

截至2020 年底,通过企业帮建、厦门援建等方式,临夏州已累计建设“企业+农户”“村集体+农户”“合作社+农户”“能人+农户”等类型的“扶贫车间”340 家(含东西协作“扶贫车间”259 个),吸纳带动就业15 561 人(含建档立卡劳动力7 939 人)。

按“扶贫车间”经营模式划分,“厂房式扶贫车间”235 家,“合作社式扶贫车间”86 家,“居家式扶贫车间”8 家,“互联网+扶贫车间”2 家,其他类型“扶贫车间”8 家。

按行业划分,服装等纺织品加工类151 个,占总数的44.4%,带动就业8 071 人(含建档立卡劳动力3 980 人);食品生产加工类70 个,占总数的20.6%,带动就业2 727 人(含建档立卡劳动力1 286 人);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类62 个,占总数的18.2%,带动就业2 111 人(含建档立卡劳动力1 461 人);工业品加工类33 个,占总数的9.7%,带动就业1 723 人(含建档立卡劳动力806 人);编织、手工艺品制作类16 个,占总数的4.7%,带动就业430 人(含建档立卡劳动力236 人);“互联网+”式电商类“扶贫车间”3 个,占总数的0.9%,带动就业154 人(含建档立卡劳动力89 人);文化旅游、商贸物流、服务业类5 个,占总数的1.5%,带动就业345 人(含建档立卡劳动力81 人)。

2 “扶贫车间”建设对临夏州脱贫攻坚的重要性

“扶贫车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路径,是贫困群众和妇女同胞实现稳定就业的重要方式。对于临夏州深度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扶贫车间”实现了促进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增加了贫困群众家庭收入,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培养了一批初级技术工人,改变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对农村妇女来说,不仅改变了自身命运,而且提升了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更对下一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东乡县委书记马秀兰说:“妇女们走上工作岗位,拓宽了视野,更加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让下一代接受更好的教育,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扶贫车间”已成为临夏贫困妇女的脱贫“梦工场”、致富“起跑线”和幸福生活“加工厂”。

一是有效增加了劳动收入。妇女是“半边天”,既是脱贫主体,也是脱贫中坚力量。临夏州各族妇女同胞具有勤劳、淳朴、顾家的良好民风和家风,更有善于养殖、耕作种植、长于刺绣的历史传统。这些传统习惯和特殊优势,在长期农耕生活中发挥了重要贡献,却在现代社会中把妇女同胞“禁锢”在家中,使她们不能走出去务工就业,无形中削弱了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扶贫车间”发展壮大,从少量到数量众多,形成了特色种植、畜牧养殖、农特产品加工、农家乐、布鞋制作、家政服务、刺绣编织、电子商务等多元发展形式,最大限度地让妇女同胞一展所长,通过计件、计时、在岗等多种方式实现灵活就业。

二是有力改变了妇女地位。民族贫困地区群众大多思想观念保守,家庭妇女的“天职”是种地劳作、照看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妇女作为留守人口的中坚力量,成为家庭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归结起来就是家庭地位不高而家务负担繁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映在家庭生活中就是“谁挣钱多、谁就地位高、谁就有极大的话语权”。用农村妇女自己的话说,“以前门缝里偷着看人,现在大大方方了”“花自己挣的钱,腰杆也硬了,人也任性了,有底气了,再也不用看男人的脸色了”“自己挣钱后,活人大不一样了”。这些朴实的话语表明,脱贫致富的实际成效改变了人们的看法,使妇女赢得了家人和社会的尊重,树立了新时代妇女同胞不等不靠、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以及巾帼不让须眉的形象。

三是为下一代树立了榜样。长期处于贫困中的家庭妇女,通过参加“扶贫车间”务工培训,感受到外部环境带来的变化,多了一条接受新事物、开阔视野、转变观念的途径。妇女的思维方式、处事能力、工作模式和教育方式,对家庭教育的作用非常重要。借助“扶贫车间”这个全新的“窗口”,不仅实现了家庭妇女身份的转换,使妇女从农民成为了产业工人,而且使妇女开阔了眼界思维、增长了见识、转变了观念。她们通过拼搏努力,给孩子树立了榜样,用更加现代的观念养育孩子,用自身命运的改变影响孩子,在潜移默化、浸润熏陶中对下一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是深刻改变了思想观念。“扶贫车间”这个平台,让贫困妇女结束了“白天围着锅台转、晚上围着孩子转”的传统生活方式,因此贫困妇女加倍珍惜脱贫致富的机会。通过参加技能培训和“扶贫车间”实践操作,通过与身边妇女的对比、对照,妇女同胞变得更加独立、自主、自强,自觉把茶余饭后的时间用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上,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扶贫车间”遍地开花,既“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广大妇女同胞悄然掀起“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脱贫要靠自己干”的“精神脱贫”热潮,营造了“勤劳致富光荣、懒惰致贫可耻”的行为环境,影响更多贫困群众逐渐摒弃“等、靠、要”思想,逐步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在“扶贫车间”生产过程中,贫困妇女传播勤劳、朴实的家庭美德,促进了家庭和谐、邻里和睦、乡风文明,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3 加强临夏州“扶贫车间”建设的措施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扶贫车间”悄然发展变化,新时代也赋予其新的使命和任务。“扶贫车间”正在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加快乡村振兴、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转型升级为“扶贫工厂”。下一步,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扶贫车间”,认真落实国家和甘肃省各项扶持政策,既要作好“量”的文章,又要作好“质”的文章。

一是把党建引领作为推进工作的“红色引擎”。“党组织带头,发展有奔头”。根据“扶贫车间”需要,跟紧建立党支部、工会等组织,充分发挥党支部“龙头”作用和工会“娘家人”作用,加强政府、党支部与“扶贫车间”的联系,实现党建同频、发展共振。大力探索和推广“党建+扶贫车间”模式,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扶贫车间”高质量发展。

二是把政策支持作为快速发展的助推器。坚持“筑巢引凤”,着力发挥政策优势,坚持问题导向,瞄准资金、厂房、订单、人才等关键环节,在资源配置上为“扶贫车间”的发展提供最佳服务,从贷款融资、建设运营、鼓励就业、订单销售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助力“扶贫车间”建设。对入驻“扶贫车间”的企业给予用地、用电、用水等优惠政策,让符合条件的“扶贫车间”享受租金减免政策。在产业扶贫贷款、创业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互助社借款等资金方面,优先向“扶贫车间”倾斜,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农民工、商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自主创业者等提供创业担保贷款支持。提升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全面解决排污、道路硬化、园区公交专线、暖气等配套设施,着力解决员工通勤难等难点、痛点问题。

三是把教育培训作为能力建设的主渠道。教育培训在改变农村妇女思想观念、增强生存本领、提高家庭和社会地位、实现各民族融合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针对“扶贫车间”从业人员,尤其是贫困妇女文化程度较低、不会讲普通话等问题,联合人社、扶贫、工会等部门宣讲国家惠民政策、法律法规、厂规厂纪,传授家庭急救医疗、卫生保健、子女教育等实用知识,推广普通话,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能培训,让贫困妇女成为掌握初级技术的产业工人,提高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技能、综合素质和工资收入。

四是把产业基础作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立足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产业,在当地有良好发展基础的产业链上建设“扶贫车间”,使“扶贫车间”更具生命力和竞争力。引导“扶贫车间”树立价值理念和品牌意识,加强内生动力,做强、做精、做优产品。依托特色资源,加强产品设计、研发、包装、推介、招商,提升产品附加值,以临夏砖雕、东乡刺绣、食品加工、地毯纺织等特色产业为依托,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形成品牌优势,着力提高市场竞争力。着力打造一批精品“示范车间”,培育一批产业基础好、受群众欢迎以及在易地扶贫搬迁中脱贫成效显著的“模范车间”,推动“扶贫车间”向“扶贫工厂”、现代企业转型升级,使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临夏州劳动力车间
100MW光伏车间自动化改造方案设计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招工啦
临夏州走访纪实
三个“百亿”产业撑起脱贫梦
“扶贫车间”拔穷根
甘肃省青少年中长跑、竞走冠军赛在临夏州成功举办
临夏州马铃薯栽培生产技术
把农业搬进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