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本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2021-12-15 11:18胡火金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小学数学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探究欲望,增强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教师要增强生本意识,实施趣味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对构建小学数学生本高效课堂的意义进行了简要分析,进而提出构建小学数学生本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32-0008-02

引 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生本教学理念,提出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学生参与度的高低成为衡量生本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标准。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只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展数学教学。教师要通过平日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以此为基础与依据优化教学方式;在教学时,要以学生能够有效掌握与内化知识为重要目标,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实施生本高效课堂的作用

构建小学数学生本高效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情为根本,设计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师要想提高課堂教学效率,就要深入研究教学方法。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思想等数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本数学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中心,打破“灌输式”教学模式对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限制,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组互动的立体交叉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活动,提升数学综合能力[1]。

二、生本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一)实施趣味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生本高效数学课堂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抓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传统教学中教师灌输、讲解给学生带来的疲劳感与厌学情绪,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2]。

例如,在教学“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对《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兴趣点,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有6只小猴子,30个桃子,美猴王如何分配,才使每只猴子分得同样数量的桃子呢?学生都对美猴王感兴趣,怀着好奇的心理对故事的细节进行了分析。教师要了解学生喜欢的卡通形象,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故事,使学生快速进入教学情境中,激发探究动力。

又如,在学习“平均数”一节时,平均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因此,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就可带领学生进行“拍球”运动,A组6人,B组4人,然后两个小组在同一时间开始拍球,在同一时间停止拍球。教师让学生观察并计算出每个小组在相同时间内拍球的个数,看哪个小组拍球最多,能够在比赛中胜出。在比赛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提供的拍球个数,宣布A组取胜。许多同学对比赛提出异议,认为这样的比赛并不公平,教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不公平。有的学生说,A组人数多,B组人数少,两个小组人数不同,就没有可比性。有的学生说,两个小组的人数相同才公平。许多学生都赞同两个小组在人数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赛。于是,教师借机引入“平均数”的新课内容。

由以上教学环节可以看出,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只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在兴趣的驱动下完成知识建构。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动力

情境创设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符合小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认知特点与规律。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中,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3]。

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教学中,让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性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本课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师可创设故事情境,促使学生对分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小明的奶奶做了一个大蛋糕,小明看到蛋糕后特别想吃,可是奶奶说,蛋糕不能一个人吃,还要与爸爸妈妈分享。奶奶告诉小明,只能吃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剩下的给爸爸妈妈吃。而小明告诉奶奶他只吃蛋糕的三分之一。奶奶夸小明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在讲完这个故事后,教师提问学生:小明的蛋糕相比奶奶给他的是大了,还是小了?为什么?学生通过探究最终得出答案,从而明确了蛋糕的三分之一要少于二分之一。教师也可以用一根线条来演示一个蛋糕的分配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所分配蛋糕的大小关系。在这个生活化的故事情境中,学生充分认识了分数的大小,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印象。

又如,在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如果教师按照传统教学模式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很难有效理解。对此,教师可通过创设学生动手实践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动手操作与实践观察中,从而完成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教师让学生动手剪出两个大小相等、形状相同的梯形,要求学生将这两个相等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提问学生:你所拼成的这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底、高及面,与其中的一个梯形的底、高和面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发现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进而利用以往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在动手中能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不仅有利于培养自身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自身的数学思维与探究能力。

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创设实践操作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结合生活实际创设趣味化教学情境,激活学生数学思维,增强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三)开展提问式教学,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灌输式教学模式下被动、机械地学习,对教师产生依赖感,任何问题都依靠教师解答,很难产生问题意识,缺乏质疑能力。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增强探究欲望,使其通过互助合作等有效学习方式,有效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百分数”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一水果箱内有50个苹果,有多少个橘子呢?”教师的问题中没有给出苹果与橘子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但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时,学生就会提出问题:“水果箱内苹果与橘子是什么关系?一共有多少个水果?”教师可以借此让学生补充一个百分数关系,以得出橘子有多少个。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积极交流、合作互动,有的说橘子占苹果的15%,有的说占25%,还有的说占110%……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正确地进行运算,得出水果箱中苹果与橘子的数量,并计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水果。当学生得出计算结果后,教师接着提问“补充的条件可以分为哪几类”,以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

问题是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与知识点,设计相关问题促使学生思考,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结 语

在构建小学数学生本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主体参与度为标准衡量课堂教学是否高效,在教学中要注重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且還要通过有效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与提高。

[参考文献]

马莹.生本教育背景下数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研究[J].新课程,2021(03):95.

许媛绸.小学数学渗透生本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J].当代家庭教育,2021(02):149-150.

徐文洁.关于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7):9-1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三明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小学数学生本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立项批准号:JYKT-2004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胡火金(1973.3-),男,福建沙县人,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小学数学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主题调研及反思
构建生本课堂为主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