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医古籍书目分析与保护建议

2021-12-16 09:44佟琳张伟娜葛政邓景鹏李鸿涛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2021年6期

佟琳 张伟娜 葛政 邓景鹏 李鸿涛

摘要:本文對六批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337部171种中医古籍,从文献版本年代、版本类型、分类、藏书机构、整理出版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与分析,探讨古医籍保护利用途径与方法。统计发现,337部中医古籍共收藏于21个省市自治区的76个机构或个人,包括7部竹简、1部木简、9部帛书及320部纸质古籍;纸质古籍版本年代为宋代14部、金代4部、元代52部、明代233部、清代17部;版本类型主要为刻本,亦见少量彩绘本、抄本与稿本;医经、方书、本草等类别古医籍入选部数较多;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医古籍收藏数量前3位的地区分别是北京市(120部)、江苏省(36部)、上海市(28部);112种古籍文献影印出版,104种古籍文献校点出版,分别占全部入选种数的65.50%与60.82%。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多种保护方式并行,但中医古籍仍然存在古籍家底不清、破损严重等问题,亟待建立有效的中医古籍保护利用体系,开展中医古籍资源深度调查,抢救发掘濒危古医籍。

关键词:中医古籍;珍贵古籍;书目计量;《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中图分类号:G3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21)06-0001-07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six batches of 337 books, belonging to 171 kinds of TCM ancient books selected in the Guo Jia Zhen Gui Gu Ji Ming Lu (List of National Precious Ancient Books), this article made a statistical analysis from the aspects of literature edition age, edition type, classification, collection organization, sorting and publishing to explore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ncient medical books.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337 TCM ancient books were collected in 76 institutions or individuals of 2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including 7 bamboo slips, 1 wooden slip, 9 silk books and 320 paper ancient books. The editions of paper ancient books were 14 in Song Dynasty, 4 in Jin Dynasty, 52 in Yuan Dynasty, 233 in Ming Dynasty and 17 in Qing Dynasty. The edition type is mainly carving copy, but also a small number of painted coloured books and manuscripts; a large number of ancient medical books including medical classics, prescriptions, and herbal medicines were selected; the top 3 regions by the number of TCM ancient collections are Beijing (120), Jiangsu Province (36), and Shanghai (28); 112 kinds of ancient books and literature were photocopied and published, and 104 kinds of ancient books and literature were published by proofreading, accounting for 65.50% and 60.82% of all selected types respectively. With the support of national policies, there are many ways to protect TCM ancient books,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CM ancient books, such as unclear family background and serious damage. It is urgent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system for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CM ancient books, carry out in-depth investigations of TCM ancient books resources, and rescue and unearth endangered ancient medical books.

Key words: TCM ancient books; precious ancient books; bibliometrics; Guo Jia Zhen Gui Gu Ji Ming Lu (List of national precious ancient books)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以下简称《名录》)是由国务院批准、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珍贵古籍档案,收录1912年以前书写或印刷,以中国古典装帧形式存在,具有重要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的珍贵古籍,目的是实现古籍的分级管理和保护,确保珍贵古籍的安全,推动古籍保护工作,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提出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建立《名录》[1]。截至2020年10月已公布六批《名录》,共计13 026部古籍入选,其中包括中医珍贵古籍337部171种。中医古籍是中医药知识传承的重要载体,见证中医学术进步与历史发展,蕴涵着丰富而宝贵的理论知识,承载着历代医家临证实践经验,是中医学术传承和创新的根基。本文对入选《名录》的中医古籍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对中医珍贵古籍的保护与利用提出建议。

1 資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8年3月-2020年10月,由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六批入选《名录》的中医古籍书目信息。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⑴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中医学书籍;⑵六批入选《名录》子部医家类书目,包括竹简、木简、帛书、古籍等文献类型;⑶未著录在《名录》子部医家类中,但可归属于中医古籍范畴的书目,如《饮膳正要》等。

排除标准:⑴非医学类书目;⑵少数民族医药古籍。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但考虑到少数民族医药古籍版本定级的自身特色,以及语言文字等方面因素,本文仅对汉文中医古籍书目进行讨论分析,暂排除少数民族医药古籍部分。

1.3 研究方法

对六批入选《名录》中医古籍书目的版本年代、版本类型、分类、收藏机构等情况进行频数统计与分析。同时通过调查《新中国六十年中医图书总目(1949-2008)》[2]、《现代版中医古籍目录(1949-2012)》[3]及网络资源,统计六批入选《名录》中医古籍的现代点校与影印出版情况。

关于入选《名录》中医古籍“部”与“种”的涵义:如《素问玄机原病式》一卷[明嘉靖元年(1522年)刻本],有2部书入选《名录》,分别收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各1部,统计为2部1种;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十卷[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高氏日新堂刻本、元刻本、元陈氏留耕书堂刻本],有3部书3个不同版本入选《名录》,分别收藏于国家图书馆2部、北京大学图书馆1部,统计为3部1种。

1.4 统计方法

将书目信息输入Access2007中,建立中医珍贵古籍书目数据库,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批次的入选数量

2008年3月-2020年10月,六批共337部171种中医珍贵古籍入选《名录》,占入选古籍总量的2.59%。六批入选数量分别为112、118、57、22、17、11部,中医珍贵古籍数量及占比依次递减。见表1。

2.2 文献类型

入选《名录》中医珍贵古籍文献类型主要涉及4类。以纸质古籍为主,共计320部,占94.96%。另有17部出土文献入选,包括7部竹简、1部木简及9部帛书,分别为: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竹简《脉书》《引书》,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竹简《合阴阳》《天下至道谈》《杂禁方》《十问》,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出土的竹简《行气》;甘肃武威旱滩坡1号汉墓出土的木简《东汉医简》;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导引图》《脉法》《胎产书》《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阴阳脉死候》《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乙本)》《足臂十一脉灸经》。见表2。

2.3 版本年代与版本类型

除出土文献外,320部纸质古籍的版本年代主要为明代,约占全部入选古籍的3/4,版本年代排名前3位依次为明代、元代、清代,见表3;版本类型主要为刻本,亦有少量代表性抄本、稿本与彩绘本入选,见表4。

2.4 中医古籍文献分类

按照《中国中医古籍总目》[4]分类方法,将入选《名录》的337部171种中医珍贵古籍予以分类,部数与种数排名前5位的类别相同,但次序不同。部数排名前5位依次为方书类(65部)、医经类(65部)、综合性著作类(46部)、本草类(45部)、临证各科类(44部);种数排名前5位依次为临证各科类(35种)、方书类(31种)、综合性著作类(24种)、医经类(15种)、本草类(14种)。见表5。

2.5 不同地区机构的入选情况

对入选《名录》的337部中医珍贵古籍的收藏地区及机构进行统计,共收藏于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6个机构(包括个人)。地区分布为:华北地区130部(38.58%)、华东地区111部(31.94%)、华中地区30部(8.90%)、东北地区27部(8.01%)、西南地区22部(6.53%)、西北地区10部(2.97%)、华南地区7部(2.08%)。排名前5位的省市依次为北京市(120部,35.61%)、江苏省(36部,10.68%)、上海市(28部,8.31%)、浙江省(26部,7.72%)、辽宁省(17部,5.04%)。入选部数排名前5位的机构依次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41部,12.17%)、国家图书馆(39部,11.57%)、北京大学图书馆(21部,6.23%)、南京图书馆(17部,5.04%)、浙江图书馆(15部,4.45%)。入选《名录》的中医珍贵古籍所属地区与机构情况见表6。

2.6 入选古籍整理出版情况

整理出版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对入选《名录》的171种珍贵中医古籍整理出版情况进行调研,结果显示,有112种影印出版(65.50%),104种校点出版(60.82%);其中,79种同时以上述两种方式整理出版(46.20%);34种未曾以任何形式整理出版(19.88%)。

3 讨论

3.1 中医珍贵古籍保护意义

入选六批《名录》的337部171种中医古籍,几乎涉及中医古籍的各类别,包括集几千年中医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天然药物使用百科全书式的中药学经典《本草纲目》。2007年,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档案局委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抢救、保护中国传统医药档案文献遗产工作,并主要负责推进中医药文献申报世界记忆工程,历经4年,2011年5月,国家图书馆藏元代胡氏古林书堂版《黄帝内经》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明代金陵胡承龙版《本草纲目》成功入选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5],标志着国际社会对我国中医药文化价值的广泛认同。《名录》还收录唐代医家孙思邈的经典方书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编写的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撰的成药标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隋代巢元方所撰第一部论述各种疾病病因病机和证候之专著《諸病源候论》等,这些中医药传统医籍入选《名录》,留存了中医典籍记忆,扩大了中医药学术与文化的影响力。201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6]明确提出“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要让中医珍贵古籍“活”起来,挖掘传承中医药文化与实践经验,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7]提出:“将中医古籍文献的整理纳入国家中华典籍整理工程,开展中医古籍文献资源普查,抢救濒临失传的珍稀与珍贵古籍文献,推动中医古籍数字化,编撰出版《中华医藏》,加强海外中医古籍影印和回归工作。”中医古籍资源,尤其是珍稀古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承载着中医药数千年历史,是中医药学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屠呦呦研究员凭借抗疟单体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一成果正是现代科学研究从浩瀚的古代医籍中汲取创新灵感的有力体现。通过对中医珍贵古籍资源抢救发掘,能够发现更多古代医家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或创新思维,不仅能更好地促进中医学术的继承和发扬,而且能更加有效地提升中医理论创新潜质,对于提高防病治病能力、推动中医学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3.2 中医珍贵古籍保护现状

中医珍贵古籍在中医文化与学术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中华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医古籍保护工作也受到空前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第39条明确指出,“国家采取措施支持对中医药古籍文献、著名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以及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的整理、研究和利用”[8]。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开展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与《名录》评选,促进古籍保护工作科学、规范地开展[9],337部中医古籍入选《名录》,同时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等中医专业图书馆先后被评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本文统计结果显示,入选《名录》中医珍贵古籍的收藏机构多为公藏机构,包括公共图书馆与中医专业图书馆,收藏地区主要分布于北京市、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且70%以上的机构集中于华北、华东地区,可见中医珍贵古籍主要分布于文化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在古籍保护与利用方面重视程度相对较高。

古籍原生性保护是古籍保护的基础,只有对中医古籍原本进行妥善保存和修复,才能传世并充分发挥中医古籍文献价值。一方面,当前在中医古籍原本保护的存储条件与设施上,中医专业图书馆的保存条件相对薄弱,亟须加强基础条件建设;另一方面,古籍修复技术是文物保护特色技术之一,是古籍传承保护的重要保障措施,中医古籍原本破损数量大,较其他类古籍破损更为严重,虽然近年来古籍修复人员数量有所增多,但修复人才依然匮乏[10]。截至第六批《名录》公布,共计入选中医珍贵古籍337部,占全部入选古籍总量的2.59%,结果显示各批次入选中医珍贵古籍数量及占比依次递减,一方面表明符合入选珍贵古籍标准的中医古籍数量在减少;另一方面也提示收藏机构或个人应进一步重视馆藏中医珍贵古籍的发掘。共计17部出土文献(7部竹简、1部木简及9部帛书)入选《名录》,主要集中发布在第一批《名录》,第三~六批未有出土文献进入《名录》,所发布的出土文献为早期考古发现,主要为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的出土文献,近年来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医简成为中医药出土文献研究者关注的热 点[11],很可能作为中医出土文献,入选后续发布的《名录》。如何采取最优方式做好珍贵文献的原生性保护,仍需在古籍修复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融合方面开展研究。

在中医珍贵古籍再生性保护方面,整理出版是古籍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统计入选《名录》的中医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结果显示,112种中医古籍影印出版,104种古籍文献校点出版,分别占全部入选《名录》种数的65.50%与60.82%,仍有近1/5未曾整理出版的古医籍,可见中医古籍再生性保护仍有很大的空间。中医古籍的数字化工作持续开展,现有多个中医古籍数据库能够提供近千种中医古籍资源的查询与阅览,如中国中医科学院古籍阅览系统、国医典藏、中华古籍资源库、爱如生中医典海、鼎秀古籍全文库、瀚堂典藏古籍数据库、书同文古籍数据库等[12],但依然存在中医古籍数字化规模小、数据库建设缺乏统一标准、知识检索服务形式单一等问题。

3.3 中医珍贵古籍保护与利用建议

3.3.1 建立中医珍贵古籍定级标准,推荐传统医籍申报《世界记忆名录》 《名录》评选是促进古籍资源有序按步保护、研究与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主要评选标准依据国家文化行业标准《古籍定级标准》(WH/T 20-2006)。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医古籍存世数量约占存世古籍的1/5[13],但由于存世中医古籍版本主要以明清年代为主,不满足珍贵古籍评选标准,入选《名录》的中医古籍数量仅占全部的2.64%。中医古籍是目前广泛应用且仍具实践价值的一类古籍,它不仅是文物,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需要探索建立符合中医古籍自身特色的中医古籍定级评价标准,在遵从历史性、学术性、艺术性的“三性”评价基础上,更注重其学术价值的评价,建立一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中医古籍定级评价指标体系,启动中医珍贵古籍目录评选,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不断加强对中医古籍的科学保护、合理应用。在中医珍贵古籍目录评选基础上,深入发掘遴选中医药文献精华,推荐传统医籍申报《世界记忆名录》,提升我国原创医学的国际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

3.3.2 开展深度中医古籍资源调查,抢救发掘濒危古医籍 中医古籍资源调查是中医古籍资源发现、抢救、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重要基础。入选《名录》的中医古籍收藏单位既包括公共收藏单位与中医专业图书馆,也包括博物机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中央直属机关与私人藏书。当前完成的3次中医药古籍资源调查尚限于大型公共藏馆和中医专业藏馆[6],已有普查数据还需核实和修订。一方面,中医古籍版本、存卷数、行款、批校、钤印、附录等著录信息有待完善;另一方面,应扩展调查范围,深入博物机构、县市级公藏机构、医院、寺庙等藏书机构以及民间私藏,掌握现存状况和收藏分布情况,发现并发掘珍稀孤本医籍,甚至是濒危、散佚古医籍,对其进行有效抢救和保护,为整理抢救、分析应用提供切实可靠的信息和线索。

3.3.3 建立中医珍贵古籍保护体系 依据中医古籍自身特点及其现阶段保护情况,构建中医珍贵古籍保护框架体系,对中医古籍开展分层级的保护,促进中医古籍深度利用。第一层级保护:中医古籍原本文物价值的保护。中医古籍是不可再生性资源,其文献价值是基于其实体本身的展现与发挥,故将中医古籍实体保护置于首个层级,保护中医古籍实体原本,也即保护了古医籍的文物价值。第二层级保护:中医古籍学知识与学术价值的保护。古医籍是中医药知识的重要载体,其中承载的原创知识,包括独特的理论、行而有效的疗法等,是中医药学术进步与科技创新的源泉动力。对古籍文献内容进行再生性保护,采用古籍影印出版、数字化等方式,促进中医古籍深度整理与知识挖掘,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知识图谱、数据挖掘等现代信息技術,推动中医古籍文献知识服务,面向中医临床和专科疾病实现基于中医古籍内容的辅助诊疗决策等知识化服务,发挥古医籍中原创知识的最大价值。第三层级保护:中医古籍衍生文化与艺术价值的保护。中医古代文献中蕴涵着丰富而宝贵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是中医药学传承的重要载体,修复、装帧、鉴赏等技法是我国古代出版文化的无形遗产,亟须珍视。

总之,中医古籍是中医药学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建立有效的分级保护体系,遵循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将其中的精华、精髓继承好、发扬好、利用好。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 (2007-01-29)[2021-04-19].http://www.gov.cn/zwgk/2007-01/29/ content_511825.htm.

[2] 裘俭,何远景,段青.新中国六十年中医图书总目(1949-2008)[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 李成文,李建生,司富春.现代版中医古籍目录(1949-2012)[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

[4] 薛清录.中国中医古籍总目[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5] 张伟娜,李鸿涛,李兵,等.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1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5,39(5):14-17.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EB/OL].(2019-10-26)[2021-04-19].http://www. gov.cn/zhengce/2019-10/26/content_5445336.htm.

[7]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EB/OL].(2016-02-22)[2021-04-19].http://www.gov.cn/zheng ce/content/2016-02/26/content_5046678.htm.

[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EB/OL]. (2016-12-26)[2021-04-19].http://www.gov.cn/xinwen/2016-12/26/ content_5152773.htm.

[9]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8(15): 33-34.

[10] 俞泉,袁玉斌.高职院校古籍修复和保护专业的人才培养[J].青年与社会,2020(21):123-124.

[11] 滕杨.老官山医简价值超过马王堆医书[N].中国中医药报,2013-12-23(003).

[12] 熊枫,宋国强.高校中医古籍数字资源建设现状调查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0(15):97-99,107.

[13]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中医药学科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295.

(收稿日期:2021-08-11)

(修回日期:2021-08-27;编辑:魏民)